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读写之“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zhen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读写迁移训练,往往因“课”制宜,语言知识方法的习得呈“碎片化”状态,学生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样引领学生的语言思维向纵深发展呢?下面结合六年级下册写人类习作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整合教材,搭好同类型文本的“桥”
  1.关注“衬托”,体验李大钊的忠贞不渝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下册)一文沉痛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讴歌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表达了深深的敬仰怀念之情。
  学习李大钊被捕片段:从“不慌不忙”“严峻”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父亲面临被捕时的从容不迫,他用自己的态度告诉敌人决不向反动统治低头,绝不会背叛革命。)然而这段话中写李大钊的语言并不算多,更多的是描写了谁?(“我”和敌人)为什么如此细致地回顾自己当时的表现和敌人的行径呢?(通过“我”的惊恐和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父亲的沉着冷静;用敌人的凶残和暴戾侧面衬托父亲的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抓住相关人或事情进行对照,凸显人物形象,这就叫“衬托”。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衬托的妙用。
  2.关注“环境”,体验老支书的敬业奉献
  小说《桥》(六年级上册)讲述了山洪暴发时老支部书记指挥村民过桥转移的感人故事。语言朴实自然,人物形象高大丰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中除了描写老人的言行举动,作者还特别关注了什么?(村民们的表现和当时的环境)用线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所有语言,用心去读一读、品一品。(“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作者不惜笔墨,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展现山洪来势汹汹,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彰显了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岸形象。)
  3.综合比较,提升学生语言认知高度
  比较《十六年前的回忆》和《桥》这两篇文章,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说是《桥》)如若像《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只是单一关注描写洪水中老支书和村民们的表现,文章该会怎样呢?(文章内容单薄,读者难以走进当时的意境,感受洪水的凶猛和情况的危急,难以与作者、主人公产生精神共鸣。)
  “人无常师,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文无定法。”要刻画好一个人物,除了让他(她)开口说话、动手做事,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还应注意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有机选择或综合运用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等方法,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深入人心。
  二、联系生活,搭好阅读和习作的“桥”
  怎样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运用写人的手法,需要教师为其搭桥铺路,由扶到放,在言语实践中化知识方法为语用能力。
  师:今天我们来学用“衬托”手法写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一段难忘的生活。你们想写什么呢?
  生:我想写“阅读之星”林紫晗,她爱读书。
  师: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材来衬托她的这个特
  点?谁能联系平时的学习生活说一说?
  生:元旦那天,气温零下五度,特别寒冷。一大早,教室门还没开,她站在外面,手里捧着一本《爱的教育》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喊了她好几声,她都没有理睬我。
  生:是呀,当时教室外面闹哄哄的,大家都在讨论开元旦晚会的事。
  生:她看过的书可多了,像《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简爱》等,她都读过。对了,在今年全县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中,她轻轻松松拿了个特等奖。
  生:我妈经常在我耳边夸林紫晗如何爱学习,
  说我就知道玩……
  师: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作画是这样,写文章亦是如此。如果大家能把刚才所列举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那人物特点必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审视、整合典型语言范例,汇聚语言教学力量,积极开展语用综合实践,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阅读表达的结构网。教师搭好读写的桥梁,让学生坚实地迈好每一步,他们的语言表达定会一路芬芳。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金湖吴运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这段时间,作为三年级班主任的我遇到一件非常烦恼而棘手的事情,那就是班上总是出现一些丢失东西的现象。刚开始我以为是学生自己不小心弄丢的,后来一连串事件证明这可能是有人蓄意而为。究竟是谁呢?看着班上一张张童稚的脸,会是他们中的某一个吗?我在班级之中展开了一些常规的调查,但没有任何的成效,我泄气了。就这样放弃吧,反正丢失的物品都是小东西,以后叫他们注意些就是了。可转念一想,这样太不负责任了,学生希望有一
众所周知,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语文要素等维度综合考量之后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既为学生之学搭建了阶梯,又为教师之教明确了方向。语文教学要关注两个维度,即“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课后习题已经明确了教什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年段入手,关注于“怎么教”,从而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最大价值,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借助课后习题夯实积累,依循认知方法而“教”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
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标虽然强调生本课堂,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强调生本,舍弃教师作用而强调课堂生成。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有价值。怎样让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趋向一致?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课堂提问更加精练、有价值。笔者以《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相应反思,浅谈通过有效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古诗最大的属性之一是通过“言”表达“意”,学生可以在言意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发展思维,进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古诗言意共生的教学途径,通过诗词的言语属性,追根溯源,还原诗词的志向表达,可以不
文言文是语言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中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教学时,逐字逐句串讲极为常见,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但是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内容的难度上超出现代文。笔者以为,现代文还要加强朗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更何况文言文,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朱作仁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没有比朗读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条河,那积累就是开源。离开积累,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除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丰富自身见闻、积累妙词佳句等个人素养外,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开发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多积累,进而能“有所思”,“有所写”。  一、走进阅读,积累语言  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受生
摘要: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加快调整转型的阶段,乡镇职业技术学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职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把精神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没有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是活的,有意识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坚守儿童视角。所谓儿童视角是指儿童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习作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以往的习作教学,大多遵从的是成人视角,我们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视角是成人的,我们也用成人的语言习惯去规范学生的习作语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渐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但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只有具有启发性、挑战性、指向性等特點的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思考路径清晰,进而真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服务。  一、适当点拨引导,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的难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善于以层层点拨引导的形式,将学生要解决
“亲土语文”课程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培养乡村儿童的土地伦理道德为目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依托现行的统编本语文课程,围绕“语文课堂”“亲土活动”“田园生活”三大元素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本着语文教材资源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田园主题阅读、参与乡村劳作、历时观察田园、撰写田园日志、启动田园嬉乐等策略的“亲土语文”教学模式。笔者提出,通过主题化阅读体验丰富的“亲土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