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运动问题的几种巧妙解法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力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如果我们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开拓思路,巧妙转换,不仅可以大大地简化解题过程,而且还可获得速解。下面请看几例。
  一、 巧选参照物
  例1 一个木箱漂浮在河中,随平稳流动的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上游和木箱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距离相同,两船同时划向木箱。若两船在水中划行的速度相等,那么()。
  A.上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
  B.下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
  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解析 本题若按常规的方法,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系则比较麻烦,不易求解。此时我们不妨选择流水作为参考系,这样木箱是静止的,由于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同,所以两船将同时到达木箱处。故本题应选C。
  二、 巧转换条件
  例2 某游客第一天早上8点开始由甲景点沿山路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1步行到乙景点;第二天早上8点又由乙景点沿原路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2步行返回甲景点。则在该线路上______(选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存在这样一个地点,他在第二天返回经过该点的时刻与第一天经过该点的时刻相同。
  解析 将题中的“第二天早上8点某游客由乙景点沿原路返回”转换为“第一天8点另一游客从乙景点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2向甲景点步行”,这样此二人必在途中的某点相遇,并且相遇时步行的时间相同。因此本题应选填:一定。
  由上述分析我们还知:该游客在甲、乙两景点之间往返,不论其行走速度如何,在该线路上都一定存在着这样一点,使得他在第二天返回时经过该地的时刻,与第一天经过该地的时刻相同。
  三、 巧选过渡量
  例3 一艘轮船从重庆到上海需5昼夜,而从上海到重庆需7昼夜。那么一个木排从重庆到上海要顺流漂流多少天?
  解析 若直接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水流的速度为v2,木排从重庆顺流漂到上海需要时间为t,则易得下列方程:5(v1+v2)=7(v1-v2)和5(v1+v2)=v2t。
  欲根据此二方程求出时间t,不仅求解麻烦,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但若注意到本题中路程s是一个定值,引入这个过渡量后,解题过程不仅简洁而且还十分顺畅。
  四、 巧找等量关系
  例4 A、B两地相距20 km,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5.5 km/h和4.5 km/h。现甲带一条狗随其同时出发,狗的速度为12 km/h,当狗与乙相遇后即开始在甲、乙两人之间来回奔跑。不考虑狗转向所需的时间,求甲、乙两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路程?
  解析 此题若通过计算狗每次与人相遇所跑的路程及狗来回奔跑的总路程,则解答起来十分繁琐,但若巧用狗跑的时间就是两人相遇所用的时间这一等量关系,则可迎刃而解。
  则狗跑的总路程为s′=v′t=12 km/h×2 h=24 km。
  五、 巧用极端法
  例5 甲、乙两码头相距s,划行速度保持不变的船,在河流中从甲到乙,再回到甲,需要时间为t1;若船在静水中往返相同的距离s,需要的时间为t2。比较t1和t2的大小,则()。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判断
  解析 解该例的通常方法是利用公式列出t1、t2的关系式后再比较,既复杂又费时。若假设水流速度等于船的划行速度,则可得船在逆水上行时,所需的时间将是无限长,所以t1>t2,因此本题应选B。这里采用了设水流速度等于船划行速度这种极端情况,达到了快速求解的目的。
  六、 巧用估算法
  例6 小花从家中到学校通常步行10 min,则小花家到学校的路程最接近于()。
  A.5 m B.50 m C.500 m D.5000 m
  解析 乍一看此题似少条件,无法判断。事实上,由于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 m/s,又步行时间为10 min,合600 s,因此小花家到学校的路程为:s=vt=1 m/s×600 s=600 m。由于600 m最接近于500 m,所以应选C。
  七、 巧用假设法
  例7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汽车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 m/s,在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0 m/s,则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解析 设甲地到乙地的总路程为2s,则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的总时间为:
  故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八、 巧用比例
  例8 圆形跑道长400 m,甲、乙两人速度分别为6 m/s和4 m/s,两人同时同地相向出发,问甲跑几圈时可比乙多跑一圈?
  解析 此题按常规解法一般是先求出甲比乙多跑一圈时甲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时间求出路程再算圈数,但这样做显然太麻烦。
  实际上,甲、乙两人所跑的时间始终相等,而每圈的路程又不变,故此可得甲、乙二人所跑圈数与其速度成正比,于是有下面的等式:
  
  n1=3(圈)。
  即甲跑3圈时比乙多跑一圈。
  九、 巧用图示法
  十、 巧用赋值法
  例9 甲、乙两同学完成百米行程,甲在前一半路程内跑,后一半路程内走,所用的总时间为t1;乙在前一半时间内跑,后一半时间内走,所用的总时间为t2。如果他们同时出发,且跑与走的速度分别相等,则()。
  A.t1<t2,甲先到终点
  B.t1>t2,乙先到终点
  C.t1=t2,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D.无法判断
  解析 图示法 将两个同学的运动过程作图,B为路程的中点,C为乙一半时间内到达的位置。分析知:在AB、CD两段路程中两人都是跑或都是走,他们的速度相同,因此他们所用的时间也相等。但在BC段中,甲走乙跑,故乙用的时间少,因此乙在通过全部路程所用的时间也少,他先到终点。故应选B。
  赋值法 此题可以通过比较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来完成,若用纯数学表达式进行比较肯定比较复杂。但若根据实际情况给v1、v2赋予一定的数值,则可迅速得出结果。
  设v1=7 m/s,v2=1 m/s,据题意可求得他们的平均速度为:
  v1′=1.75 m/s,v2′=4 m/s。
  ∵v1′<v2′,
  ∴ t1>t2,应选B。
其他文献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和发展的核心手段.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做到3个反思,即是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高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第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  如何做到“感情真挚”呢?  事要真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
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分两步:分析和运算.分析包括:分析问题,也就是要读懂题文,把日常语言翻译成专业语言,寻找所有的已知条件,并弄清楚题目所求的是什么;寻求理论,就是要仔细思考,它属于
<正> 郑权中先生是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去世已十多年了。日前,杜月村同志送来他的遗著,经整理出版的《通借字萃编》。面对遗著,思念郑老之心油然而生。回顾五十年代,那时我们是青年教师,而郑老已是五十多岁的老先生了。他是中文系教授,先后开设过“文字学”、“训诂学”,“读书指导”、“古书阅读法”等课程,尤其在通借字方面深有研究。在《通借字萃编·前言》中说:“1961年夏,我在上海复旦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诗文形式方面的特点和难点》专题课,……听讲的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
采取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因工程施工建设新增的水土流失量,施工期间按本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进行预防、治理,坚持水土保持
平抛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想化运动模型,是指只在重力作用下且具有水平初速度的运动,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在高中阶段对于平抛运动我们通常会这样处理:把它看成是水平方向
<正> “七五”期间我们面临着进一步开放的形势。我国与国际经济交往将日益增加,但同国际市场联系的程度如何,决定于自己的创汇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因此,实现“七五”计划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创造更多的外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要增强我国的创汇能力,使外汇基本保持平衡,必须进一步放开视野,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动态和开展外贸的有效方式,正确制定外贸出口发展战
<正> 《复旦学报》今年第一期发表的胡曲园先生《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一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卓有成效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了许多世纪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探讨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奥秘,包罗宏富,深入浅出,读后深感受益。这里简单谈一谈自己的读后感。
<正>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级差地租的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甚至已一般地为人们所接受了。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仍存在绝对地租的问题,人们仍常持否定态度。理由是:马克思和列宁都曾论述过土地私有权对于绝对地租的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已经消灭了土地私有权,于是便消灭了绝对地租。在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和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科书上,不是根本不提绝对地租问题,便是以社会主义已消灭土地私有权来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我认为,绝对地租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
<正> 196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罗伯特·贝拉发表了一篇题为“国民宗教在美国”的文章,声称“在美国,实际上还同时存在着一种与各种教会显然不同的、发达的并且相当机构化的国民宗教”。这篇文章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国民宗教”一词不仅使新闻媒介为之张扬,出版界为之兴奋,也使学术界为之分裂,一些学者著书撰文,进一步阐述美国的国民宗教;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并对国民宗教的存在提出质疑,从而形成了一场辩论,直到今天这场辩论的势头还没有减弱的迹象。本文试就这场辩论作一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