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又是一年初夏,布谷鸟的叫声提醒人们“龙口夺食”该开始忙收麦子了。
如今每看到收麦子的时候,我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场景。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学校放“忙假”,就是在收麦子农忙的时候给学生放几天假,让回去参加夏收给家里做个帮手。今天看起来这个假很有必要,这其实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麦子快熟的时候,大人们天天都要到地里看看,因为在这个时候麦子熟的很快,一天一个样子甚至一晌一个样子。在阳光很毒辣的时候上午看着熟的程度还稍微欠缺一点,到下午就有可能熟“焦”了(麦子熟过了),收起来许多麦粒就会落到地上,那样就造成了浪费。大人们一边看一边准备着随时收割的工具等。
收割终于开始了,天蒙蒙亮母亲就叫我们起床了。在张口打哈气中我吃两三个大蒸馍,喝上一碗红豆稀饭,一抹嘴(吃完饭擦嘴)拉上架子车(一种木制的人力车)去割麦子了。母亲收拾碗筷再简单的准备一下中午饭,通常早上母亲会熬一大锅里面有各种豆子的稀饭或绿豆稀饭,在收麦子期间会经常熬绿豆稀饭,因为夏收期间气温很高在阳光直射下劳动人容易上火中暑,而绿豆又是天然的降温去暑的好食物,农家人在夏季都用这个方法去暑的。
其实现在想起来在收麦子期间母亲是最辛劳的,她不但要变着花样做饭,还要去地里干活和我们一起收麦子。最初由生产队把土地分给每家每户的时候,条件非常落后,收割麦子的主要工具就是钐镰(割麥子专用的木制镰刀)。母亲头上顶个手帕(手绢),把头后面的手帕两个角系在一块,头前面不系。开始割麦子的时候我们和母亲在一条线上,每人割几行由右往左依次割,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和母亲拉开了一小段距离。半晌过去后我顺着麦浪往前面看,只能看到母亲上半身了,母亲弯腰左手往左后方攉开麦子右手伸长钐镰匀速顺畅的往回一拉,一行麦子被割下顺势簇拥到母亲的左脚前,母亲左小腿稍挺一下拌着麦子,麦子正好斜靠着。如此再割几行就攒一捆了,母亲用钐镰钩着麦子最外边左手伸到麦子底下一抱往右侧一放。有时候母亲用左腿往前一顶右手钐镰钩住麦子的最外边,一侧身顺势就把麦子整整齐齐的放右侧了,那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太完美了,我就学母亲的割法,有时候就把麦子弄散一地。我在后面看见母亲头顶的手帕忽高忽低和一波一波的金黄色麦浪交相辉映此起彼伏……
母亲经常给我们说上世纪60年代连续几年自然灾害没有吃的,她们吃过草还说父亲那时候曾经吃过树皮。所以,母亲在去地里来回的路上也不闲着,捡拾落在地上的麦穗,她们那代人都捡掉落的麦子,也让我们捡落在地上的麦子。通常我们在全部收完麦子后会专门去地里捡麦穗的,因为在收割的时候大家都在抢时间难免有掉落的,等把麦子割完把大样收拾的差不多了就抽空去捡,这时候就可以随便出去捡了,不论去谁家的地里捡都行,大家都一样。学校有时候也给我们分些勤工俭学的任务就是捡麦子,我们三五成群去地里捡,往往是麦子没捡多少,倒是打闹的汗流浃背,嗓子直冒烟,回去大人们会嗔怪的,这时候母亲会把晾好的绿豆汤端到跟前看着我们大口大口的喝下去,那嗔怪满是疼爱的眼神,那么地慈祥可亲,一想起这个暖流就涌上了我的心头。
收麦子是农家人最辛苦的时期,也是人们最期盼、最高兴的时期,虽然劳作辛苦还常常透支体力,但这是一年最主要的收获期,为了“龙口夺食”也豁出去了。当然收麦子期间母亲知道我们劳累,她就变着花样做我们喜欢吃的饭菜。经常烙两种油饼一种是薄的一种是厚一点的,烙油饼前给面里加些葱末,往往是还没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清香,这时候直流口水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家门,母亲把烙好的油饼放在案板上切成几片,我抓起就吃也顾不上洗手,吃到嘴里烫的直呜噜,母亲赶紧端一碗凉的绿豆汤让我喝一口,嘴里唠叨着饿死鬼吃慢点,眼里却满是疼爱,薄的吃起来酥脆可口,厚的吃起来筋道醇香……还有母亲摊的煎饼、烙的锅盔馍(烙的一种饼)、花卷馍、瓤皮(类似于凉皮)、凉饸饹……还有母亲炒的菜,洋芋丝(土豆丝)、甘蓝炒粉条、酸辣白菜、灶火烧茄子(在灶台的火里烧茄子)……
从地里回来我们往往人困马乏,但是母亲顾不上休息就去做饭,无论从身心还是体力上母亲都比我们付出的多,我会去给母亲打下手,拉风箱烧火,摘葱(把葱最外面那层不好的皮剥掉)剥蒜什么的。慢慢我后来就会做饭了,现在孩子爱吃我做的饭给我封了个家里“金牌厨师”的桂冠。我学会做饭还真得益于那时候给母亲打下手,一直在照着母亲的方法做,但就是做不出来母亲做的那味道。后来终于明白了那个时候的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那是这辈子这世上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味道!今天又是收麦子的时候我想念母亲的味道,并且一直到下辈子都想念!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如今每看到收麦子的时候,我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场景。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学校放“忙假”,就是在收麦子农忙的时候给学生放几天假,让回去参加夏收给家里做个帮手。今天看起来这个假很有必要,这其实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麦子快熟的时候,大人们天天都要到地里看看,因为在这个时候麦子熟的很快,一天一个样子甚至一晌一个样子。在阳光很毒辣的时候上午看着熟的程度还稍微欠缺一点,到下午就有可能熟“焦”了(麦子熟过了),收起来许多麦粒就会落到地上,那样就造成了浪费。大人们一边看一边准备着随时收割的工具等。
收割终于开始了,天蒙蒙亮母亲就叫我们起床了。在张口打哈气中我吃两三个大蒸馍,喝上一碗红豆稀饭,一抹嘴(吃完饭擦嘴)拉上架子车(一种木制的人力车)去割麦子了。母亲收拾碗筷再简单的准备一下中午饭,通常早上母亲会熬一大锅里面有各种豆子的稀饭或绿豆稀饭,在收麦子期间会经常熬绿豆稀饭,因为夏收期间气温很高在阳光直射下劳动人容易上火中暑,而绿豆又是天然的降温去暑的好食物,农家人在夏季都用这个方法去暑的。
其实现在想起来在收麦子期间母亲是最辛劳的,她不但要变着花样做饭,还要去地里干活和我们一起收麦子。最初由生产队把土地分给每家每户的时候,条件非常落后,收割麦子的主要工具就是钐镰(割麥子专用的木制镰刀)。母亲头上顶个手帕(手绢),把头后面的手帕两个角系在一块,头前面不系。开始割麦子的时候我们和母亲在一条线上,每人割几行由右往左依次割,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和母亲拉开了一小段距离。半晌过去后我顺着麦浪往前面看,只能看到母亲上半身了,母亲弯腰左手往左后方攉开麦子右手伸长钐镰匀速顺畅的往回一拉,一行麦子被割下顺势簇拥到母亲的左脚前,母亲左小腿稍挺一下拌着麦子,麦子正好斜靠着。如此再割几行就攒一捆了,母亲用钐镰钩着麦子最外边左手伸到麦子底下一抱往右侧一放。有时候母亲用左腿往前一顶右手钐镰钩住麦子的最外边,一侧身顺势就把麦子整整齐齐的放右侧了,那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太完美了,我就学母亲的割法,有时候就把麦子弄散一地。我在后面看见母亲头顶的手帕忽高忽低和一波一波的金黄色麦浪交相辉映此起彼伏……
母亲经常给我们说上世纪60年代连续几年自然灾害没有吃的,她们吃过草还说父亲那时候曾经吃过树皮。所以,母亲在去地里来回的路上也不闲着,捡拾落在地上的麦穗,她们那代人都捡掉落的麦子,也让我们捡落在地上的麦子。通常我们在全部收完麦子后会专门去地里捡麦穗的,因为在收割的时候大家都在抢时间难免有掉落的,等把麦子割完把大样收拾的差不多了就抽空去捡,这时候就可以随便出去捡了,不论去谁家的地里捡都行,大家都一样。学校有时候也给我们分些勤工俭学的任务就是捡麦子,我们三五成群去地里捡,往往是麦子没捡多少,倒是打闹的汗流浃背,嗓子直冒烟,回去大人们会嗔怪的,这时候母亲会把晾好的绿豆汤端到跟前看着我们大口大口的喝下去,那嗔怪满是疼爱的眼神,那么地慈祥可亲,一想起这个暖流就涌上了我的心头。
收麦子是农家人最辛苦的时期,也是人们最期盼、最高兴的时期,虽然劳作辛苦还常常透支体力,但这是一年最主要的收获期,为了“龙口夺食”也豁出去了。当然收麦子期间母亲知道我们劳累,她就变着花样做我们喜欢吃的饭菜。经常烙两种油饼一种是薄的一种是厚一点的,烙油饼前给面里加些葱末,往往是还没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清香,这时候直流口水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家门,母亲把烙好的油饼放在案板上切成几片,我抓起就吃也顾不上洗手,吃到嘴里烫的直呜噜,母亲赶紧端一碗凉的绿豆汤让我喝一口,嘴里唠叨着饿死鬼吃慢点,眼里却满是疼爱,薄的吃起来酥脆可口,厚的吃起来筋道醇香……还有母亲摊的煎饼、烙的锅盔馍(烙的一种饼)、花卷馍、瓤皮(类似于凉皮)、凉饸饹……还有母亲炒的菜,洋芋丝(土豆丝)、甘蓝炒粉条、酸辣白菜、灶火烧茄子(在灶台的火里烧茄子)……
从地里回来我们往往人困马乏,但是母亲顾不上休息就去做饭,无论从身心还是体力上母亲都比我们付出的多,我会去给母亲打下手,拉风箱烧火,摘葱(把葱最外面那层不好的皮剥掉)剥蒜什么的。慢慢我后来就会做饭了,现在孩子爱吃我做的饭给我封了个家里“金牌厨师”的桂冠。我学会做饭还真得益于那时候给母亲打下手,一直在照着母亲的方法做,但就是做不出来母亲做的那味道。后来终于明白了那个时候的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那是这辈子这世上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味道!今天又是收麦子的时候我想念母亲的味道,并且一直到下辈子都想念!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