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中央级媒体停办始末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28日,一则“关于中华新闻报社清算公告”出现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此前一天,这则公告张贴在中华新闻报社的一面玻璃墙上。
  这份创办了16年之久,发行量曾达到10多万份的《中华新闻报》走到了终点。这是迄今为止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
  
  “报社怎么就这么没了”
  
  “报纸倒掉了?真的?”2009年8月27日中午,原《中华新闻报》法制版编辑孙立(应其要求用化名)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还以为朋友在和她开玩笑。当她确认报纸停刊是真的时,感到非常震惊,“报社怎么就这么没了!”
  她的朋友是从当天上午召开的会议上获悉报纸停刊这一消息的。
  那是中华新闻报社的最后一次会议。《中华新闻报》的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记协”)两位负责人和北京市法度律师事务所两位律师来到中华新闻报社,召开职工大会。会上宣读了由中国记协申请、经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09】319号文件批文,正式停办《中华新闻报》。
  会上同时宣布成立《中华新闻报》清算小组,处理报社债权、债务清算及人员安置解散等善后工作,并办理报社注销登记手续。
  当天在报社的员工基本上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听到停刊的消息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震惊。
  “这间原先是我的办公室,现在什么都没了,这么多年的一张报纸,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9月15日下午,在中华新闻报社工作多年的王名(应其要求用化名)推开一扇门,指着灰尘满地的办公室说。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29号旭捷大厦8层,是原《中华新闻报》的办公地。整个8层的大平面被玻璃门隔断成数间办公室,大多数房间中已无任何办公物品,只有几处房间的玻璃门上还贴着“视点观察部”、“专刊专题部”等字样。“以往这个时间,是报社最热闹的时候,现在人去楼空。”孙立说。
  一位知情人透露,《中华新闻报》的停刊“与年检没有通过有关”。几位受访的原《中华新闻报》职工也证实该报在2008年度的报刊年检中没有通过。
  “其实近几年报纸年检都非常靠后,但通过努力都还通过了,这一次,是真的不行了。”原中华新闻报社行政部门职工王美说。
  自称知情的王美透露,年检没有通过主要是卡在经营方面。“这一年来,报社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中华新闻报》安全版编辑郭国荣也证实说。
  “很多员工都是四五个月没有领一分钱工资,有的员工甚至一年都没有领过工资了。”“困难的时候,采访等日常的开支都是我们部门的员工自行垫付的。”一些原《中华新闻报》员工反映。
  “作为‘自筹自支、事业编制’的媒体单位,很多报纸的生存状况都不是很好,大都硬撑着,但没想到这一次我们却走在前头了。”王美(应其要求用化名)说。
  她认为,没有找到适当的盈利模式是报纸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份报纸”
  
  “我们一线采编人员一直没有放弃这份报纸,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为了报纸能够顺利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郭国荣说。
  据该报一些员工介绍,近些年来中华新闻报社经济状况一直不是很理想。报社上下也都在努力改变这种不利的境况,“去年的总收入比以往还略微多一点。”
  但2009年的经营情况却急转直下,与2008年同期相比,收入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从大的方面说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的原因就是报社2006年创办的专刊被砍掉了。”郭国荣说。
  专题专刊是中国行业报独有的报道模式,它常常是为一些需要宣传的企业或单位进行集中报道,同时这些企业单位以各种形式支付一定费用。由于许多报纸运行经费不足,这种模式被广泛使用。《中华新闻报》曾创办有12个专刊。王美透露,专刊部人员都有不等的盈利任务,因此存在违反新闻职业规范的巨大风险,“主管单位果断停掉专题专刊是对的。”
  就在《中华新闻报》宣布停刊的前几天,《山西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引起社会的关注:8月16日,两名假记者涉嫌敲诈被山西省繁峙县警方刑事拘留。经查,这两名均自称为中华新闻报社记者。
  王美承认,专题专刊的收入占报社总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专题专刊没了,收入就受到了很大影响。”
  面对困境,报社一直都没有放弃自救的努力。最近的一次改革是在2009年5月,《中华新闻报》来了新总编,进行了新一轮改版,对报纸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改版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向上,想以全新的面貌大干一场扭转报社的颓势。”王美说。
  改版的同时,报社实施“竞聘上岗”,一个栏目(版面)只保留3名员工,10多人下岗分流。中华新闻报社试图通过竞聘的方式,分流一批员工,以减轻沉重的经济压力。
  经营部门停办专刊后也还在与企业开展合作,试图以更正规的方式争取收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中华新闻报”,便可以发现很多该报经营部门发布的合作广告。最近的一条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报社将举行一系列大型活动,诚邀广告公司和文化公司的加盟与合作。”
  但《中华新闻报》还没有撑到国庆节那一天便突然停刊了。
  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中华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
  
  “收拾好东西,我们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
  
  “9月7日前须将物品清理完毕”,今年7月请了长假的孙立9月2日回到报社时,在她的办公室门口看到这样一份敦促员工清理物品的通知。当时报社“已经没几个人在了,一片冷冷清清”。
  “当大家收拾好各自的东西要离开报社时,很多同事抱在一起哭了一场。”王美说,“我们很多员工从创刊开始就在报社工作,工作时间短的也有五六年了,我们预知到报社可能撑不下去了,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后,留下众多急需解决的善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称,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人”,另一个是“财”。
  
  报刊改革挺进深水区
  
  《中华新闻报》曾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其自我定位是:立足传媒界、报道传媒界、服务传媒界、开拓界内外。
  见证了中华新闻报社由盛到衰的王美认为,《中华新闻报》的停刊,其实是“自收自支、事业编制”模式不适应目前报业发展的结果。“据我了解,很多部委机关办的机关报,体制僵化,思路陈旧,内容死板,几乎没有读者,经营也步履维艰。”
  “许多行业类报纸不但不能为主管单位带来利益,反而已成为其累赘。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它们倒闭不算是坏事。”原《中华新闻报》的一名编辑说。《中华新闻报》的倒闭,演绎的是报业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
  然而,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后,会不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出现“纸媒倒闭潮”目前还很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不相信眼泪’,报业市场优胜劣汰,‘劣币’最终会被‘良币’驱逐。”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9.20
其他文献
介绍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麦迪逊分校2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安排及考核方式的特点,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足及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特点对我们的启示,
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既是贵州日报一项极重要的报道任务,也是贵州日报的“看家本领”和拳头产品,是贵州日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今年上半年是我省政经大事比较集中的
<正>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器官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独立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自主创新是当前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建设的重点,旨在使所培养的学生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何为
现在,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在刻意模仿西方的“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大量的鱼、肉、蛋、禽类食品纷纷涌上人们的餐桌。可是,人们并没有真正注意到我国的
为研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如何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相衔接,采用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找出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能够引发“学生主体地位
人到老年,朝夕相处的几乎只有配偶。因此老年夫妻生活是否美满,关系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家庭幸福。
自2011年8月起,在中宣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中华大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发现媒体报道的内容更接地气了,和老百姓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媒体走基
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社会主流媒体的广播人,理应研究新闻传播的发展变化,丰富传播方式、方法,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掘其积极影
通过调研,结合亲身教学、管理经历,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及当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并就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过程衔接、管理和改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