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我们独立思考的可能。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我们独立思考的可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而面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和问题能力低下的状况,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既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则成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于生活。教师巧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往往让学生相互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一块石头,问:“你看见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师追问:“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抢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经进入状态。教师又拿出一块石头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我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第一个杯子的水平面超过了第一个杯子。老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提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就自然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
此外,熟悉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如教学估算时可以让学生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等。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让学生有问题敢问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种过程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传授下,学生及时有了疑问也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對机制是课堂学生敢提问的基础。所谓的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已见。应当是人人参与,包括良好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才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才敢提问。反之,如果这种对话是带有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那么学生便不能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扉,释放自己的情感,大多数学生也只会将问题埋藏在心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让学生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
学生自己能否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以及能提出较好的问题,这是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状况具体表现。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提问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问的质量,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把提问变得形式化。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要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再问。否则,问题将流于肤浅和表面化。三是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因为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四是尽量增加自己各方面的学识,因为学生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与他们的学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五是要明确“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问题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
四、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我们独立思考的可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而面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和问题能力低下的状况,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既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则成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于生活。教师巧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往往让学生相互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一块石头,问:“你看见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师追问:“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抢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经进入状态。教师又拿出一块石头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我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第一个杯子的水平面超过了第一个杯子。老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提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就自然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
此外,熟悉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如教学估算时可以让学生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等。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让学生有问题敢问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种过程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传授下,学生及时有了疑问也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對机制是课堂学生敢提问的基础。所谓的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已见。应当是人人参与,包括良好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才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才敢提问。反之,如果这种对话是带有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那么学生便不能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扉,释放自己的情感,大多数学生也只会将问题埋藏在心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让学生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
学生自己能否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以及能提出较好的问题,这是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状况具体表现。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提问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问的质量,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把提问变得形式化。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要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再问。否则,问题将流于肤浅和表面化。三是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因为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四是尽量增加自己各方面的学识,因为学生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与他们的学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五是要明确“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问题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
四、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