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的语言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语言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怎样才能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语言严谨、注重科学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在教学中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符号等应准确无误地讲述清楚,不应犯科学性的错误,因为每个概念都有其准确的含义,而每个定理又都有确定的条件制约其结论。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不能产生知识性的错误,对概念的字词要仔细推敲,做到咬文嚼字,不漏不错,因为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扩大”与“扩大到”等。又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时,给学生作直观演示:同学们看老师左手拿几根小棒?(生答4根),再看老师的右手拿着几条粉笔?(生答3条),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生答一共是7)。教师边说边写了“4+3=7”。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口头编加法应用题,有个学生举手就说:“我家有1只猫,3个人,一共是多少?”这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一共是4。由于教师选择的实物教具不确切,同时加之教师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不严谨,造成了学生出现把不是同一类的加在一起(1只猫+3个人=4)的笑话,把学生教糊涂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说明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注重科学性。
二、语言亲切,富有情感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切乎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亲切感人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流、互动。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基础差的学生,更应在语言表达上下一番功夫,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机,促其进步。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只要你以后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起来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总之,本着多鼓励、多指导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上充满信心,富有积极主动性,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之目的。
三、语言趣味,具有激励性
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低、中年级教学时,可借助于“讲故事”、“数学迷宫”、“智慧老人”等一些故事情节,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抢答”、“用手势回答”等来调动课堂气氛。如:在教学“6、7减几”时,教师可创设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在田野里寻找食物,突然它发现了一片玉米地,可开心了。于是它掰了7个玉米,装进袋子里就急忙往家跑。一边跑一边跳,不一会就到家了。可是,它打开袋子一看,咦!怎么只剩下一个玉米了?”由这个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减法意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过程中。
四、语言通俗,具有形象性
数学知识的表述往往比较抽象和单调,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它们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用于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而且使学习富有情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万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时,编配了如下一首歌曲,教给学生进行演唱,退位减法歌: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一变作十,再和本位加后减,如果前位是个零,零头有点作九减。再如:学生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常常不能把被除数、除数与商写在合适的位置上,我说:“除法算式真可笑,画个厂子当除号,被除数在厂里住,除数厂外把门敲,抬头看看厂房顶,商在上面把手招。”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甚至终身难忘。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内外的学习气氛。小学数学形象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在实际运用时,我们要善于合理搭配。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责编 钟园娴)
一、语言严谨、注重科学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在教学中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符号等应准确无误地讲述清楚,不应犯科学性的错误,因为每个概念都有其准确的含义,而每个定理又都有确定的条件制约其结论。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不能产生知识性的错误,对概念的字词要仔细推敲,做到咬文嚼字,不漏不错,因为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扩大”与“扩大到”等。又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时,给学生作直观演示:同学们看老师左手拿几根小棒?(生答4根),再看老师的右手拿着几条粉笔?(生答3条),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生答一共是7)。教师边说边写了“4+3=7”。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口头编加法应用题,有个学生举手就说:“我家有1只猫,3个人,一共是多少?”这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一共是4。由于教师选择的实物教具不确切,同时加之教师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不严谨,造成了学生出现把不是同一类的加在一起(1只猫+3个人=4)的笑话,把学生教糊涂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说明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注重科学性。
二、语言亲切,富有情感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切乎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亲切感人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流、互动。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基础差的学生,更应在语言表达上下一番功夫,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机,促其进步。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只要你以后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起来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总之,本着多鼓励、多指导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上充满信心,富有积极主动性,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之目的。
三、语言趣味,具有激励性
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低、中年级教学时,可借助于“讲故事”、“数学迷宫”、“智慧老人”等一些故事情节,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抢答”、“用手势回答”等来调动课堂气氛。如:在教学“6、7减几”时,教师可创设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在田野里寻找食物,突然它发现了一片玉米地,可开心了。于是它掰了7个玉米,装进袋子里就急忙往家跑。一边跑一边跳,不一会就到家了。可是,它打开袋子一看,咦!怎么只剩下一个玉米了?”由这个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减法意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过程中。
四、语言通俗,具有形象性
数学知识的表述往往比较抽象和单调,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它们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用于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而且使学习富有情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万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时,编配了如下一首歌曲,教给学生进行演唱,退位减法歌: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一变作十,再和本位加后减,如果前位是个零,零头有点作九减。再如:学生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常常不能把被除数、除数与商写在合适的位置上,我说:“除法算式真可笑,画个厂子当除号,被除数在厂里住,除数厂外把门敲,抬头看看厂房顶,商在上面把手招。”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甚至终身难忘。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内外的学习气氛。小学数学形象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在实际运用时,我们要善于合理搭配。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责编 钟园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