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走过百年历史的中等师范教育,在当今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作为一种办学的层次消失了,但是中师紧贴小学教育实际形成的小学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知识的综合性、素质的全面性、培养的实践性等,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内涵,得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中师教育 现代小学教师 培养
随着师范教育由三级到两级转变的完成,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师的培养模式被不断引入,“学科性”、“学术性”逐步加强,然而,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上似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效果。面对现实,我以为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高师培养的经验中获取支持,还应该认真总结过去中师教育的经验,在传统教育中寻求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
一
首都师范大学曾提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无论是培养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其核心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为小学教育输送教师。换句话说,服务小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中师为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知识的综合性。中师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中师教育,要求为小学教育培养全科的小学教师,中师的毕业生到小学后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做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不仅要教语文,也要教数学;不仅要教文化课,而且要教体育课、艺术课(音乐、美术)。因此,在中师教育中,高中的课程全部纳入到中师的课程计划之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一个不拉,样样齐全,以满足小学各个课程教学知识的需要。
2.素质的全面性。在中师的课程计划中,除了上述的高中课程外,还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相当于大学的《现代汉语》)、书法等课程,音乐、美术课程的课时数也大大超过了高中,音乐中包含乐理、视唱、琴法等内容,美术中包含素描、水粉、简笔画、手工制作等内容,有的中师还将中国传统诗文的诵读引入教学,纳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之中。中师校园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强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棵花木表情”,走进中师校园既可以听到朗朗的书声,也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歌声;既可以看到矗立的校风教风学风、名人警句,也可以看到老师学生的书画作品。宿舍内务整齐划一、教室窗明几净,其间学生自行设计的作品布置,无一不在传达着校园主人的广泛全面的素养。
3.培养的实践性。中师的校园是一个活动的场所,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每天集体跑步出操,全体同学每天早自习推广普通话,每位毕业生都要通过学校自行设计标准的三笔字、普通话、琴法、视唱、美术作品过关。教务处每年都开出诸如书法、朗诵、古诗文诵读、小学奥数、素描、国画、手风琴、二胡、琵琶、小提琴、钢琴等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校园里的每棵花木,学生都为它挂上学名、科目种类、特性等的介绍。团委学生会每周都组织朗诵、讲故事、演讲、三字、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团一角等比赛或评比,每周末还有丰富多彩文娱晚会。中师校园也是一个教学实践的场所,中师生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还要学习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等教材教法课;不仅有学校安排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日见习、一周见习、实习,还有各班必须有一个联系的小学班级,每周定期到小学帮助任课老师、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参与学生活动,教学实习前不仅可以看到学生备课、小组试讲等场景,还可以听到学生学习体育老师队列训练的口令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师教育中,时时强调学生的教师意识,在学生日程行为规范的实践中,渗透教师的品格道德、文明言行的要求,“身正为范”成为中师校园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二
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并非简单的回归中师,甚至停留在中师教育所构建的框架上,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起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的“格”。
传统中师的知识的综合适应了小学教师知识综合化的客观要求,也与目前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的现实需要相吻合,但是这种综合是基于高中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学科知识标准的需要。但是,小学教师培养高等化过程中,应该坚持学科知识综合化的特点,在突出学科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综合化,尤其是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以学科综合课程和必修、选修等形式,培养素质健全的小学教师,以此促进小学教育的素质化。
传统中师毕业生全面的素质培养,顺应了过去小学教育教师缺乏的需要,客观上也有顺应了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虽然传统中师全面素质培养,对全面内涵的理解比较狭窄,尤其是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解带有比较浓重的“工具技能”的色彩,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正确理解全面素质的概念基础上的全面素质培养,依然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当前小学教师培养普遍忽视学生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外的人文素質、艺术修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今天,重提全面素质的培养,更加有利于推动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开拓。因此,小学教师的培养,有必要通过教师培养氛围的营造、教学资源的整合、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开发,推进未来小学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中师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技能习得性的特点,造就了一批批适应小学教育需要的新师资。但是随着对教学技能理解的深入和能力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改进,这种“夏练三伏,冬练寒九”的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小学教师培养的当今,不是要放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在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在对小学教师职业基本功进行重新界定的前提下,更好地用科学的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效益,增强教师在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更加全面地驾驭教育教学。不仅要在课程的总量上,增加实践性的内容,而且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积极推进实践性教学;不仅要在显性课程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在隐性课程,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学生活动等方面造就实践性训练的有效机制。
三
中师的教育并非没有一点点学术,只是学术缺乏必要的理论的指导,学术的成果缺乏应有的理论的归纳和提升,难以形成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强大推动力。
当今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且影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寻求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并不是缩小教师成长空间,而是要为教师成长建立更为坚实的平台。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教师的教学效能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准备并不成正比,二者的相关度极低(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层次的差异,并不是单单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教育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成长上。
这样的理论成果已经为国外的许多教育机构所接受,并且在实际的教育文件中得到体现。新西兰教师协会2007年4月公布的《新西兰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价值观与专业关系三个维度,建立了教师教育毕业生的7个标准,除了第一个标准“教师教育毕业生知道叫什么”中涉及学科知识外,其余更多的是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英格兰从2007年9月起开始实施的《英格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合格教师、普通教师、优秀教师、资深教师、高级技能教师分别制定了标准,从内容上看,融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两种模式。与我国相近的越南教育与培训部,2006年10月公布的《越南小学教师标准》,把小学教师从人格、意识形态及政治观点维度,知识维度,教学技能维度三个维度,分为初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首席教师,建立起了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层级。为界定和交流“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个体的实践知识、实践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通常是以案例知识、缄默知识、教育叙事或真实课堂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等方式存在,具有不确凿性和情境性。因此,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继承中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教学评价与控制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教师“格”的提升,是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更是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性,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主要不是学科专业研究上。
中等师范在走过了百年历史后,在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消失了。但是,它只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消失,其百年积累的小学教师培养知识的综合性、素质的全面性、培养的实践性的经验,不仅不能消失,而且应该在高等教育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项目组.越南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世界教育信息,2008,(9).
[2]郭宝仙.新西兰教师资格与专业标准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9).
[3]许立新.英格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特征及意义.教师教育研究,2008,(3).
[关键词] 中师教育 现代小学教师 培养
随着师范教育由三级到两级转变的完成,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师的培养模式被不断引入,“学科性”、“学术性”逐步加强,然而,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上似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效果。面对现实,我以为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高师培养的经验中获取支持,还应该认真总结过去中师教育的经验,在传统教育中寻求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
一
首都师范大学曾提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无论是培养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其核心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为小学教育输送教师。换句话说,服务小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中师为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知识的综合性。中师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中师教育,要求为小学教育培养全科的小学教师,中师的毕业生到小学后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做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不仅要教语文,也要教数学;不仅要教文化课,而且要教体育课、艺术课(音乐、美术)。因此,在中师教育中,高中的课程全部纳入到中师的课程计划之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一个不拉,样样齐全,以满足小学各个课程教学知识的需要。
2.素质的全面性。在中师的课程计划中,除了上述的高中课程外,还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相当于大学的《现代汉语》)、书法等课程,音乐、美术课程的课时数也大大超过了高中,音乐中包含乐理、视唱、琴法等内容,美术中包含素描、水粉、简笔画、手工制作等内容,有的中师还将中国传统诗文的诵读引入教学,纳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之中。中师校园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强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棵花木表情”,走进中师校园既可以听到朗朗的书声,也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歌声;既可以看到矗立的校风教风学风、名人警句,也可以看到老师学生的书画作品。宿舍内务整齐划一、教室窗明几净,其间学生自行设计的作品布置,无一不在传达着校园主人的广泛全面的素养。
3.培养的实践性。中师的校园是一个活动的场所,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每天集体跑步出操,全体同学每天早自习推广普通话,每位毕业生都要通过学校自行设计标准的三笔字、普通话、琴法、视唱、美术作品过关。教务处每年都开出诸如书法、朗诵、古诗文诵读、小学奥数、素描、国画、手风琴、二胡、琵琶、小提琴、钢琴等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校园里的每棵花木,学生都为它挂上学名、科目种类、特性等的介绍。团委学生会每周都组织朗诵、讲故事、演讲、三字、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团一角等比赛或评比,每周末还有丰富多彩文娱晚会。中师校园也是一个教学实践的场所,中师生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还要学习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等教材教法课;不仅有学校安排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日见习、一周见习、实习,还有各班必须有一个联系的小学班级,每周定期到小学帮助任课老师、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参与学生活动,教学实习前不仅可以看到学生备课、小组试讲等场景,还可以听到学生学习体育老师队列训练的口令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师教育中,时时强调学生的教师意识,在学生日程行为规范的实践中,渗透教师的品格道德、文明言行的要求,“身正为范”成为中师校园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二
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并非简单的回归中师,甚至停留在中师教育所构建的框架上,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起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的“格”。
传统中师的知识的综合适应了小学教师知识综合化的客观要求,也与目前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的现实需要相吻合,但是这种综合是基于高中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学科知识标准的需要。但是,小学教师培养高等化过程中,应该坚持学科知识综合化的特点,在突出学科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综合化,尤其是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以学科综合课程和必修、选修等形式,培养素质健全的小学教师,以此促进小学教育的素质化。
传统中师毕业生全面的素质培养,顺应了过去小学教育教师缺乏的需要,客观上也有顺应了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虽然传统中师全面素质培养,对全面内涵的理解比较狭窄,尤其是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解带有比较浓重的“工具技能”的色彩,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正确理解全面素质的概念基础上的全面素质培养,依然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当前小学教师培养普遍忽视学生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外的人文素質、艺术修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今天,重提全面素质的培养,更加有利于推动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开拓。因此,小学教师的培养,有必要通过教师培养氛围的营造、教学资源的整合、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开发,推进未来小学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中师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技能习得性的特点,造就了一批批适应小学教育需要的新师资。但是随着对教学技能理解的深入和能力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改进,这种“夏练三伏,冬练寒九”的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小学教师培养的当今,不是要放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在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在对小学教师职业基本功进行重新界定的前提下,更好地用科学的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效益,增强教师在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更加全面地驾驭教育教学。不仅要在课程的总量上,增加实践性的内容,而且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积极推进实践性教学;不仅要在显性课程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在隐性课程,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学生活动等方面造就实践性训练的有效机制。
三
中师的教育并非没有一点点学术,只是学术缺乏必要的理论的指导,学术的成果缺乏应有的理论的归纳和提升,难以形成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强大推动力。
当今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且影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寻求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并不是缩小教师成长空间,而是要为教师成长建立更为坚实的平台。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教师的教学效能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准备并不成正比,二者的相关度极低(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层次的差异,并不是单单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教育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成长上。
这样的理论成果已经为国外的许多教育机构所接受,并且在实际的教育文件中得到体现。新西兰教师协会2007年4月公布的《新西兰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价值观与专业关系三个维度,建立了教师教育毕业生的7个标准,除了第一个标准“教师教育毕业生知道叫什么”中涉及学科知识外,其余更多的是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英格兰从2007年9月起开始实施的《英格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合格教师、普通教师、优秀教师、资深教师、高级技能教师分别制定了标准,从内容上看,融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两种模式。与我国相近的越南教育与培训部,2006年10月公布的《越南小学教师标准》,把小学教师从人格、意识形态及政治观点维度,知识维度,教学技能维度三个维度,分为初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首席教师,建立起了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层级。为界定和交流“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个体的实践知识、实践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通常是以案例知识、缄默知识、教育叙事或真实课堂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等方式存在,具有不确凿性和情境性。因此,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继承中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教学评价与控制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教师“格”的提升,是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更是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性,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主要不是学科专业研究上。
中等师范在走过了百年历史后,在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消失了。但是,它只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消失,其百年积累的小学教师培养知识的综合性、素质的全面性、培养的实践性的经验,不仅不能消失,而且应该在高等教育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项目组.越南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世界教育信息,2008,(9).
[2]郭宝仙.新西兰教师资格与专业标准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9).
[3]许立新.英格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特征及意义.教师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