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明确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其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相关扶持政策。
金融危机肆虐后的“后危机时代”,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过程中,如何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是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能否快递提升我们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等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是其中的关键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轮产业更新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正是如此,尚在金融危机之时,一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包括钢铁等在内的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另一方面着力寻求并培育新型战略产业。而后者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更为迫切和必要。
原因有三:其一,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让我们有机会把有限的资源重新配置,这对于转变粗放式的经济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其二,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金融危机让全球众多经济体再度聚焦产业革命,纷纷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复苏的突破口,能否在这一轮国际经济制高点争夺战中拥有一席之位,新兴产业是决胜的重要筹码。其三,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系统工程。这对政府的管理模式再次提出了新的挑战,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抑或结合=者优势的第三条道路?
从定义上讲,战略性产业指的是那些需要政府扶持或者协调的产业,但这绝非计划经济体制时单纯依靠政府决策来主导的产业发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扶持新兴产业需要避免几个误区。
首先,必须防止政府干预取代市场机制。比如,由政府来选择具体企业作为该政策的扶持对象,导致在新政策的运作过程中新的寻租现象。新的政策优惠和新的资金支持假如没有足够的监督和审核,往往在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变成大家瓜分的一盘巨型蛋糕。浪费了资源,却无法取得预期的产业发展效果。除了公开透明的程序之外,更为实际的做法是拆除新兴产业的进入门槛,让有愿景有潜力的所有企业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效果评价时,更多参照市场的评价机制,而非政府部门一方主导。
其次,鼓励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须制定明确的产业退出机制。毫无疑问,此次《决定》中明确的七大新兴产业接下来将是各个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新聚焦,不少地方会不约而同去发展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等。
国家能源局2010年7月发布的消息称,包括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在内的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到2020年10年间,上述领域预计将累计增加5万亿投资。而据媒体报道,目前有18个省份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已出现发展失衡或盲目跟风的前兆。
假以时日,一旦这些地方政府不计成本快速上马的新兴产业多如牛毛,跟风建设此起彼伏,产能过剩、恶性竞争都将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除了鼓励地方政府制定长远的地区发展规划外,更应该制定产业的退出机制,避免扶持性的优惠政策成为企业的长期补贴。具体的操作是,考虑同时扶持多家企业,并且也将暂未受扶持的企业作为潜在的竞争者。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以所有这些企业相对的市场表现作为依据,引入相对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市场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后续支持,对于表现不佳的企业则让其退出,把政策机会让给其他的企业。
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新兴产业政策实施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合理地引入相关竞争,同时坚定不移地执行“政府促进、市场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重中之重是营造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渐加大对产业政策中的竞争政策的重视,确保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良好运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有鉴于此,政府部门可以出资建立基础性的研发平台,这不仅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参与度,还能降低企业自身研发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在融资方面,由政府部门推动建立专门性的产业融资平台,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专业性产业银行的经营。
金融危机肆虐后的“后危机时代”,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过程中,如何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是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能否快递提升我们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等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是其中的关键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轮产业更新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正是如此,尚在金融危机之时,一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包括钢铁等在内的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另一方面着力寻求并培育新型战略产业。而后者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更为迫切和必要。
原因有三:其一,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让我们有机会把有限的资源重新配置,这对于转变粗放式的经济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其二,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金融危机让全球众多经济体再度聚焦产业革命,纷纷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复苏的突破口,能否在这一轮国际经济制高点争夺战中拥有一席之位,新兴产业是决胜的重要筹码。其三,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系统工程。这对政府的管理模式再次提出了新的挑战,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抑或结合=者优势的第三条道路?
从定义上讲,战略性产业指的是那些需要政府扶持或者协调的产业,但这绝非计划经济体制时单纯依靠政府决策来主导的产业发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扶持新兴产业需要避免几个误区。
首先,必须防止政府干预取代市场机制。比如,由政府来选择具体企业作为该政策的扶持对象,导致在新政策的运作过程中新的寻租现象。新的政策优惠和新的资金支持假如没有足够的监督和审核,往往在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变成大家瓜分的一盘巨型蛋糕。浪费了资源,却无法取得预期的产业发展效果。除了公开透明的程序之外,更为实际的做法是拆除新兴产业的进入门槛,让有愿景有潜力的所有企业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效果评价时,更多参照市场的评价机制,而非政府部门一方主导。
其次,鼓励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须制定明确的产业退出机制。毫无疑问,此次《决定》中明确的七大新兴产业接下来将是各个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新聚焦,不少地方会不约而同去发展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等。
国家能源局2010年7月发布的消息称,包括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在内的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到2020年10年间,上述领域预计将累计增加5万亿投资。而据媒体报道,目前有18个省份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已出现发展失衡或盲目跟风的前兆。
假以时日,一旦这些地方政府不计成本快速上马的新兴产业多如牛毛,跟风建设此起彼伏,产能过剩、恶性竞争都将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除了鼓励地方政府制定长远的地区发展规划外,更应该制定产业的退出机制,避免扶持性的优惠政策成为企业的长期补贴。具体的操作是,考虑同时扶持多家企业,并且也将暂未受扶持的企业作为潜在的竞争者。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以所有这些企业相对的市场表现作为依据,引入相对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市场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后续支持,对于表现不佳的企业则让其退出,把政策机会让给其他的企业。
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新兴产业政策实施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合理地引入相关竞争,同时坚定不移地执行“政府促进、市场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重中之重是营造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渐加大对产业政策中的竞争政策的重视,确保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良好运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有鉴于此,政府部门可以出资建立基础性的研发平台,这不仅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参与度,还能降低企业自身研发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在融资方面,由政府部门推动建立专门性的产业融资平台,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专业性产业银行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