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新一代大学生,“90后”大学生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成挑战。对此,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暴露出极大的缺陷。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新路径,深入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政课” 传统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19-02
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代表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自从“05年课改”以来,各高校陆续开设四门“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8月,根据中央文件,这门课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俗称“新四门”),承担着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2008年秋季,各高校陆续迎来“90后”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具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与“70后”、“80后”相比,“90后”大學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新变化难免会对“思政课”教学带来挑战。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因人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思政课”的新受众——“90后”大学生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人,“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优越。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他们是“小皇帝”,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如电视、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相对复杂,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动画游戏等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使得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诱惑。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90后”大学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1.1 智商高,思维敏捷,好奇心强
根据智力调查,“90后”作为独生子女第二代,在遗传、环境教育等许多方面存在相对优势,平均智力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甚至高于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由于成长环境优越,“90后”从小就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无论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大都比较聪明,知识面广。
1.2 喜欢求新求变,创新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作为新一代人,“90后”大学生思维没有定型,尚处于广泛涉猎阶段,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变化,紧跟时尚潮流,并不断更新形象。往往是新事物、新观念刚出现,还处在萌芽状态,他们就觉察到,并立即付诸行动。
1.3 在思想观念上,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薄弱
“90后”大学生一出生,就赶上市场经济,成长的环境也比较优越,容易养成“自我”意识,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凡事以“我”为中心。
1.4 在理想追求上,重视物质、实惠,轻视理想、长远目标
由于年纪轻,阅历有限,“90后”大学生思维尚不成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想太大、太远、太空,还不如“现实”一点的东西容易把握,这才是最“实惠”的。据调查,青年大学生在考虑未来就业时,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收入高”(62%)、“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工作轻松而稳定”(41%),而“自我潜力的发挥”、“实现理想”则被排在末位,突显他们重视个人短期利益,忽略了理想。
2 传统教学模式与“90后”大学生的冲突
作为“思政课”,“新四门”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政课”教学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站在传播学的角度,“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行为和过程,是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达到相互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
长期以来,在“思政课”教学中流行一种“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即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广大学生则成为一群被动的看客,极大地影响教学的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以教材为本,按章、节、点教学,层次分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其缺陷是立足于教师单方面输出,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被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填鸭教学”,不利于全面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精神。
特别是,“90后”大学生喜欢求知、求新、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强,又成长于“读图时代”,在信息接受上具有选择性,而“新四门”内容博大精深,理论性较强,不容易领会和理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仅通过声音和板书、表情和形体动作等传播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对“90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信息传递形式呆板、单一,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相对有限,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有针对他们的特点“因人施教”,才能事半功倍,真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
3.1 “以人为本”,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高校的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要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学离学生更贴近。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关心、理解、信任受教育者——“90后”大学生,积极与他们“交朋友”,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情绪、经验、挫折以及价值观念等情况,并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发挥“新四门”课的主渠道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接触面广,又正处于青春期,涉世不深,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阅历和思想政治素质欠缺,容易荒废学业,走向堕落,甚至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和“法轮功”等不法分子误导,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我们应当积极贯彻十七大精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四有”新人。
3.3 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新路径,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3.1 启发式教学,即开展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90后”大学生比较聪明,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往往不满足于教师权威式的指点和结论。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专题,如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由学生“担纲”,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轻松而热烈的讨论中接触、碰撞不同的思想、观点,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得出一个为多数人认同的结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上台演讲3~5分钟。演讲的题目、内容、角度和方法不只一端,精彩分呈,诸如:《清代儒将——左宗棠》、《左宗棠——引得春风渡玉关》、《谭嗣同——侠气纵横》、《孙中山何以成为革命巨匠?》。演讲时间虽短,却是学生与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对话过程。
3.3.2 多媒体教学。“新四门”涵盖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道德、民族、外交、统一战线、党建等多个领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有利条件。譬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时,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一套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即使用PPT讲课,利用图片资料介绍邓小平生平,利用视频资料介绍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过程及运用。其间,播放一些有关邓小平理论的纪录片,如《邓小平谈台湾问题》、《1992年南方谈话》,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理论讲授变得有声有色,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3.3.3 专家讲授。“新四门”博大精深,理论性又强,授课教师不容易全面掌握,而“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追根究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四门”教学内容,邀请校内外专家就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国家和社会发展现状、前景,国内外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講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使他们增强对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这类讲座每学期开展两、三次,既可以弥补专任教师教学的不足,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4 社会实践,即引导学生深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消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90后”大学生信息面广,好奇心强,对许多问题都喜欢亲自探究个为什么。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一方面将“新四门”教学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组织学生去典型的革命遗址、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定若干个调研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兴趣爱好,利用假期在家乡调研,加深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解,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作为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一代大学生,“90后”大学生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这对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构成挑战。对此,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暴露出极大的缺陷。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因人施教”,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新路径,深入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年.
[2] 李玲.试论“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4).
[3] 李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6).
[4] 郑莉.当“80后”老师遭遇“90后”学生[N].工人日报,2007-05-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政课” 传统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19-02
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代表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自从“05年课改”以来,各高校陆续开设四门“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8月,根据中央文件,这门课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俗称“新四门”),承担着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2008年秋季,各高校陆续迎来“90后”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具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与“70后”、“80后”相比,“90后”大學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新变化难免会对“思政课”教学带来挑战。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因人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思政课”的新受众——“90后”大学生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人,“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优越。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他们是“小皇帝”,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如电视、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相对复杂,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动画游戏等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使得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诱惑。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90后”大学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1.1 智商高,思维敏捷,好奇心强
根据智力调查,“90后”作为独生子女第二代,在遗传、环境教育等许多方面存在相对优势,平均智力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甚至高于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由于成长环境优越,“90后”从小就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无论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大都比较聪明,知识面广。
1.2 喜欢求新求变,创新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作为新一代人,“90后”大学生思维没有定型,尚处于广泛涉猎阶段,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变化,紧跟时尚潮流,并不断更新形象。往往是新事物、新观念刚出现,还处在萌芽状态,他们就觉察到,并立即付诸行动。
1.3 在思想观念上,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薄弱
“90后”大学生一出生,就赶上市场经济,成长的环境也比较优越,容易养成“自我”意识,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凡事以“我”为中心。
1.4 在理想追求上,重视物质、实惠,轻视理想、长远目标
由于年纪轻,阅历有限,“90后”大学生思维尚不成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想太大、太远、太空,还不如“现实”一点的东西容易把握,这才是最“实惠”的。据调查,青年大学生在考虑未来就业时,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收入高”(62%)、“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工作轻松而稳定”(41%),而“自我潜力的发挥”、“实现理想”则被排在末位,突显他们重视个人短期利益,忽略了理想。
2 传统教学模式与“90后”大学生的冲突
作为“思政课”,“新四门”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政课”教学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站在传播学的角度,“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行为和过程,是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达到相互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
长期以来,在“思政课”教学中流行一种“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即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广大学生则成为一群被动的看客,极大地影响教学的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以教材为本,按章、节、点教学,层次分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其缺陷是立足于教师单方面输出,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被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填鸭教学”,不利于全面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精神。
特别是,“90后”大学生喜欢求知、求新、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强,又成长于“读图时代”,在信息接受上具有选择性,而“新四门”内容博大精深,理论性较强,不容易领会和理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仅通过声音和板书、表情和形体动作等传播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对“90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信息传递形式呆板、单一,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相对有限,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有针对他们的特点“因人施教”,才能事半功倍,真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
3.1 “以人为本”,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高校的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要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学离学生更贴近。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关心、理解、信任受教育者——“90后”大学生,积极与他们“交朋友”,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情绪、经验、挫折以及价值观念等情况,并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发挥“新四门”课的主渠道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接触面广,又正处于青春期,涉世不深,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阅历和思想政治素质欠缺,容易荒废学业,走向堕落,甚至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和“法轮功”等不法分子误导,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我们应当积极贯彻十七大精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四有”新人。
3.3 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新路径,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3.1 启发式教学,即开展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90后”大学生比较聪明,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往往不满足于教师权威式的指点和结论。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专题,如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由学生“担纲”,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轻松而热烈的讨论中接触、碰撞不同的思想、观点,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得出一个为多数人认同的结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上台演讲3~5分钟。演讲的题目、内容、角度和方法不只一端,精彩分呈,诸如:《清代儒将——左宗棠》、《左宗棠——引得春风渡玉关》、《谭嗣同——侠气纵横》、《孙中山何以成为革命巨匠?》。演讲时间虽短,却是学生与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对话过程。
3.3.2 多媒体教学。“新四门”涵盖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道德、民族、外交、统一战线、党建等多个领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有利条件。譬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时,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一套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即使用PPT讲课,利用图片资料介绍邓小平生平,利用视频资料介绍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过程及运用。其间,播放一些有关邓小平理论的纪录片,如《邓小平谈台湾问题》、《1992年南方谈话》,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理论讲授变得有声有色,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3.3.3 专家讲授。“新四门”博大精深,理论性又强,授课教师不容易全面掌握,而“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追根究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四门”教学内容,邀请校内外专家就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国家和社会发展现状、前景,国内外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講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使他们增强对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这类讲座每学期开展两、三次,既可以弥补专任教师教学的不足,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4 社会实践,即引导学生深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消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90后”大学生信息面广,好奇心强,对许多问题都喜欢亲自探究个为什么。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一方面将“新四门”教学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组织学生去典型的革命遗址、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定若干个调研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兴趣爱好,利用假期在家乡调研,加深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解,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作为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一代大学生,“90后”大学生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这对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构成挑战。对此,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暴露出极大的缺陷。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因人施教”,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新路径,深入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年.
[2] 李玲.试论“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4).
[3] 李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6).
[4] 郑莉.当“80后”老师遭遇“90后”学生[N].工人日报,200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