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救中华民族,必须使中华民族具备科学的教养,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他说:“我们要使做工、拾垃圾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婆,也要享受近代科学知识,要把科学变得和日、月、空气一样普及,人人都享受……”这就得从孩子抓起,让小学科学教学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阵地。本文试论陶先生“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52-02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和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教学思想契合。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无疑具有指导作用。
一、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观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让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科学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引领孩子们去观察。学习了动物单元后,让孩子留意观察小动物生活在哪里,平时在吃些什么,它们是怎么躲避敌害的;学习植物的一生时,让他们留意观察凤仙花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长叶,什么时候开花,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学习了人体单元后,要学生思考、体验人为什么要长一双手、两只眼睛……在草地、在花坛、在田地里……,孩子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成群的蚂蚁还有精致的蚂蚁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更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经常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二、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我们往往会直接告诉他“你的实验结果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其实,学生在探索中有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作为科学教师应解放儿童的嘴。如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区分各种动物,有学生把蝙蝠认为是和鸽子相似的动物,有学生提出异议,出现了争论,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蝙蝠应是和猫相似的动物。而是启发学生寻找和鸽子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和鸽子相似的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和鸽子相似的动物,而是和猫相似的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实践活动要重在“做”字上。科学课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等,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和认识,双手在此时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学《改变物体的浮沉》一课时,我让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嘴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创造能力。
四、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在具体操作的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把学习内容、生活内容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一些原有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感性认识有机地贯穿和整合起来。如:上《淀粉的踪迹》一课,学生要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第一环节,先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学生自带了小片的香蕉、苹果、马铃薯、馒头等等),第二环节,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有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第三环节,用碘酒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带材料、自己猜测,自己尝试,探究其中的奥秘,最终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样的设计环节,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研究“动物与环境”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到田野中去挖蚯蚓。他们在挖的过程中,发现在潮湿的泥土中能找到大量蚯蚓。然后组织学生把蚯蚓放置在干、湿两堆不同的泥土中间,通过观察蚯蚓爬动的方向,以及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分析出蚯蚓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植物、动物、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实验操作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学科是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操作需要给予学生时间的保证。如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在教学《蜡烛会熄灭吗?》一课时,在学生认为验证“杯子下的蜡烛会不会熄灭”只需3分钟时,章老师却给了学生20分钟,在这些时间里,老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具,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发现并提出后续问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掌握时间,自己获取知识。20分钟过去了,学生兴趣尤浓,不肯放手。在这节课里,虽然学生对“蜡烛会熄灭”的原因还不很明白,虽然对“短蜡烛先灭还是长蜡烛先灭”这个问题还不曾有解释,虽然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没有许多的收获,但他们经历了获取知识、发展认识的过程;懂得了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去探究;懂得了怎样去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计划;懂得了怎样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下课后继续思索和研究,去查阅资料,去向专家请教,在得到解释的过程中学到许许多多在“有结论的课”中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要结合起来使用,不能完全割裂。只有真正的实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双手和大脑都得到良好的训练,使之学有所长,获得直接经验,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相信有那么一天“科学变得和日、月、空气一样普及”,我们的祖国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陶行知创造教育[M].平原大学学报,1999,(10).
[2]让生活走进社会让科学回归生活[M].实验教学与装备,2004,(1).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实验稿).
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52-02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和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教学思想契合。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无疑具有指导作用。
一、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观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让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科学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引领孩子们去观察。学习了动物单元后,让孩子留意观察小动物生活在哪里,平时在吃些什么,它们是怎么躲避敌害的;学习植物的一生时,让他们留意观察凤仙花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长叶,什么时候开花,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学习了人体单元后,要学生思考、体验人为什么要长一双手、两只眼睛……在草地、在花坛、在田地里……,孩子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成群的蚂蚁还有精致的蚂蚁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更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经常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二、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我们往往会直接告诉他“你的实验结果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其实,学生在探索中有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作为科学教师应解放儿童的嘴。如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区分各种动物,有学生把蝙蝠认为是和鸽子相似的动物,有学生提出异议,出现了争论,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蝙蝠应是和猫相似的动物。而是启发学生寻找和鸽子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和鸽子相似的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和鸽子相似的动物,而是和猫相似的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实践活动要重在“做”字上。科学课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等,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和认识,双手在此时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学《改变物体的浮沉》一课时,我让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嘴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创造能力。
四、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在具体操作的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把学习内容、生活内容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一些原有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感性认识有机地贯穿和整合起来。如:上《淀粉的踪迹》一课,学生要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第一环节,先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学生自带了小片的香蕉、苹果、马铃薯、馒头等等),第二环节,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有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第三环节,用碘酒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带材料、自己猜测,自己尝试,探究其中的奥秘,最终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样的设计环节,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研究“动物与环境”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到田野中去挖蚯蚓。他们在挖的过程中,发现在潮湿的泥土中能找到大量蚯蚓。然后组织学生把蚯蚓放置在干、湿两堆不同的泥土中间,通过观察蚯蚓爬动的方向,以及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分析出蚯蚓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植物、动物、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实验操作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学科是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操作需要给予学生时间的保证。如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在教学《蜡烛会熄灭吗?》一课时,在学生认为验证“杯子下的蜡烛会不会熄灭”只需3分钟时,章老师却给了学生20分钟,在这些时间里,老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具,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发现并提出后续问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掌握时间,自己获取知识。20分钟过去了,学生兴趣尤浓,不肯放手。在这节课里,虽然学生对“蜡烛会熄灭”的原因还不很明白,虽然对“短蜡烛先灭还是长蜡烛先灭”这个问题还不曾有解释,虽然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没有许多的收获,但他们经历了获取知识、发展认识的过程;懂得了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去探究;懂得了怎样去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计划;懂得了怎样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下课后继续思索和研究,去查阅资料,去向专家请教,在得到解释的过程中学到许许多多在“有结论的课”中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要结合起来使用,不能完全割裂。只有真正的实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双手和大脑都得到良好的训练,使之学有所长,获得直接经验,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相信有那么一天“科学变得和日、月、空气一样普及”,我们的祖国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陶行知创造教育[M].平原大学学报,1999,(10).
[2]让生活走进社会让科学回归生活[M].实验教学与装备,2004,(1).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