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的流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l98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出真情实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做到以生活为源头,激活学生的表达兴趣;以真情为核心,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以激励为根本,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积累。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情实感;作文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1301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情实感是作文富含生命力的源泉。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用语言文字表达出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表达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的真实思考与客观评价等。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以生活为源头,激活表达兴趣,鼓励勇敢表达
  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激活学生的表达兴趣,并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兴趣的持久稳定。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需要以生活为源头来展开,贴近学生实际,引领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通过观察、讨论、参与、体验等,激发学生对所见、所感、所闻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将真实的感受和思考勇敢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不但想说、想写、敢说、敢写,还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为具有真情实感的写作表达打好基础。
  以生活为源头的表达兴趣的激活和培养,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生活体验活动,如组织“我们的校园”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他们最熟悉的校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包括景色、人物、校园里的标语旗帜、建筑物的特点等,有对学校整体的宏观观察,也有对校园内一朵花的颜色、形状与香味的观察和体验等,让学生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等,形成写作表达的源头活水,激活学生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有话要说、愿意说,也能够说出来,并能将说出来的话写成文字,不但有话要写,还有话可写、有情可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了解和思考生活,如布置家庭作业“与家人聊一聊‘小时候’”,让学生听一听爷爷奶奶、父母亲等小时候的吃穿住行的情况,听听长辈们小时候的故事,回到课堂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聊”的结果,再以《我家的变化》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能够体现家庭生活变化的小作文,或者指导写作方向,让学生自主命题,并围绕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二、以真情为核心,指导写作方法,锤炼写作语言
  以真情为核心的写作方法指导,教师除了对写作基本技巧的讲解和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一篇篇文章的阅读中感受到不同的写作表达方法所带来的不同体验,从而内化吸收,让写作方法和技巧成为学生自身的营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专门的写作语言训练,包括通过表情动作的描写去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选用恰当的词语客观地描述事物、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等。
  例如,教师以《笑》为题,首先組织“读一读”,让学生阅读和体会不同经典文章中对“笑”的描写,感受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学习其中精妙的语言运用;再组织“改一改”,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用不同的描写方式和语言去改写诸如“妈妈笑得可开心了”等简单的句子,让表达有“味道”,有真情实感;再组织“写一写”,让学生去观察不同人的笑容,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来,写作完成后在班级内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同伴们对“笑”的不同表达方式;最后,通过“变一变”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通过改写结构、替换词汇、增删修辞、改变标点等方式进行写作语言的锤炼。
  三、以激励为根本,引导写作积累,鼓励创意表达
  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需要以激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写作成功的喜悦,才能让学生在内心需求的驱动下愿意阅读、愿意写作,并乐于关注生活和体验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而且,教师批阅作文时,除了对文章主旨思想、布局谋篇、词汇句型、写作方法和技巧等的指导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写作情况,推荐阅读素材,促进学生的作文积累。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对学生写作的评价指导和激励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去选择和创新运用。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旁批、眉批、总评等进行指导和评价,将错别字、标点符号和语法的错误运用、格式的不规范等一并标出,对于学生写作的精彩之处应特意标出,字里行间体现着对学生作文的重视和尊重,并遴选出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句子,如“我的心就像那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歪歪扭扭地飘向远方”“他的眼珠子转向眼角,轻蔑地瞥了一眼”等,印发给全班学生,指导学生学习,形成积累。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教学需要将“真情实感的流露”作为重点,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阅读,学习方法,锤炼语言,循序渐进,逐渐积累,实现作文质的飞跃。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容易陷入教学内容单薄、缺乏实践性的怪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进行挖掘与合理利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充满实践体验,情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乡土资源;运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必须跟着不断发展,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會,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拓宽教学思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思路;学生发展;时机;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
【活动背景】  在一日活动中,我发现我们小班的孩子在进餐和吃点心前,总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在盥洗间里逛逛不洗手就出来了。这种逃避洗手的行为着实令人头疼。为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根据小班《好行为、好习惯》德育活动,结合我园小班德育系列活动《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我创造性地开展了这堂德育活动课。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表演等活动中,知道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餐前要用肥皂洗净双手,生食瓜、
[摘 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过去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方式。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以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门村小学为例,在分析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壮汉双语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方式;壮汉双语;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
[摘要]教师在课前应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操作活动。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实践;探索;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3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摘要]在“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论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小学学科开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也能将生活中的知识元素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由于涉及许多生活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生活知识,把握生活常识性元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无论是科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可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可注入情感让学生爱上数学,可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做到学以致用,即用有趣、有爱、有用三个要素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学好数学、乐学数学。  [关键词]有趣;有爱;有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230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一次全国大范围“课程实
[摘要]核心素养时代强调课程整合,注重语文能力的提升。那么,课堂教学应该以怎样的课程观为导向?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呢?在尝试将语文与品德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具有悲剧美的课程资源有其特殊性,对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可以站在课程融合的角度,从融教材与内容、融目标与策略、融学科
[摘 要]《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新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整合、重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追寻有效的品德课堂。  [关键词]教学现象
[摘要]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的统一,探索简单电路的组成及内涵,旨在通过有层次的“做”来建构科学活动经验。该教学设计体现了“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体会“做”与“思”的互利互惠、彼此交融、协同共进、同向共促的科学探究方式,使他们感受到探究中手与脑的通达,做与思的共生,心灵与手巧的互通共融。  [关键词]手脑共用;做思统一;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