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之“大”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先生者,鲁迅先生也。
  作者张竟无给书取这个名儿,并非无据而云——当年的鲁氏族人、邻人及亲友,多是这么尊称先生的。
  大先生的“大”,非排行老大之大,是大先生人品、学识、业绩……之大,令人敬慕。但妄自尊大、自高自大……之类,与大先生决不沾边儿的。
  书中说,大先生弃医从文,缘于不愿国民去做“示众”“看客”……缘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须用文艺手段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由此,再联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和“支着病躯,战斗到死亡”(本书语)的行动……称其志向远大,不能说夸大吧?
  志大,与伟大往往相连(当然,志大才疏一事无成者,亦大有人在)。但大先生的思想、业绩之伟大,国人、友人有目共睹。《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友邦惊诧论》……小说、杂文及散文、学术著作之深刻、犀利与独到,同时代,无人能出其右!曾经的“郭鲁茅”一说,也忒没眼光了吧?想想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大先生竟连赞了“三个伟大”,“牢骚太盛”的柳亚子,也对大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就因为大先生的诸多之“大”嘛。
  可是,面对大先生之“大”,有人心里总是不屑与不快。他们私下的贬斥、腹诽,不能像苏雪林那样肆无忌惮地见诸媒体端上桌面儿,怎么办呢?就借机譬如借改革开放,让鲁迅走下“神坛”,让他和胡适“扯平”——与胡适都半斤八两了,您还大啥“大”呀?
  “扯平”种种,不胜枚举。说鲁迅精神是“药”,胡适思想是“饭”,便是其一。此说,不偏不倚,多“公允”:“药”可治病、解痛;“饭”可充饥、活命……各有所用,各取所需嘛!此类言辞,算含蓄的。直接的、露骨的,竟这样教导我们了:大先生和胡适先生,一个“偏重于‘思想革命’”,一个“偏重于制度层面的改良……”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没有必要抑此扬彼”。
  不错,大先生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确并肩过、战斗过,但那只是一时的同路,与引为骄傲的同志有天壤之别——同路与同志,并不绝然等同啊。倘将二人相提并论、让两者平起平坐,分明是矮化、辱没大先生啊!国民党发动内战、绞杀革命、贪腐劫掠、内斗频仍……逆天之罪,罄竹难书!可胡适,对如此腐朽、反动被人民唾弃的政权,最终却与之拥抱在一起了。直到他去见上帝,他研究的所谓“问题”也没解决好!有人却要我们别去“抑此扬彼”,说胡与大先生一样一样的——如此之矮化、贬低,是无知,还是别有啥深意?
  想当年,老蒋也曾北伐,也曾抗日,也曾与“中共”合作,也曾坚持一个中国……照这些人的逻辑,只言“同”,不提“异”——本质之异,独夫民贼与人民领袖不也能彼此彼此了嘛!
  这种“扯平”论调之“高妙”, 真让人大开眼界了。
  当然,大先生亦非“足赤”,决非完人——比如曾经的“进化论”痴迷,对中医的偏激态度,还有小说《风波》里那饭碗18个与16个铜钉的笔误……但这些,皆属瑕不掩瑜之瑕,无损于大先生之“大”。外谚有云: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对大先生之“大”, 有些肉食者倒没那些矮化之言——人家没工夫呀,闷声儿一个人或一家子捞金发财呢!这些肉食者的丑陋与荒诞,无疑是对大先生之“大”的亵渎!作为良心承载者、社会之恶批判者的知识分子,有的人对这些矮化之言、捞金之丑,扭过脸去装作看不见,玩起“沉默是金”了,或者,干脆成了幫闲及帮凶!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大先生之“大”的丁点影子,透出的,只是“皮袍下藏着的小”。
  ……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为什么人”和“怎么用”的问题,大先生就是我们的楷模呀。2016年10月19日,是大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纪念日。应怎样纪念大先生呢?拂去矮化大先生的“尘埃”,齐心合力向腐败现象等社会之恶展开韧性战、使深化的改革切实深化下去,让大先生之“大”,在如此实践中去发扬光大,才是,才好。
其他文献
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没懂。又问什么是“知”,孔子说:“知人。”樊迟有点懵。孔子看樊迟一脸萌萌哒,就进一步启发他:“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够使枉材变直)樊迟一听老师讲上堆积木了,更加不知所云。退出来跟子夏叨咕,子夏却直呼老师高明(“富在言乎”),马上想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举一
期刊
“颜值即正义”,据说成为“流行文”了,居然与严肃文化并行不悖。它是以极其无厘头的方式对“看脸”“漂亮就行”等社会现象的概括,是无逻辑的逻辑,非法则的法则。赶不上“流行文”的脑子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那就请出几位有名的女性“现身说法”吧。  小鳳仙,是一名艺妓,颜值亦高。1915年,17岁的小凤仙成了33岁的蔡锷将军的红粉知己,情感甚笃。随后,她冒极大风险协助将军摆脱称帝在即的袁世凯的监视逃离北京,
期刊
几年前,小朋友东曼伟举办摄影作品展览,让我撰写前言。如今,他的油画作品展也要拉开帷幕,撰写前言的活儿,又派给了我。用物理学的一个原理来解读此事,惯性使然!  不过,油画是一种舶来艺术,进口货。而区区在下,连源于本土的中国画,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又遑论西洋人创造的画种!这样吧,容我讨巧,咱们不说东曼伟的画,换个角度,来讲东曼伟的人生姿态。  在我的心目中,东曼伟是一个活得很(起码也是比较)滋润的人
期刊
“嫩赤”和“老矩”是吴方言中一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反义词。“嫩赤”意为幼稚、不懂事,想法天真,说话少策略,喜欢主观想象,常以自我为中心。“老矩”意为老练老到,阅历深广,经验丰富,懂人情、识世故。“嫩赤”或“老矩”,是民间社会对一个人社会经验成熟度的直观认定。金圣叹有“不亦快哉”系列,在此仿拟,略见“嫩赤”“老矩”之世相。  在大街上看到商家推出“挥泪大甩买”之类的促销活动,为贪图优惠,就赶紧解囊,嫩赤
期刊
乌鸦,俗称“老鸹”“老鸦”,通体黑色,鸣声嘶哑,是常见的一种鸟类。可从小就听老人说,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生活中某人的嘴巴特可恶,说好事不灵,坏事一说就灵,人们便用“乌鸦嘴”来描绘某人的嘴特臭。按理说,人的嘴,与乌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可人们偏偏要把人嘴惹的祸归罪于乌鸦。  后来,读到胡适先生1917年写的一首诗《老鸦》——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期刊
“像煞有介事”,是苏、沪、浙一带的方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煞有其事”,饱含“装腔作势”的成分。“像煞有介事”,一旦成为官僚作风固有的病态,通常就具有了强烈的“非基于现实”的气息,说白了,就是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热衷、关注、建造自己精致的“空中楼阁”。  经常“像煞有介事”的人,漫不经心,坚决拒绝与群众进行沟通。“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鲁迅语)。比较高级的“像煞有介事”,經常以
期刊
随着国门洞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求学、就业、移民、投资、进修、陪读、游览等。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出去后仍然沿用国内的习惯思维和观念处理相关事物,因而与异域他乡的文化产生了碰撞和冲突,受到挫折,有的还出了“洋相”,甚而付出了惨重代价,反映出严重的“水土”不服。兹略举几例:  节日提价惹麻烦。四川人吴某在意大利威尼斯开了一家川味餐馆,生意不错。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顾客
期刊
宋代范正敏在《遯斋闲览》里说,太平兴国年间,江东有个和尚,向朝廷请求修缮天台寺,“且言寺成,愿焚身以报”。宋太宗命太监卫绍钦督办此事。在修缮寺院期间,卫绍钦跟和尚每天“笑语无间”,待等到工程结束,卫绍钦便让人在院子里堆上柴草,喊那个和尚来“践诺”。和尚推托说要先面见皇上致谢,卫太监不许,“僧大怖,泣告,绍钦促令登薪”,火一烧起来,和尚想溜下来,“绍钦遣左右以杖抑按,焚之而退”。  先人曾经留下言语
期刊
针对扇面上常常出现的“难得糊涂”字样,丁辉先生不以为然,说要论糊涂,马虎、苟且、得过且过,我们到处都是,何谓“难得”?我们社会真正“难得”的毋宁不是“糊涂”,而是稀里糊涂、得过且过的反面——“认真”(《杂文月刊》2015年9月上)。  丁辉先生论述“难得认真”,拿“难得糊涂”开刀,有些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扇面上的“难得糊涂”主要说的是一种处世哲学,而丁辉先生所说的“难得认真”主要说国人的做事态度和专
期刊
心血来潮,忆起我们姊妹的婚礼。大姐结婚,夹个衣服包就欢天喜地跟大姐夫走了,如私奔似的。二姐结婚,是一辆牛车来接,牛角上裹上红纸,车帮上贴着对联,装着两个陪嫁的木头柜子,在唢呐声鞭炮声中,在村民们围观下,慢腾腾地绕村三圈,婚礼毕。三姐是自行车驮着嫁妆嫁的人,比起牛车来,够吸睛的了,那可是“机械化”,说明娘家人有本事,那时自行车在我们那里还是稀缺品。我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结的婚,算得上是全村有史以来最豪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