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创新教学模式,要求对学校现行教学管理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5-0121-02
学生从大学毕业,走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的学校学习生涯,完成了学历教育,而社会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职业资质考试、职称考试、上岗考试、职业培训等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要靠毕业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了,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现在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差,大学“60分万岁”的观念加之大学教育仍未脱离“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仅仅依靠考试前的突击过关,毕业后学习能力仍没有太大的提高,在各种新知面前处于被动局势。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么东西),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能力、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学习能力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如果想跑得快,必须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习能力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二者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指导、意义建构的帮助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这种场合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的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一步步把学习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从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就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深入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均有大量应用,但其应用仅限于某节课或某个阶段的课,并没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用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系统,没有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在大学专业课堂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也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进行改革。
二、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的任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质量考评等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因此要求对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先基础后专业,更要注意专业课程的承接性,如《财务管理》课是要有《财务会计》课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在我们基本上是两门课同时开,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知识时知识意义的构建。
其次学生要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需要有较多的自学(主要是预习)时间,适应原来教师以教为主的课时计划需要调整:现在学生一般是在开学初才拿到本学期的教材,这样也不适合事前的预习,教材采购发放计划也需要进行调整。
第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这四种要素对各门学科来讲是各具特点的。我们现在一学期同时开几门课,每门课程都延续一学期,会使得这种“环境”教学的情景淡化、协作松散、不利于意义的建构。同时教师一学期内几乎是每隔一天就上一次课,在不调串课的情况下只能在家里或本学校里“充电”,没有充分的对外交流、学习、调研时间,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学期内分段开设课程既可解决相关专业课平行开设问题,又给了学生事前充分的预习时间并减少预习量,同时可以使得教师获得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这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大改革。
最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调整,考核的不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应是教师“导”得如何。
三、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更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演说家”变为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也就是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意识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其次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任务观,即由过去的“教好一堂课”转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方面上来。过去教师备课总是在考虑如何讲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一节课下来,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却常常令教师感到头痛,认为学生根本不买老师的账,少数认真听课的学生实质上也只是实现了从老师的口述到笔记本的记录过程。其实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为了完成“一学期教好一本书”的教学任务有时也很难有太多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一学期教好一本书”,而是激发起学生对“这本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我们过去对课程的设计主要是怎样讲好一本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工具,而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材变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主要工具,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好比工业生产,学生是基本生产过程,教师是辅助生产和生产服务过程。事先教师要对这个生产过程进行设计并有足够的生产准备过程以保证连续“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多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其中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按照这样的课程设计原则,我们的一些课程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如原来分开的“基础会计”和“会计模拟实验课”、“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案例”课应放在一起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四、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是基本生产单位,由过去的等教师“喂”——喂啥吃啥,转变成向教师“要”——要啥给啥,那么你就要清楚自己想“要啥”。
首先学生要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要懂得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要有探索、发现精神。第三要能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提出问题。第四要善于联想,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知的知识相联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建立从体系上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实施起来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观念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关键问题。
[关键词]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5-0121-02
学生从大学毕业,走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的学校学习生涯,完成了学历教育,而社会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职业资质考试、职称考试、上岗考试、职业培训等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要靠毕业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了,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现在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差,大学“60分万岁”的观念加之大学教育仍未脱离“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仅仅依靠考试前的突击过关,毕业后学习能力仍没有太大的提高,在各种新知面前处于被动局势。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么东西),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能力、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学习能力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如果想跑得快,必须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习能力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二者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指导、意义建构的帮助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这种场合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的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一步步把学习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从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就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深入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均有大量应用,但其应用仅限于某节课或某个阶段的课,并没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用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系统,没有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在大学专业课堂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也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进行改革。
二、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的任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质量考评等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因此要求对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先基础后专业,更要注意专业课程的承接性,如《财务管理》课是要有《财务会计》课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在我们基本上是两门课同时开,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知识时知识意义的构建。
其次学生要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需要有较多的自学(主要是预习)时间,适应原来教师以教为主的课时计划需要调整:现在学生一般是在开学初才拿到本学期的教材,这样也不适合事前的预习,教材采购发放计划也需要进行调整。
第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这四种要素对各门学科来讲是各具特点的。我们现在一学期同时开几门课,每门课程都延续一学期,会使得这种“环境”教学的情景淡化、协作松散、不利于意义的建构。同时教师一学期内几乎是每隔一天就上一次课,在不调串课的情况下只能在家里或本学校里“充电”,没有充分的对外交流、学习、调研时间,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学期内分段开设课程既可解决相关专业课平行开设问题,又给了学生事前充分的预习时间并减少预习量,同时可以使得教师获得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这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大改革。
最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调整,考核的不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应是教师“导”得如何。
三、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更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演说家”变为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也就是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意识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其次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任务观,即由过去的“教好一堂课”转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方面上来。过去教师备课总是在考虑如何讲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一节课下来,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却常常令教师感到头痛,认为学生根本不买老师的账,少数认真听课的学生实质上也只是实现了从老师的口述到笔记本的记录过程。其实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为了完成“一学期教好一本书”的教学任务有时也很难有太多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一学期教好一本书”,而是激发起学生对“这本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我们过去对课程的设计主要是怎样讲好一本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工具,而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材变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主要工具,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好比工业生产,学生是基本生产过程,教师是辅助生产和生产服务过程。事先教师要对这个生产过程进行设计并有足够的生产准备过程以保证连续“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多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其中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按照这样的课程设计原则,我们的一些课程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如原来分开的“基础会计”和“会计模拟实验课”、“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案例”课应放在一起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四、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是基本生产单位,由过去的等教师“喂”——喂啥吃啥,转变成向教师“要”——要啥给啥,那么你就要清楚自己想“要啥”。
首先学生要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要懂得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要有探索、发现精神。第三要能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提出问题。第四要善于联想,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知的知识相联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建立从体系上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实施起来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观念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