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政检察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9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机构设立二十多年来,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监督些什么、怎样监督在法律层面上一直未有明确规定。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善、监督手段单一,致使占监督力量最强大、监督面最广、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基层人民检察院被排挤在以抗诉为唯一方式的民事行政审判监督之外,而上级检察机关办案力量不足,案件大量积压,严重制约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民行;检察;现状;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和支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司法公正、服务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善、监督手段单一,致使占监督力量最强大、监督面最广、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基层人民检察院被排挤在以抗诉为唯一方式的民事行政审判监督之外,而上级检察机关办案力量不足,案件大量积压,严重制约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形成的不良后果
  (一)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对监督范围、监督方式认识不一致,导致监督不能及时和到位。民事行政检察监督部门设立至今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但至今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在法律规定层面上仍然未能明晰。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在认识上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检察机关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由于得不到法律刚性规定的有力支撑,监督不到位、抗诉改判率低成了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如果不尽快在制定法律上完善监督方面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被动局面将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民事行政监督乏力、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将继续蔓延。
  (二)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政出多门,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不统一,影响监督机关的社会评价和公信力。由于现行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各地为了弥补其不足,纷纷先后出台了一些地方性规范性文件,规范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的范围和方式。这些地方规范性文件由于未经过国家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仍然是属于地方性的法规,具有较强的地域局限性。这样就形成各地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参差不齐,监督效果也各有不同。
  (三)监督过程过于繁琐、冗长,监督社会效果差。由于现行法律未对审判监督程序进行规定,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为了弥补不足,从各自审判和监督需要对程序进行了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有权提出抗诉的是上级人民检察院,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即使基层人民检察院受理了确有判决错误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要提起抗诉仍然得由上级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这样不仅加大了上级机关的再次重复审查的工作量,造成案件大量积压,而且拖延了诉讼时间。正所谓迟来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两年三载,漫长的诉讼既给当事人增加了诉讼成本,造成当事人诉累,又因为抗诉改判率低损害了监督的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效果。
  (四)现行法律法规未能与监督机构现实设置有机结合,造成监督资源闲置性浪费。同样是审判监督,由于刑事审判监督在法律制定上规定了比较完善的程序,抗诉案件由各级人民检察院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减少了中间重复审批环节形成的案件积压,所以刑事审判监督工作能及时、快速处理,比民事行政审判监督工作的开展顺畅,案件审查抗诉也没有民事行政案件复杂繁琐,实践证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是行之有效的,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而现行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的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由于无民事行政抗诉权,不仅事实上将基层人民检察院排挤在民事行政审判监督之外,而且造成案件重复审查费时费力、案件积压、拖延监督时效的及时性,造成基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力量闲置。实践证明这样的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程序设置缺乏科学性,也不利于民事行政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健康发展。
  (五)人民群众要求加强法律监督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现行法律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要求,而且有渐行渐远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纠纷和诉求大量增加,群众不服判决的各种申诉必然会越来越多,各种抗诉案件全部集中上级检察院审查抗诉,必定加剧案件的大量积压。对这样已经证明是弊大于利的监督方式,早就应该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现在的改革不是往方便群众、有利于监督的方向发展,而是渐行渐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 >(试行)》规定:当事人在一审判决、裁定生效前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其依照法律规定提出上诉。当事人对可以上诉的一审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提出申诉的,应当说明未提出上诉的理由;没有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这个规定不仅没有使原有不合理的审判监督程序有所改善,而且剥夺了当事人的申诉自由选择权,有推卸监督责任、将申诉人拒之门外之嫌,按照这个规定执行民事行政审判监督将会离人民群众要求加强法律监督的期望越来越远。
  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晰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的范围和方式,增强法律的透明度和监督的可操作性。现行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审批手续繁琐、诉讼时间过长,是严
  (下转第119页)
其他文献
现代文明社会以“和谐”和“法治”作为其两大目标,就是要尽量消解纠纷。在法治社会,最具权威的纠纷解决方式无疑是诉讼方式,但却并非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社会纠纷都是通过诉讼解决的,也并非都适合,更不可能完全解决。故必然要求相应的提供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机制,这就意味着其构成体系是多元的,而主要是由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两部分组成。以建立一个贴近大众、人性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多元
期刊
【基本案情】  2010年9月2日下午4时许,吸毒者兰某打电话给犯罪嫌疑人李某问能否帮忙买到冰毒,犯罪嫌疑人李某便通过电话联系吕某欲介绍兰某购买200元冰毒,并约定了交易地点,后犯罪嫌疑人李某带兰某到交易地点。这次电话联系吕某时,吕某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在公安机关的监视下,吕某与犯罪嫌疑人李某约定了交易地点,当犯罪嫌疑人李某带兰某到交易地点,等侯吕某时被公安机关抓获。  【分歧意见】  第一种
期刊
“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必须动用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并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摘自1991年3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随着当前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难度不断增大,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施科学有效
期刊
摘 要:为适应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的新需要,破解职务犯罪侦查面临的新问题,针对我国现阶段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和探讨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我国职务犯罪侦查能力建设的建议和构想。  关键词:职务犯罪;侦查能力;建议  一、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配置不合理,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期刊
当今毒品犯罪遍及全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严重公害,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长洲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为毒品犯罪的滋生提高了温床,从一开始就在被毒贩称为“优势地带”。经过数年的演变、发展,毒品犯罪在该区仍呈蔓延、扩大之势,并且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就该区毒品犯罪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增强打击力度的设想。  一、长洲区毒品犯罪现状   (一)毒品犯罪保持高发势态,无业人员成主角  长洲
期刊
一、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概述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是指仲裁与调解两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结合。主要包括:先调解后仲裁;影子仲裁;仲裁中调解;调解失败每方当事人提供一个最后仲裁方案;调解仲裁共存以及仲裁后调解。狭义的“仲裁与调解相结合”专指仲裁中调解,即在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由仲裁员对当事人进行的调解。  我国对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解与实践基于狭义的仲裁与调解相
期刊
为了顺应中国检察制度和检察理论的发展要求,对中外检察官侦查权的比较也就成为了必要。改革我国的检察官侦查权制度,我们既要考究世界发达国家的做法,又要理清其制度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借鉴其有益做法,我们不能无视我国的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抄。所以,如何更为科学地设计我国的检察官侦查权制度,为将来刑事诉讼法的进一步修改作参考,就成为一个摆在法律理论与实务工作者面前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检察官侦查
期刊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不尽职责,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侵害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由于职务犯罪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行为与职务的相关性的两大特征,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刑事犯罪,其行为严重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量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期待:不仅要求定罪正确,还期待量刑均衡公正;不仅要求量刑规范,还期待量刑公开透明;不仅要求公开裁判文书,还期待增强裁判说理;不仅要求参与法庭审理,还期待对量刑发表意见。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部署要求。可以说,量刑规范化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需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期刊
一、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  青少年最显著的特点是处于成长阶段、知识不多,是非模糊、可塑性大。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成年时期是一个自我抑制能力薄弱时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争夺期,是一个需要塑造、教育、保护的时期。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客观外界环境的好坏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占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