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亟待提高,而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其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深入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改革,则是有力推动社会实践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方式,因而我们必须积极改革,探索与尝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的新形式。以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来推动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达到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会实践教学环节 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10-02
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仰,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理论知识,而是强调的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学生头脑的目标,就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求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上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教育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第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即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教学活动;从广义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一切與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先优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教学活动。
第三,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传递为目的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把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而逐步完成“内化”,即逐步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
第四,它既然是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过程,因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就一定是有别于其他学科和专业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机械类等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种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的实践活动,无非都是使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转换为安身立命的各种技能,它给予学生的是技艺和谋生手段,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的是思想、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第五,它作为相对独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环节,必须在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有它的正式的、固定的和非权宜之计的课程和教学的计划与安排。同时,还要有明确清晰的实施、管理和评价系统。
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改革与社会实践教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近年来不断得到了提升。但是,还不容乐观,其实效性还亟待提高。而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该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深入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改革,则是有力推动社会实践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方式,因而我们必须积极改革,探索与尝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的新形式。以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来推动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达到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不容置疑,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课程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 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然而,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基本上是只把闭卷笔试成绩作为测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成绩的唯一根据和方式,且考试题目在书上几乎都能找到原题和答案,考试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结束教学任务。在这种考试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用不着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手段和改进教学方法。这种考试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体现,仍然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的现状。这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及其不利的。鉴于此,我们必须着力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方式,实现由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向全过程复合型考试的转变。把打造科学性考试,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着眼于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试改革的根本目标。改革其形式主要有:第一,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口试;第二,在闭卷的基础上,进行开卷;第三,在传统考核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而多样化的考试,如通过写调查报告、观后感、读书笔记和辩论、演讲、讨论发言等来给学生评定成绩;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的基础上,进行“行”的考核,(这种考核是一种综合考评,应与学生工作等部门相结合)等等。这样的考试方式,注重了对学生的全过程和复合型考核,不仅有利于他们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知识、并用这种理论知识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深入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改革,则将必然有力地推动社会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必然要求。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离开了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形成。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而且不断丰富发展了他们的科学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伟大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始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是和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的介入密不可分的。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原则的根本就在于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就要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第二,它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的理性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其是否能全面发展将决定他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以及参与社会竞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除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外,关键是知能结合。知识和能力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则是获取更多的知识。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培养“知识一能力”型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为核心目标,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来改变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状况,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有效改革。譬如,口试形式的考核,虽然难以在期末广泛进行;开卷形式的考核,虽然难以覆盖全教材,但是,它们的考核的内容和知识点都必然是针对性极强的,这样的考核若没有实践感受(可以是直接实践、也可以是间接实践)一般来说是答不好的,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再譬如,通过写调查报告、观后感等形式的考核,则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和关注的热点等问题,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青年自愿者活动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观后感等以获得成绩。大学生如果没有深入社会,到工矿、企业和广大的农村的实践经历,是写不出高质量、有水平、有针对性和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观后感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样的考试方式较之于传统的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无疑会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央國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2] 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9号文件.
[3] 刘淑梅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5月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会实践教学环节 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10-02
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仰,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理论知识,而是强调的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学生头脑的目标,就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求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上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教育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第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即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教学活动;从广义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一切與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先优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教学活动。
第三,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传递为目的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把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而逐步完成“内化”,即逐步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
第四,它既然是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过程,因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就一定是有别于其他学科和专业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机械类等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种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的实践活动,无非都是使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转换为安身立命的各种技能,它给予学生的是技艺和谋生手段,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的是思想、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第五,它作为相对独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环节,必须在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有它的正式的、固定的和非权宜之计的课程和教学的计划与安排。同时,还要有明确清晰的实施、管理和评价系统。
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改革与社会实践教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近年来不断得到了提升。但是,还不容乐观,其实效性还亟待提高。而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该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深入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改革,则是有力推动社会实践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方式,因而我们必须积极改革,探索与尝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的新形式。以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来推动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达到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不容置疑,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课程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 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然而,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基本上是只把闭卷笔试成绩作为测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成绩的唯一根据和方式,且考试题目在书上几乎都能找到原题和答案,考试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结束教学任务。在这种考试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用不着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手段和改进教学方法。这种考试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体现,仍然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的现状。这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及其不利的。鉴于此,我们必须着力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方式,实现由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向全过程复合型考试的转变。把打造科学性考试,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着眼于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试改革的根本目标。改革其形式主要有:第一,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口试;第二,在闭卷的基础上,进行开卷;第三,在传统考核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而多样化的考试,如通过写调查报告、观后感、读书笔记和辩论、演讲、讨论发言等来给学生评定成绩;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的基础上,进行“行”的考核,(这种考核是一种综合考评,应与学生工作等部门相结合)等等。这样的考试方式,注重了对学生的全过程和复合型考核,不仅有利于他们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知识、并用这种理论知识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深入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改革,则将必然有力地推动社会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必然要求。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离开了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形成。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而且不断丰富发展了他们的科学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伟大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始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是和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的介入密不可分的。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原则的根本就在于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就要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第二,它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的理性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其是否能全面发展将决定他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以及参与社会竞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除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外,关键是知能结合。知识和能力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则是获取更多的知识。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培养“知识一能力”型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为核心目标,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来改变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状况,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有效改革。譬如,口试形式的考核,虽然难以在期末广泛进行;开卷形式的考核,虽然难以覆盖全教材,但是,它们的考核的内容和知识点都必然是针对性极强的,这样的考核若没有实践感受(可以是直接实践、也可以是间接实践)一般来说是答不好的,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再譬如,通过写调查报告、观后感等形式的考核,则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和关注的热点等问题,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青年自愿者活动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观后感等以获得成绩。大学生如果没有深入社会,到工矿、企业和广大的农村的实践经历,是写不出高质量、有水平、有针对性和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观后感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样的考试方式较之于传统的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无疑会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央國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2] 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9号文件.
[3] 刘淑梅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