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农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2-0035-01
在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度里,三农问题实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三农问题为各方面所广泛关注更有其历史必然性。事情很明显,没有农村的繁荣,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应当看到,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矛盾纠葛。这里,既有千百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又有囿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以及农民相对于土地依赖眷恋的深度,也有政府财力的强弱以及对于农业的投入强度,还有区域区位的差异以及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分配能力的大小,更有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以及致富奔小康的实在程度和工作力度,等等。这种种特点,决定着我国三农问题错综复杂,决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我们注意到,一个时期以来,三农问题被炒得很热,专家、学者的文章、演讲、专著纷纷聚焦三农,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而在其背后,却让人感到一种浮躁之感,一种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正像不少基层干部群众说的那样,捧着药方抓不到药!
三农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需要耐着性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吃透基本情况。使所提出的主张,所作出的决策等,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中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很大,解决三农问题,照搬照抄国外的或是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哪怕是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都存在着一个扬弃的问题。由于三农情况的复杂,采用不加区别的一统政策一般效果都不太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时下三农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应该是件好事,它会唤醒国人更多地关注农村,更多地倾斜农业,更多地关心农民,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三农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现行的体制、机制诸因素,使我们有许许多多绕不过去的坎。
其一,农产品价位的问题。比较起其他工业制成品的价位,人们对农产品价格提出了疑问,探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使之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开放度的提高,在农产品的品质、品种、价格、数量等面前,我国都存在一个国际大背景的观照体系。严酷的事实是,现在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普遍低于我国农产品价格。换言之,我们的大部分农产品在高质量、低价位的进口农产品面前,已经失去竞争力。卖资源、卖原料,农产品是不会获得高附加值的。如此看来,指望通过农产品提价来实现农民的增收并无多大空间。
其二,取消农民的所有税负问题。很显然,此举如果实施,的确能够减轻农民负担,进而使农民相应地增加部分收入。但是,我们并不难发觉它的严重缺陷:一是制约中国农民奔小康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是所谓的负担多少与轻重么?熟悉农村情况的同志都知道,即使农民不上缴一分钱,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依然在黄土地上打转转,距离小康社会仍会有相当大的距离。据一份调查统计,在现有生产条件下,1亩地一年两熟除去农本,仅能获得300元左右的纯收入,10亩地以下的农户1年从土地上的收益将不会超过3000元,如果四、五口之家的人均呢?距离小康目标的3000美元是多么遥远。二是农民因此不愿承担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拒绝对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导向的后果的严重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一方面,它给本来在素质方面多利己的农民群体传递出某种错误信息;另一方面,经营着的是国有生产资料——土地,却可以不对国家做出回报(回报大小则是另一回事),是否导致其他相关产业产生攀比?
其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社会转轨、转型时期,城市的各项改革迅猛推进,带来了下岗职工剧增,就业压力巨大,这就势必会给农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打压之势。政府既面临不断增加的城市就业大军,又在倡导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在这里充分暴露。就业一般不包括农民,城市改革裁员先裁减农民工,农民进城就业、购房、就医、入学、户籍申报等的歧视性政策也随之而生。这些,都使得农民致富的门径更为狭窄。
其四,农村相关政策的问题。我们确实有着比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其中相当部分对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却考虑不多,有失偏颇,与活力竞相迸发、财富充分涌流的要求相距甚远。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做了不少自己捆自己手脚的事。譬如,现行土地政策对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就显而易见。制订政策的人们,在保护耕地方面有诸多戒律:不得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不管人口、资源、地区、发展进程的差异,一律要求土地占补平衡,等等。农民因此缺乏离土、离乡的动力,城镇缺乏兴办二三产业所需要的土地,产出效益的低下与农村零散的村庄布局、农民宽松的生活用地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不可低估。结果,不少先进地区变着法儿租地盖厂房、办市场,所谓的耕地只是名义上的了,多数欠发达地区则不能越红线一步,只有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凭心而论,我们的政策在当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是积极的、必要的,但毕竟对于农民的穷富与否顾及不够、对中国农村发展趋向的把握不够。
毫无疑问,中国农民在为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做出过较大牺牲和奉献,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应当忘却。中国农民善良、淳朴、憨厚,他们不求奢望,只求温饱。然而,大多数农民至今依然处于贫穷状态。面对基本国情的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任何大话、套话都无济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和理性;需要能够解决问题的良策,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本文作者:中共高邮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刘学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2-0035-01
在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度里,三农问题实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三农问题为各方面所广泛关注更有其历史必然性。事情很明显,没有农村的繁荣,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应当看到,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矛盾纠葛。这里,既有千百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又有囿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以及农民相对于土地依赖眷恋的深度,也有政府财力的强弱以及对于农业的投入强度,还有区域区位的差异以及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分配能力的大小,更有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以及致富奔小康的实在程度和工作力度,等等。这种种特点,决定着我国三农问题错综复杂,决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我们注意到,一个时期以来,三农问题被炒得很热,专家、学者的文章、演讲、专著纷纷聚焦三农,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而在其背后,却让人感到一种浮躁之感,一种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正像不少基层干部群众说的那样,捧着药方抓不到药!
三农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需要耐着性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吃透基本情况。使所提出的主张,所作出的决策等,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中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很大,解决三农问题,照搬照抄国外的或是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哪怕是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都存在着一个扬弃的问题。由于三农情况的复杂,采用不加区别的一统政策一般效果都不太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时下三农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应该是件好事,它会唤醒国人更多地关注农村,更多地倾斜农业,更多地关心农民,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三农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现行的体制、机制诸因素,使我们有许许多多绕不过去的坎。
其一,农产品价位的问题。比较起其他工业制成品的价位,人们对农产品价格提出了疑问,探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使之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开放度的提高,在农产品的品质、品种、价格、数量等面前,我国都存在一个国际大背景的观照体系。严酷的事实是,现在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普遍低于我国农产品价格。换言之,我们的大部分农产品在高质量、低价位的进口农产品面前,已经失去竞争力。卖资源、卖原料,农产品是不会获得高附加值的。如此看来,指望通过农产品提价来实现农民的增收并无多大空间。
其二,取消农民的所有税负问题。很显然,此举如果实施,的确能够减轻农民负担,进而使农民相应地增加部分收入。但是,我们并不难发觉它的严重缺陷:一是制约中国农民奔小康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是所谓的负担多少与轻重么?熟悉农村情况的同志都知道,即使农民不上缴一分钱,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依然在黄土地上打转转,距离小康社会仍会有相当大的距离。据一份调查统计,在现有生产条件下,1亩地一年两熟除去农本,仅能获得300元左右的纯收入,10亩地以下的农户1年从土地上的收益将不会超过3000元,如果四、五口之家的人均呢?距离小康目标的3000美元是多么遥远。二是农民因此不愿承担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拒绝对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导向的后果的严重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一方面,它给本来在素质方面多利己的农民群体传递出某种错误信息;另一方面,经营着的是国有生产资料——土地,却可以不对国家做出回报(回报大小则是另一回事),是否导致其他相关产业产生攀比?
其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社会转轨、转型时期,城市的各项改革迅猛推进,带来了下岗职工剧增,就业压力巨大,这就势必会给农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打压之势。政府既面临不断增加的城市就业大军,又在倡导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在这里充分暴露。就业一般不包括农民,城市改革裁员先裁减农民工,农民进城就业、购房、就医、入学、户籍申报等的歧视性政策也随之而生。这些,都使得农民致富的门径更为狭窄。
其四,农村相关政策的问题。我们确实有着比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其中相当部分对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却考虑不多,有失偏颇,与活力竞相迸发、财富充分涌流的要求相距甚远。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做了不少自己捆自己手脚的事。譬如,现行土地政策对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就显而易见。制订政策的人们,在保护耕地方面有诸多戒律:不得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不管人口、资源、地区、发展进程的差异,一律要求土地占补平衡,等等。农民因此缺乏离土、离乡的动力,城镇缺乏兴办二三产业所需要的土地,产出效益的低下与农村零散的村庄布局、农民宽松的生活用地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不可低估。结果,不少先进地区变着法儿租地盖厂房、办市场,所谓的耕地只是名义上的了,多数欠发达地区则不能越红线一步,只有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凭心而论,我们的政策在当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是积极的、必要的,但毕竟对于农民的穷富与否顾及不够、对中国农村发展趋向的把握不够。
毫无疑问,中国农民在为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做出过较大牺牲和奉献,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应当忘却。中国农民善良、淳朴、憨厚,他们不求奢望,只求温饱。然而,大多数农民至今依然处于贫穷状态。面对基本国情的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任何大话、套话都无济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和理性;需要能够解决问题的良策,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本文作者:中共高邮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刘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