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宁到上海——一个商业移民奇迹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20万人口5万住户的小县,平均每户至少有1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这6万人中自己创办或合伙联办企业的有1万多人,这就意味着这个县每5户人家就出一个老板。他们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近6000家各类企业,年总产值保守估计也有400多亿元,其中资产200万元以上的有700余家,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约80多家。仅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就有大小企业4000多家,且大多集中在钢材销售行业,从业人员近5万人——就是说,在上海500万流动人口中,有1%是来自这个偏远的山区——福建省周宁县。
  周宁县处在闽东北鹫峰山脉东麓,县城坐落中部高山小盆地,因城北有狮子岗得名狮城,海拔880米,高居全省县城之冠。每当秋冬之际,山地季风吹来,凛然有如雄狮低吼;既而春洪爆发,东去十几里外,九龙祭瀑布群龙澎湃,奔腾赴海……
  
  春节:乡土周宁
  
  春节是周宁特殊的时刻,是了望周宁最好的窗口。这时候,沉寂了大半年的街道,忽然间拥挤不堪;生意清淡的农贸市场,顿时显得水泄不通;而那些平日只有老人们看守的甚至空置的楼房,重新充满亲朋好友和家族的盛宴。都说东洋溪桥头那两只狮子平时都沉睡着,只有春节的鞭炮响了,它们才开始闹腾起来。
  春节前一天,周宁县机关礼堂内,一场土地公开竞标会正激烈进行。最后,靠城关河滨路几幅土地,被在上海、江苏等地做生意的周宁老板高价标走。十几年来,这里的城镇规划建设也得益于在外经商创业的老板们。
  周宁人对1992年关县城首次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的火暴竞标场面还记忆犹新。当时县建设部门以县城整体规划为切入点,开发30米宽的中兴商业街,将街北段61套、面积3804平米的店基向社会公开拍卖。其中一幅100多平方米的地块,竟然拍出36万多的高价,每平米地价创出当时全省最高。一条以在沪经商者为主的“上海老板街” 就这样形成了。周宁县的富人们,第一次吓了全省人民一跳:这个还顶着贫困帽子的小山县,居然有这么多有钱人!这些在第一次创业中富起来的老板们纷纷回乡购地建房,让家乡人看到了他们的财富和成就,也刺激了更多人的创富欲望。
  随着在外老板们事业的不断发展,投入家乡城镇建设的资金越来越多,周宁县城也越变越大,越来越美。
  “奔驰、宝马闹山城”,是这些年周宁最具特色的新景观。每年春节前后,小小山城几乎被四面八方开回来的小车挤满了,而且豪华车比比皆是。宾馆自然不必说了,学校操场,机关大院,民居前后,街道两旁到处都是。据不完全统计,周宁县目前在外企业家所拥有的小车已超过1000辆。有人说,上海恐怕就有这个数。目前在上海经商的老板,光奔驰就有30多辆,宝马也有50~60辆。湖南人小肖去年春节来拜见未来丈母娘,此前在他的想象里,周宁大概是一个可能还比较穷的山区小县;实地一看,这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十分惊讶:在这么小的空间里聚集了这么多好车,即使香港深圳也不多见!
  最热闹的要算西门街的土地庙。周宁民间称土地公为福德正君,尊为财神膜拜。各大村庄都有塑像,百姓普遍崇祀。城关地区民众则于每年正月初二据土地庙前点香放炮,祈求发财致富。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的生意人,更要起早争头香。可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人,这时庙前早就人声鼎沸,万炮齐鸣。有时为挤到土地公跟前,动手动刀也不希奇。近十来年,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正月初二拜财神简直成了财力大比拼,板车运、箩筐挑,一家放他几千元也不皱眉。于是鞭炮震天,大旺大发。西门街土地庙前的炮屑层层叠叠一年厚比一年,显示周宁老板的财富年年增长,这也是周宁春节的一大奇观。
  这一天,周宁县委、县政府也要“请财神”。五套班子举行新春茶话会,和回乡省亲的在外企业家欢聚一堂,共话发展,亲商之风和煦扑面。这一活动已持续有年,今春也不例外。
  周宁人素有热心公益的良风美德,县境内道路、桥梁、路亭、水井等建设,历来是民间集资或募款兴建,或由个人捐建。如今,每到春节也是事业有成、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们回馈桑梓的时刻。他们发展在外,心系故乡,慷慨解囊兴学建校、铺路修桥、扶贫济困、结对助学,一片恋祖爱乡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在2003年之前的数年内,周宁在外企业家共对家乡的各项建设捐资达500多万元。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县所有行政村的水泥路硬化,都得到在沪企业家的支持,累计达180多万。企业家对家乡教育的支持最踊跃,前年春节,有30多位在外企业家被聘为县里各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名誉校长,他们为学校捐款捐物达40多万,这也是那年过年周宁人津津乐道的一件新鲜事。有周氏兄弟父亲做寿,把15万元捐做教育基金,诸多善举皆成美谈。驻沪企业家还与家乡400多名贫困学生结对,累计资助50多万元。
  他们乐意做的既有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公益事业,也有在商言商、公私双赢的商业行为和市场创新之举:县一中迁建要融资,每股20万元,有35人投了36股,一下就集资720万元,企业家们便成了新学校的校董;县宾馆改造缺资金,17个在外企业家按一股2万投资38万装修,即拥有连续6年每年1个月的使用权。今年春节回乡,他们就住进了自己投资的豪华套房。
  这是一个归人和游子来来往往的边远城镇,这里大半的年轻人有一大半时间生活在别处,但他们眼中没有许多生于农村的年轻人的困惑与迷茫,也没有城市小资对人生局限性的种种慨叹,而是另一种面对明天的明朗和信心。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于远方大都市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时眷顾儿时的家园。但只有到了春节或清明,才回到他的故土。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幸运,是与他们的乡土血缘密不可分。
  正月初一到十五,城乡都有舞狮舞龙,热闹异常。入夜,县城里还有人“搬铁枝”的喧声。只听得一阵锣鼓响,便有乐队行来,少男少女装扮的传统戏剧人物,摇曳在高处的铁架上沿街巡游。
  而在乡土小吃街,那些返乡的人挤满了每间小店。他们要到这里吃上一碗热辣香浓的扁肉、泥鳅面或薯面。山高天寒口味重。要吃薯面,辣椒是要的,咸菜、虾米也是要的,还有老酱一定不能少,再撒点葱花,这才是真正的乡土风味。两个年轻人,在这里不期而遇:
  “嗨哥们,这两年没见去哪了?”
  “在上海。”
  “做钢材吧,大发了!”
  “呵呵,你呢?”
  “唉,莫讲了……”
  只要稍加留意,这样的对话随处都可以听到。两个中年妇女从农贸市场出来,一路絮絮叨叨,说的是上海逸仙路、砖桥钢材市场。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开来开去的小车大都挂着“沪”牌,头顶上的跨街横幅,也是上海钢材市场的广告。我拍下这张照片而不加说明,你一定认为是上海市区外围哪条街上的景象。而县里电视台播出的贺年广告,露脸的也大多是上海老板。乡人们都熟悉他们,以至发迹前的贫困经历或逸闻趣事。
  浓郁的乡土色彩混合着鲜明的上海气息,构成了周宁春节独特的风情画——这就是我的今日周宁印象。包括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只要和他说起上海,都会得到确切的回应。
  李姓老板在上海做钢材贸易也有七八个年头了,路上遇到说家有喜事非要请客吃饭。席间一对年轻男女起身敬酒,主人说这是儿子儿媳,明天就是双喜吉日。那夏姓姑娘落落大方,听口音辨气质像阿拉上海人,一问果然家住杨浦。问是怎么认识的,答曰是中学同学。
  在朋友单位闲聊,进来一汉子,自我介绍是当地“小老板”,不过年后也要到上海看看。我与他相约上海见。
  采访结束返沪,县里派车送到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与开车的周师傅一路海聊。得知他儿子去上海已有三年,是逸仙路钢材市场的一个小老板。还有他的许多亲戚朋友也都在上海。问退休后做什么,“去上海”,他平静地说。
  就是这样一个山区小城,传统与现代交集,有序与无序并存,尽管残留的老屋还顽强地附着农耕文化的苔痕,而更多的乡人则在人流的推涌下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决定命运的迁徙,并身不由己地卷入城市化喧嚣的进程。
  正月初三出行日,出门人又陆续登程。他们吃过亲人煮的“太平蛋”,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带着土地财神的香火和“新年大发”的祝愿,乘着大车小车浩浩荡荡奔向远方,一路春潮滚滚。
  
  跨越:从上府到上海
  
  福建内部以纵横南北的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为中轴线,分为沿海与内陆两个地理单元。这条高耸绵延的山脉对福建文化产生根本性的分异作用。宋代以来,所谓上四府和下四府就以此为界。地处鹫峰山东麓的周宁,是闽东与闽北的必经通道。
  周宁原名周墩,明清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邑溪为东洋溪。因地僻人稀,交通不便,1945年8月方立县,各取一首字为县名;又以僻隅不靖,寓意周围安宁。
  一如人们所熟知的“闯关东”、“走西口”,在历史凛冽的寒风中,周宁人为谋生而离家的迁徙早就开始,只不过大多是外出卖苦力和从事手工副业而非垦荒耕作。
  民谣叹道:“年年犁耙播,亩产一百五;无食饿腹肚,不如走上府。”周宁山高水冷,土薄地少,农业当家,作物却一年仅收一季。辛劳终年,还是过着“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的苦日子。农民有到闽北一带务工的传统,当地谓之“走上府”,这些外出谋生的人叫作“出门人”。
  由县城出西门,离城10公里外,须翻越麻岭古道。这是下路(闽东沿海)经周宁至闽北各地的咽喉要道,旧时官府设有巡检司堡把守关隘,并有张氏乡民捐建的卷石亭,石拱横跨古道,供过路人途中休憩,躲风避雨。
  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如今,古道早已了无人迹,古堡、石亭也只留下断垣残壁,让人徒发思古幽情。只有那些出门人的故事,还被老辈人记起。
  据老人们说,有明以来,周宁人的祖先就开始沿着这条古道,翻越麻岭头,到上府一带从事烧炭、伐木扛木筒等苦力劳动。清雍正年间,有杨氏先祖由清流迁居虎冈、洋庄,引入铸锅技术,所产“东洋锅”畅销闽东北。随着境内铸锅业兴起,带艺外出铸锅人数渐增。至民国年间,劳动力外出从事铸锅、土木建筑及扛木筒、烧木炭、经销参茸等达4千余人。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周宁一向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的进步几乎为人口增长所抵消。1949年全县人口55448人,1988年156498人;1949年人均耕地2.23亩,1988年减少到0.94亩,水田旱涝保收面积仅占总面积44.2%;粮食单产1949年82公斤,1988年提高到301公斤,总产虽比1949年增长3.7倍,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有限。此时全县农业人口仍占92.3%,农业结构单一,农业商品率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低。贫困县的帽子还沉重地压在头上。
  所以,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在大办农业生产高级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农村能人和富余劳动力为摆脱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和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带着传统铸造工艺,先后到闽北等地创办铸造厂、务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外出劳务提供了良好、宽松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周宁人纷纷走出山门,在全国各地安营扎寨。这些先行者在大中城市建基立业后,亲带亲、邻带邻、村带村,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队伍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这个群体原来是以农民为主体(90%是农民),后来逐步发展为一个由农民、工人、公务员、知识分子相结合的一个新生的周宁商业群体。他们从传统的铸造行业起家,拓展到活性炭、建材、房地产、茶叶等几十个领域。到1998年,全县外出劳动力1.2万多人,分布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办企业、经商1040多家,年收入37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
  被称为“创业者乐园”的上海以其强大的磁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和异国他乡的大量移民纷至沓来,犹如百川入海。浦东大开放大开发和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上海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力推进,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商机,新的移民潮激荡浦江两岸,周宁人把握住了这一历史大机遇,挺进大上海。
  最早到上海的周宁人,辛勤劳作,筚路蓝缕,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后来成群结队的团体迁移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先锋开辟出迁移的路线时,迁移就成为一种成型的模式。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具备远比闽东山区优越的创业环境,这些推力和拉力使周宁人向上海迁移即成一种模式和集体行为,上海成为周宁人群体迁移,实现发财致富梦想的特定目的地。到上海去!在周宁成了最响亮的一句口号,胜过任何行政命令的最有力的社会动员,上海,是周宁人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上海,成为周宁人的目的地。“上海是希望之邦,选择上海就是选择新的人生之路,就是选择美好的未来。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本能的欲望,造成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把一批又一批外地人推出家园,推向上海。”(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周宁人走出大山奔赴上海,滚雪球似的迅速发展壮大。在人们印象里,农民进城干的就是又苦又累的重体力活,且经常因为被欠薪而不能回家过年。而周宁人在上海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涉足钢材、木材、活性炭、石板材、五金、房地产、饮食等行业。尤其是他们瞄准钢材热销这一市场,在短短的几年中创建了上海浦东杨高路周宁建材一条街。从1996年11月诞生的第一家周宁人的市场开始,至今创办成功的各类钢材现货市场已达40多个,并向昆山、苏州、无锡、江阴等地拓展。
  周华瑞是周宁县最早到上海的创业者之一。1996年,他创建了上海第一家钢材“超市”——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融交易、仓储、运输、信息、网络于一体,,2002年通过ISO9001-9002版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成交金额达200亿元,目前已是全国钢材物流中心之一。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在他的市场内经营钢材的周宁人就达上千人,450多个交易席位全部爆满。周华瑞本人也当选为福建省人大代表、上海市杨浦区政协委员。逸仙钢市被称为周宁钢材老板的“黄埔军校”。
  1998年由郑维雄创办的上海江杨钢材现货市场也是上海较大的钢材集散地,开业以来,进场企业140家,生意也越做越火红。2000年底,上海七宝钢材交易市场、浦东新区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也相继开张。2002年,曹安钢材交易市场、砖桥钢材现货市场、川沙钢材市场也陆续组建。2003年上海柏树钢材交易市场也投入经营。2004年岁末,号称华东最大现货钢市的上海铁闵钢市开业。这个集现货交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钢市实现了周宁民企与国企混合投资经营的新突破,而国企是上海铁路分局经济开发总公司。项目一期投资上亿元,占地350多亩,有1万多平米的交易大厅。
  继成功地在上海建立一个个大型钢材市场之后,周宁人又把发展的目光瞄准在紧邻的江苏省。由在上海、无锡经营钢材的周宁客商发起共建的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296亩的无锡市青阳钢材市场去年开业。
  周宁礼门人陈翔闭走的是木材经营的路子。1992年,他在建国西路开设了第一家30平方米左右的小建材店,自己既当搬运工,又当保管员;既当采购员,又当推销员,经常推着板车送货上门,就这样开始创造奇迹。过年了,陈翔闭开着小车回去,乡亲们羡慕不已。他鼓励大家到上海去,说那里天地大,好挣钱。就像母鸡带小鸡一样,一个带一家,一家带一帮,就这样一批一批走出了大山。他带走了几个兄弟,带出了一批乡亲,带出了几百上千个建材店,大大小小遍布浦江两岸,还辐射到周边地区。
  周宁人挺进大上海,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借助这个国际经济、金融、商贸、航运大市场求得大发展。在巩固原有钢材等产业的基础上,周宁人开始尝试进入房地产、航运、期货等。去年以来,周宁人在上海等地先后组建了融真、沪企、银兴、新日等多家担保或租赁有限公司,总注册资金达3亿多元。不少企业从当初农民加板车的夫妻店、兄弟铺、父子档的家庭经营模式,发展成上规模、有实力、管理先进的现代企业,同时造就了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周宁企业家群体。
  
  透视:从农民到商民
  
  移民是指人们在地理位置上由此及彼的迁徙。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就是人类经过艰苦奋斗,改变生存环境和自身命运,不断追求理想生活,实现美好梦想的历史。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现代化过程相互交汇、相互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成亿的农村人口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向转移,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实质意义的大变动。对许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近二十多年可能是他们个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段。他们从社会底层起步向社会上层攀登,在中国的大地上,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或轰轰烈烈或静静悄悄的个人奋斗悲喜剧。一如周宁人在上海艰苦奋斗,写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这个以农民为基础构成的新生的移民商业群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草根版的财富传奇。
  身处闽东山区的周宁农民,把握中国社会急剧变革转型和浦东开放开发大机遇,超越乡土千里跃进,投身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城市化现代化运动。他们用脚步来支持上海城市发展和浦东开发,在积极主动参与建设上海的同时,他们积极支持家乡的各项事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们圆了自己创业致富的梦想。一批又一批群体迁移的周宁人绝不是盲目流动的无业游民。他们把大上海作为特定目的地,行业定位明确,当老板挣大钱的目的明确。周宁人到上海谋求发展,即属于主动型移民,大多伴随着向上的社会流动。经过十多年时间流转,他们逐渐融入大都市,完成了从农民到商民,从村民到市民,从贫儿到富人的社会角色转换,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而由他们构成的一个优势移民群体——福建周宁商业移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创新敢拼会赢,成为上海新移民大潮中一朵夺目的浪花。
  “三农”问题是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报告中,专家们提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等七大措施。当前要建立和谐社会,紧要之处在于农民,因为农民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更多人成为中等收入者阶层。而要培育和扩大这个阶层,当务之急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中产者。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大课题。而我们所看到的福建东北部老少边贫山区周宁县的农民们,在人们还把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贬为“盲流”,在专家们尚在呼吁从政策和制度上赋予农民工与其他群体同等国民待遇之前,早就行动起来,以厚实的大脚板突破地域的重重封锁,越过政策的种种障碍,拖家带口成群结帮,如山洪爆发般冲出山门,奔向远方辽阔的大海,在陌生的大都市,奋力打开了一片生存的新空间,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的新天地。不但消解了农民和城市的矛盾,还有效缓和并逐步解决了农村一些蛰伏已久的矛盾,创造了社会的和谐。周宁的商业移民现象,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和另一种全新的思路,尽管它的形成与成功具有某种不可复制性。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博士生导师吴松弟教授长期研究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和中国经济史。其参与主撰的多卷本《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近年来,他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当代移民现象,并对周宁商业移民群体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认为,我们国家正步入新的大发展的时期,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构成大发展的主要内容。由此引发的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移民潮,正以中国历史上,甚至可能是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规模进行着。二十余年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外来移民,是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从农村向城镇和城市的移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之一。他高度肯定周宁商业移民用自己的方式,为落后山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又用自己在上海等城市成功经商,并有一些人经商成功以后逐步在经商地定居,融入当地城市的丰富多彩的历程,为城市在新时期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一个个值得思考的生动的事例,丰富着城市研究的内容。
  一位带领乡亲闯上海的周宁商会老会长用质朴的语言说:“我们多发展一个个体户,就增加一个富裕户,减少一个贫困户;多发展一家私营企业,就可以解决数十人、数百人,乃至更多人就业,就会带动一批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却与发展经济学的三个最基本原理,即就业靠就业扩大,富裕靠富裕带动,繁荣靠繁荣支撑之前两点不谋而合。
  一切的改变都是从细部开始。从一个具体的人,到他的家庭,到最基础的社会层面。他们的创业史,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必然过程,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性变革的一个缩影,是20多年来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评价周宁商业移民的价值都不过分。
其他文献
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而网络小说中的身体景观纷繁复杂。本文旨在以玄幻仙侠类网络小说为中心,对网络小说中的身体书写进行研究,以期从身体的角度观察大众的审美文化变迁,推动网络文学及身体研究。本论文共分五大板块。绪论部分第一节讨论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阐述了选题背景及缘由,第二节简要梳理了国内网络文学研究及国内身体研究现状,第三节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价值意义。第一章以男频玄幻类网络小说为主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加大学生阅读量的呼声越喊越响的当下,广大语文教师普遍都能静下心来,走近文本,深入细致地品味,体验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甚至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教师们往往对重点语段、重点词句等趋之若鹜,却很少关注那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如标点符号等。似乎在大家眼里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目的:分析Habib 4X双极射频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一、建设工程招投标概述建设工程招投标是以工程设计、施工或工程所需的物资、设备、建筑材料等为对象,在招标人和若干投标人之间本着“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进
由于运动图像和背景具有极大相似性,通过背景图像和运动图像之间关联程度的大小能够检测出运动目标,故提出一种基于灰关联分析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在室内和室外不同光照场景下,通过固定摄像机捕获的视频图像序列中的运动车体和人体进行检测;选取适当的比较图像序列,对该序列和含有运动目标的视频图像作灰关联分析,以清楚、完整地提取出运动目标.该方法对背景的要求很低,对噪声的抑制能力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阴影的影响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激荡转型期,叙事中的空间形态逐渐取代了时间,走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传统的叙事研究大多停留在时间性上,但时间的把握也要赖以空间得以呈现,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大型系列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共三季29集)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叙事学视角去观照纪录片中的空间叙事表达,明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意义建构,并从文本空间、话语空间和心理空间这三部分对文本进行解读,针对片中呈现的叙事
环境分析化学包括了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样品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化学计量学处理等多个过程,而样品前处理技术是目前环境分析化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近年来,一些绿色、安全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以“道”为生发万物的本体或信息的本源,以“文”为信息或信息形式,以“因文以明道”、“政事之先务”的命题概括二者关系,其意在强调公务文书为政治服务的
目的:探讨用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帧间预测是实时视频编解码技术的研究重点,高精度的匹配和补偿可以减少帧间预测误差,提高视频图像的压缩效果.为了降低在视频编码标准H.264中帧间预测的高计算复杂度问题,提出一种帧间预测快速算法.该算法在利用运动矢量的时空相关性对最优匹配点位置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依次进行"十"字形分布的五点搜索和九点均布的矩形搜索;并在搜索过程中引入根据最优点和次优点界定搜索方向、搜索窗口自适应伸缩和中途截止等多种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