“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这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状况,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式学习。这也是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效率
  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始终存在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存在着误差,虽然完成了初中地理学习,但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究其原因,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记忆、理解中,“教多于学”或“教多少学多少”,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的空间过小,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思维,甚至形成思维的惰性。
  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出的第三种课堂教学类型——思维性课堂教学,是现在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和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表现为“学大于教”。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地理课堂实践中采取了“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学习,达到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真正地学有所获。
  一、基本思路
  自主探究学习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四个阶段。“问题解决”式学习,就是教育者依据“问题解决”的思维规律,引导受教育者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从初始状态,经过一步一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过程灵活,能充分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实施步骤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式学习,是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建议”中强调“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喜学地理和乐学地理。
  1.提出问题,以疑导学
  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式学习的关键和前提。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对探究学习至关重要。
  (1)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式
  七年级地理教学初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趣味性和灵活性的课堂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方式。“趣”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时常提出一些既新颖又富趣味性的地理问题,可有效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例如,通过探究世界海陆面积比例之后,教师趣味横生地提问:“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水是地球的主体。那么,该叫我们居住的星球为地球?还是水球?”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知识。“活”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时常巧妙地设计一些启发性强的灵活问题,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七年级“地球的自转”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形成了白昼?是什么原因形成了黑夜?假设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夜更替吗?”“如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增长,那昼夜更替的时间(1天)的长短会怎样变化?”又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中,让学生大胆想象,预测地球上2亿年后的海陆分布。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地讨论,教师也可以乘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很好地掌握关于地球自转的关键点和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要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南极大陆煤炭资源的形成一题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师语言展示一下材料: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等;南极洲煤炭资源的分布;南极洲的自然景观图;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在营造良好质疑氛围的同时,我们还在课堂中开设了“课堂质疑时间”,大约4到5分钟,学生的提问主要有三种形式:预习性提问、总结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预习性提问,主要用以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怎样表示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不是0°经线和180°经线?”等等;课堂总结性提问,主要用来巩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经线和纬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比例尺有哪几种表示方法?”等等;发散性提问,主要是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内容涉及世界热点、世界奥秘和学生的关注点等,如,“只有在两极地区有企鹅吗?”“世界‘热极’为什么不在赤道附近?”等等。通过“课堂质疑时间”,融洽了师生关系,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思维的活力。
  2.理解问题,探究途径
  理解问题,一是仔细寻找问题中的每一个信息;二是明确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三是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例如,在七年级“比较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的问题中,首先需要寻找的信息是“纬度位置的差异”“气候的主要要素”“降水的分配”“气温的变化”“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其次,需要明确问题中的已知信息,如“赤道地区”“南极地区”“赤道地区某地各月降水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上”“南极地区某地各月降水量大多在10毫米以下、各月平均气温均在-30℃以下”;寻找隐性信息,如“赤道地区某地各月降水量多,年降水量丰富,各月气温均高”“南极地区某地各月降水量少,年降水量稀少,各月气温很低”“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纬度位置差异”;明确未知信息,如“气候特点如何?”“主导因素是什么?”等。最后,通过联系和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从“气温和降水要素”入手。
  3.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后,即可着手依据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已找到的有用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并通过认真、细致、全面地表述和运算得出结论。上例中两地的气候特点是:“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地区寒冷干燥”。导致其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4.评价问题,追求完善
  问题的结论一旦产生,即可对“问题解决”途径和表述进行评价和检验,通过再思维发现新的材料、事实和新的问题,并及时反省和进行适当调整、删补。例如,在七年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活动3的问题解答中,分析“山地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有些学生认为A坡绿色植物更茂盛,因而判断A坡降水多。随即便在检验时发现遗漏了“湿润气流”这一重要信息,于是及时调整为A坡面向湿润气流吹来的方向,迎风坡降水多;B坡背向湿润气流吹来的方向,背风坡降水少。
  三、收获与思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式学习策略,使学生有了自己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学习积极性高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轻松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虽然“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注意改进和探索。一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探索和思考。在设计认识活动时应当是探索性的,探索的方法要注重过程性,而不仅仅指向结论。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少一些对已知结论的验证性学习。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讨论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就会预先有了自己的见解,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是内容的实质。三是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创造一个融洽、开放、民主、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参与讨论和交流,对结论做出适当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四是要注意把握好讨论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将这一重要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七中学)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职业高中的各门基础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一、职高物理通过演示实验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很薄弱,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多年的教学使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拿来与大家一起共享,以便在教学中少走弯路。  一、遵循规律由浅入深  当听到中、高年级的教师抱怨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时,心中总有些不舒服,我是教低年级数学的,心里很明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如果到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孩子的计算能力还很差(除去孩子的个人智力和先天条件外),就是我们低年级数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是阿尔文·托夫斯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整个教育所面临的,且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把成绩搞好,尤其是数学。可是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这是我们数学老师关心的问题,更是孩子和家长关心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和家长都期望孩子“会思考!”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是“教会思考”,让孩子的成长
对小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个小学校不容忽视的课题。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的起点站,一年级好比孩子们人生旅途中的起跑线。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学校所承担的责任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更重要的责任首先是关爱和保护孩子。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多方面的,如果从类别上划分,笔者认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避险避难常识训练;二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教育。  在我们生
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极大地影响着他在校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深入开展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上了各学校的日程,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得到了干预和疏导,目前大力推行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在一线工作10余年的心理老师,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工作经验和总结。  一
计算机,想必大家对这一词汇相当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仪器。  现在是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大家多多少少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时代生存,我们离不开信息这一媒介。我们也正是运用了这一媒介来传递着大家的生活,我们身边也处处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创造出来的成就,这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也正是有了计算机的出现,使我们的整个世界都联系起来了,使整
熟练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化是一个螺旋发展过程.由于学校对于教师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熟练型教师在向专家型教师转换的过程中,显得举步维艰.因此,本文基于学校管理方面的
心理学证明: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处在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就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才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数学素质也会越来越高。相反,学生处在消极状态,对学习提不起劲头,为应付考试或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地学习,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显出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着重阐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教学;有效性;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目标就是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空间观念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仅着眼于学生认识一些图形和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还应致力于如何采用合理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激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小学生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