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文道统一”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m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道统一”,“文”是语言形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为语文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道”是思想内容,具体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文道统一”简言之,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积极探索如何将“文”与“道”渗透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延伸中。
  一、探寻文路——备课体现“文道统一”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应遵循“文道统一”原则,把握好“文”与“道”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既要将“文”备“实”,又要将“道”备“活”。一方面,教师要抓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选好角度进行讲解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練,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时,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人道主义、生命意识、危机意识等价值观的教育。《赵州桥》(三年级下册)备课时,我首先阅读这一单元中的导读内容,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次,研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并进一步挖掘教材,捕捉课文中渗透的“文道统一”的契合点,重点寻找析“文”悟“道”的着力点。最后,细读课后每道习题,了解编者的意图,结合学情对教案进行优化设计。这样多元视角的文本解读,在“文道统一”导向下进行备课,便实现了教师备课思路的改变。
  二、探究心路——课堂渗透“文道统一”
  课文作者常借助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找到文道结合的最佳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进行教学。教学赵州桥“设计精巧”这一特点时,我巧抓析“文”悟“道”着力点: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让学生交流:“这种设计是指怎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在赵州桥之前,有没有人像李春这样设计桥的?你从文中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交流、品词析句、多形式朗读,感悟到隋朝石匠李春真了不起,更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找好“文道结合”的突破点,在品析文章字、词、句、段的训练中把握文章基调,深挖内涵,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
  三、探讨学路——课外延伸“文道统一”
  课后作业可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探讨学路,注意对文本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进行整合,精心设计发散思维、迁移应用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特点,设计了三道自主选择性的作业题。必做题一道:“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我要读出自豪的感情,还要把第3自然段抄写下来。”选做题两道:“(1)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2)我想向小组同学提议,去了解一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过一段时间再把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此作业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也体现了“文”与“道”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获得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使之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训练的辩证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中国汉字是最美的,也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因为它的美丽,所以它对儿童充满了吸引力。又因为它的难学,使原来亲近它的儿童,在初遇它之后,便很不情愿地躲避,甚至远离。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不仅仅是记录的符号,而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是对社会生活、人情风俗、自然万物等现象的记录,蕴含着丰富的字理,甚至探寻汉字的发生学意义,能形成一门方法论学科——字源学。  二年级开始,随着学生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识字写字,这是学生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都会感到非常困惑,识字教学远不及阅读教学那般情感饱满、诗情画意,也不像习作教学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异彩纷呈,甚至也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那样妙趣横生,所以识字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当下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率严重低下。其实,识字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如何才能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文本典范化的语言特征,开掘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发挥教材作为范例的资源价值。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很多语言和句式都极为规范严谨,需要学生在深入推敲、细细揣摩、悉心品味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为此,我们不能放过文本语言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要让学生在对比、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内在神韻,体悟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表达智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教学目标】  1.感受雪的意象,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在诗歌学习中感受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背诵有关梅花和雪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领  (观看梅花的图片)寒冬来临,梅花傲雪。谁来背诵和梅相关的诗句?自古以来,人们喜欢梅花,赞颂梅花,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脱俗,还因为她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除了梅,还有不少自然景物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特定
一、探访心灵的家园  “我”在一日之内就访遍山中好友,跟他们倾诉衷肠,交流情感。“我”去登山,并不是要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不是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理念得以体现,而是在于,“我”与山中的景物是一体的,“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登山,就是要去寻访好友,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从大自然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山之于“我”,不在于攀登,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寻访,在于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一切听说读写都是在思维转换下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是怎样写的”,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为什么这样写”。当下,在很多课堂中,存在着抑制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教学中学
从核心素养视角来关注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侧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朗读指导的巧妙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学生的人文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课标指出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涵盖“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教师要重视课文朗读,从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言,体会课文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文的要求,设计的课堂语言训练统称为随堂小练笔。这一做法有助于学生开展语言实践和提升语文能力。不过,目前很多随堂小练笔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主要表现在不讲课堂效率,不顾学情,为随堂小练笔而安排随堂小练笔,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加重了。那该如何提高高年级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呢?  一、适宜组织仿写,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肤浅化、功利化的阅读较为盛行,这也说明了教师在这一阅读中的“缺位”,或者说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阅读无法形成默契。筆者根据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情况,按照阅读过程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与阅读后三个时间段,并通过设计不同的助学单进行有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高效。  一、开启阅读之门,激发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整本书前,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理文,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可以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选取了三个经典恰当的事例,极具说服力。通过本文的學习,应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事例说明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  说理文在小学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小。这类课文往往借助几个小故事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小学高年级说理文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呢?下面笔者结合特级教师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