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是一棵树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ha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88路公交,从济南城里到南部山区的终点站下车,距离姥姥的老家还有二里地。这二里地不通公交车,是土路。夏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连黑出租也不愿跑。或是,因了老家小村太不上眼,巴掌拳头大点,一爿小平房,小如碎石被大山的皱褶缠裹得难露音色。入夏树高林密,小村绿荫覆盖,更是无影无踪。二里地并不算远,生牤牛般的半大小子和情窦初开的妮子们蹦蹦跳跳,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腿长胳膊长的壮年汉子们呢,甩开双腿,大步流星、三步并作两步走,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可问题是七老八十的姥姥,自幼小脚裹成三寸金莲,一步三晃,三步一摇,颤颤巍巍,行走起来,颇有些力不从心,招架不住。毕竟岁数不饶人啊!
  姥姥,咱歇会儿吧?我说。
  姥姥没有止步停脚,却说,堂儿,小时候你姥爷背着你……姥姥又想起姥爷在世的那些日子了。难怪妈总是拦阻姥姥回老家老宅。
  姥姥一直叫我小名,从不喊大号(学名)。大概那名字姥姥念不准,也不愿念。姥姥说我是在老家的堂屋岀生的,姥爷给起的名:堂儿。说是老家的风水好,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福门宝地。姥姥拿定主意在堂屋接生的。上学前我一直黏在姥姥家,爹妈在城里上班,离姥姥家不算远,节假日、星期天可以互相走动走动。在童年的记忆中,五冬六夏、春种秋收,姥爷、姥姥总是肩挑手提、背包摞伞的,推着满载瓜果的独轮小车往热闹的集市赶。到较近些的仲宫、南水库及红叶谷旅游点,一边推着小车一边吆喝:甜秋桃啦!黄金梨喽!或坐早班车到城里的十六里河集、凤凰山集呀什么的,沿街摆个摊。瓜果个个水灵新鲜,不愁卖,用不着吆喝,半天歪晌的便出干净。城里大半是上班族、开工资,消费高,鲜桃鲜果的能卖上个好价。返回老家的时候,筐子、篮子交由姥姥,姥爷就把我背在后背上,玩毛驴骑脖儿。跟在后面的姥姥“嘚儿嘚儿”地吆喝着,我们祖孙三人就在这二里地的坡道上快乐着。有年夏天一阵过路雨噼里啪啦砸下来,姥爷一手抱着我、一手牵着姥姥,慌忙躲避。“咔嚓”一个响雷在头顶炸开,吓得我放声大哭。姥爷说,堂儿,不哭。姥姥说,堂儿男子汉,不怕。雨,没躲过,劈头盖脸地浇成了落汤鸡,我却再没哭。后来姥爷病故,躺在堂屋的那天,一屋人哭得昏天黑地,我却哭不岀声,任凭眼泪哗哗地流……
  我怕姥姥怀旧伤感,赶忙岔开话题,说,还是歇歇吧?
  好不容易到了家。老宅老院就坐落在村头。村头那盘石磨尚在。敞天露地的石磨,先前过年过节排队挨帮地光彩自豪过。“占磨”,一把粮塞进磨眼、葫芦瓢捂盖,就算被“占”住了。忙时,白天黑夜都在骨骨碌碌地磨米磨面。姥姥总是见缝插针一早一晚就磨完了,咱守磨盘近,近水楼台嘛。现今,它却冷清成一砣冰。我上小学的那段日子,每到周日,姥姥就在村头站了,手搭凉棚,往远处望。一旦看见我,远远地便“堂儿、堂儿”呼唤。有时也等来“空”,但姥姥依然不肯轻易离去,像那盘石磨,岿然不动,等得日头落进西山,才懒散散地回家。
  老家的院门楼,四角翘起,迎接主人到来,瓦砾间衰竭的毛草瑟瑟难有曾经的昌茂。两扇门板,门搭吊上锁,姥姥踮脚伸手,在门框上端砖缝里掏岀钥匙,开了门。迎面影壁墙上大大的涂红的福字有些褪色,却依然苍劲旷达,彰显福门宝地。老宅坐北朝南,顺山势而建,典型的北方小四合院:堂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屋两间外带门过道。土院,昨夜稀拉拉的小雨打湿了地皮。墙旮旯那棵粗壮的无花果,万枝千条龙腾虎跃地伸岀院外,叶芽尚未放开,点点春果如豆缀满枝头,寓意着丰收在望。硕大的树冠扩展至半个院落,网一样筛下万千阳光点,斑驳陆离地漏印在地上映射璀璨。大树见证了姥姥家的岁月蹉跎、沧桑变迁。
  开了堂屋门,我把中堂的一把藤椅搬到院内日阳里。姥姥坐了,像姥爷那样,身子往后一仰,头枕住椅圈沿儿,微闭了眼,好像他乡归来的游子筋疲力尽地一头躺进家的怀抱,平心静气地寻觅追忆曾丢掉的一些忘却。我怕惊动姥姥,躲在一旁,悄悄地打开了电脑。
  很小很小的时候,姥姥常给我讲——就在这老宅老屋里,她生下四男一女,即我大舅、二舅、三舅、四舅和我妈。生大舅的时候,正赶上下大雪,半夜三更,村里接生婆不在家,姥爷充当了角色。姥姥死去活来折腾了半天,孩子生下来却没有哭声。搁在城里大医院,断不会这样,说来道去还不是因了一个“穷”,夺去了性命。然而没能睁眼看世界的大舅人没了,却占了个“老大”的名分。当着老二、老三、老四的面,姥姥常念叨,老大把地儿腾给你们了,恁可得好好念书。好像懂事的大舅在冥冥之中默默地助心助力,二舅把书念到了北京,三舅念到了上海,四舅在深圳,像岀窝的小鸟硬了翅膀,扑扑拉拉全飞走了。东厢房、西厢房及南屋,是二舅、三舅、四舅的婚房,全盖好了。堂屋是旧建,半砖半土:墙四角砖垛子架梁,东西山墙单砖包皮垒到顶,窗是木格格窗棂。舅舅们的婚房阔多了:一水的浑砖到顶,大玻璃窗带上亮子,一色的红瓦上盖,屋脊上坐有龙凤,龙飞凤舞,吉祥。这屋盖得富丽堂皇,姥姥累弯了腰,姥爷咳岀血,咳声像被掏空的树洞,哐哐闷响。可是,远走高飞的小鸟再没飞回来,他们都各自在外娶妻生子筑了窝。早些年好歹春节过大年全家还能团圆一次,绿皮火车吭哧吭哧三天两宿地往家赶,现在有了高铁、大巴、飞机、客轮,方便得很,但是“全家福”反倒拍不成了,你来他不到、文齐武不齐的。过年过节,只剩下了视频、微信、QQ什么的,少了阖家团聚。好在,闺女是娘的小棉袄,做闺女的疼娘,就在本乡本土的济南城安了家,把娘接进了城里,住上了高楼。姥姥却住不惯,总说,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半空悬着,像被装进了火柴盒,憋屈闷得慌。楼上楼下的住一辈子都不知对门姓甚名谁,更甭提有个大事小情的相互照应了。所以有些时候,不是清明节,也不是寒食节,姥姥孩子似的闹着回老家看看,说:堂儿,你爸你妈忙,没空,你陪姥姥回家看看恁大舅、恁姥爷……
  大舅的模样:白白胖胖的,富富态态的——这是姥姥提供给我的印象资料。姥爷白发苍苍,咳声如掏空树洞闷响——这是我的记忆。
  隔壁婶子墙头上探岀脑袋,向姥姥嘘寒问暖。人家那边,欢声笑语、鸡鸣狗咬,满院春色关不住,让姥姥满脸仰慕。姥爷在世的日子,这边也是处处春意盎然。堂屋后,一片果园,那是姥爷年轻力壮时一镐一锹开垦岀来的。姥姥也闲不住,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捡干净垒成田埂。一块巨石,像千佛山的卧佛,躺在山坡,一股清泉,从石壁处涌出,潺潺流下,滋润着这一方的地土田园。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呀!姥姥说,这都是天地造化。樱桃树、苹果树、桃树、杏树、李子树、山楂树、柿子树、核桃树等等,姥爷、姥姥栽下满满一园子。樱桃红了,麦杏黄了,五月鲜桃熟了,秋果该收了。果园里,稻草人坐在树桠间、立在田埂上,长袖善舞,在风中飘飘,驱赶馋嘴的飞鸟。舅舅或其儿女们在果园里谈笑风生,一个个像红透了的果儿。我蹬梯爬高,伸手摘柿子吃,稍有不慎,圆圆的柿子会像鸡蛋破皮,柿肉流淌而出,甜如蜜……现在实行旧村改造,土地流转,上边引来新项目,果园全夷为平地了。村人仍恋恋不舍,可新楼在前边等着你呢,你焉能不搬?当然姥姥也不得不走,尽管舍不下老宅老院。好在,项目尚未破土动工,姥姥还能隔三岔五地回来看看。左邻右舍的串串门,说说话,解解闷儿。老家,巴掌大点的小村,谁家灶坑门朝哪,谁能吃几碗干饭,谁家的芦花鸡又下了双黄蛋,谁家飞毛腿的狗狗抓了野兔,东家长西家短,差不离个个门清。不像城里楼上楼下的住着碰面打个哈哈,皮笑肉不笑的了事,自家的那点啥啥什么的都捂着盖着,关在屋里,生怕别人知道,“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派势。姥姥看不惯,看不惯也不得不入“城”(乡)随“城”(俗)呀,也不得不学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客套话啊。此刻,姥姥正跟隔壁婶子“客套”哩。
  他婶啊,拜托了!钥匙还是老地方——姥姥说的是开院门的钥匙,意思明摆着,姥姥把这个家院全托付给邻家了,恁可当自家的院屋一样出入了,啊,还有那个啥啥的……
  太阳西斜了。傍晚又起了风。早春的阳光弱不禁风,暖意淡淡地去了。我说,姥,该回市里了,天气预报说夜里有寒流。姥姥把屋里屋外仔仔细细地收拾完了,中堂靠墙的八仙桌上香炉里的三炷香也燃尽了。这儿那儿,看看都顺眼了,姥姥说,就走,就走,说着说着却又悄悄地落坐在藤椅里,恋恋不舍。这时候,我把电脑端给姥姥看——
  姥,咱家的“全家福”。
  只一眼,姥姥就惊呆了:
  她的四儿一女、孙儿孙女、外孙重孙们,小鸟归巢,一人不落。特别是,姥姥和姥爷并肩而坐的膝下,还有一个微闭双眼的,白白胖胖的,富富态态的……恁大舅!姥姥认定了我的“拼图”成功。
  姥姥捧着“全家福”,爱不释手。眼睛潮了,脸上笑了。晚霞夕照,五彩缤纷。坐在藤椅里的姥姥,和她身后那棵龙腾虎跃即将硕果累累的无花果树,被云霞的光影紧紧叠印在一起、融合为一体……
  姥姥,我亲爱的姥姥,好大一棵树哟!
其他文献
又到冬天了,一人高的铁皮桶又开始走街串巷,一路飘荡着烤红薯的味道,香甜的生活氣息扑面而来。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更喜欢从小贩手里接过热腾腾的红薯时,心里浓重的快乐。  是的,每个冬天,烤红薯的铁皮桶暖暖的感觉,已经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金黄色的痕迹,就像冬日金黄色的暖阳,弥漫着让我无法抗拒的温暖。  最喜欢遇上下雪天,一家人守着火堆,温一壶烧酒,在火堆里烤几个红薯,父亲一边给我们剥烤好的红薯,一边回头跟在
期刊
寒冬已至,凝露为霜。《前卫文学》,我们相依相伴走过了又一个四季轮回。我是枕着你的墨香入眠的,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夜夜相逢。你是灯塔,在茫茫大海上引领航程;你是旗帜,在漫漫长路上指引方向。与你同行的日子,一程程风景,一程程美丽,一程程收获,一程程学习,一程程升华,一程程激励。你是翱翔的雄鹰,你是琳琅的花期,你是灿烂的阳光,你是润物的细雨。你把美好传导,你把正能量传递。心结被你打开
期刊
苏联红军攻进了柏林,德军拼死挣扎,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突然,在一条街道中间的废墟里传来孩子的哭声,是个德国小孩。此时苏军与德军正在街道的两头对射,小孩随时可能丧命。这时,苏联士兵奥沙洛夫不顾战友们的劝说,径直地站了起来,朝小孩走去,战友们只好停止射击,把所有火力都对准奥沙洛夫的前方,准备火力接应。没想到的是,街道那边的德军突然停止了射击。奥沙洛夫从容地走到了小孩的身边,把小孩抱起来,朝街道边的
期刊
青山苍翠,陵园肃穆。  “世界这是怎么了?天地都在不停地翻滚旋转,到处是白花花焦灼的光,所有的事物好像都被打碎揉烂了,搅进一个巨大凶猛的漩涡中,混合着被翻起的污浊的泥沙,一起互相撞击碾压。”  老人像一片枯黄的落叶,昏倒在大门石阶前,那柄钢刀,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着冷冷的光。就在不远处,是一只躺倒的油漆桶。不知是林间清脆的鸟鸣?还是山下江水的喧嚣?把他从终极安静和黑暗的深渊拉上来透一透气。  感觉自
期刊
第一次打四平的时候,孙有才19岁。那年他当兵没多久就跟着部队上了战场。幸运的是,一场战斗下来,他毫发未伤。这令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跟他一起当兵的新兵中只剩下了他一个人,而他所在的九连也是死伤过半。这简直是个奇迹。  孙有才是在1946年初当的兵。他原是五常堡一个叫马家围子村的农民。那时候小鬼子虽然被赶跑了,但是他们家里还是穷得吃今少明个的。他打小就没了爹,他爹被日本人抓走修路,因为饥饿偷吃了日本人一
期刊
凌晨4点30分 西边的天空挂着零碎的星星,东边的云朵却有些泛白,后院圈里的鸡鸣正呼唤黎明。光和鸡有着同样的脾气,一个劲儿地从云层往外挤,把黑夜挤得无处落脚,顺便把我也挤出了被窝。探亲休假在家这几天,总觉得与床难舍难分。我揉了揉眼睛,挣扎着,蹬开了那条被施了魔法似的紧紧裹在身上的毛毯,迅速穿上了大裤衩和迷彩短袖。  从新房子到老房子差不多两公里的距离,为了不落后于其他的养殖户,我一路小跑,总算赶在了
期刊
又一个很平常的周末夜晚,我关了电脑,伸了个懒腰,给远在广州的爱人发了个信息问问孩子睡了没?没动静,估计娘俩都睡下了。起身端起水杯,到洗手间将泡了一晚上的茶叶倒掉,关灯、锁门,刷卡出办公楼。  我不常出门,周末也是,难怪连一同跻身在加班一线的朋友老高都说我实在太宅了,他已经够宅了,而我,比他还宅。  宅着干什么呢?哈,加班呗!  暂属空巢青年的我,没兴趣在公寓里等待夕阳落下,拉开窗帘,吟出“无人问我
期刊
“指导员,指导员,前天和昨天夜里,你听见连长的呼噜声没有?”早起,住在马连长和王指导员宿舍中间的林排长,一见到王指导员就迫不及待地问。  早已被马连长的呼噜声震得耳膜都起茧子的王指导员反问道:“这两天夜里,你听见马连长的呼噜声了吗?”  当王指导员和林排长都确信马连长这两个夜晚的确没打呼噜时,两人认为通信员小张从老家带给马连长专治打鼾的秘方见效了。  为此,他俩决定去向马连长问个究竟。毕竟这是一件
期刊
1  一场激烈的战役过后,晋察冀老一团只有三个人幸存下来。团长的警卫员小马、司号手老冯,另外一个是团里面的厨子老赶。剩下的老一团其他的人这次战斗中全部战死,他们被敌人包了“饺子”。  那天,当三个人站在残阳如血的山坡上,望着漫山的尸体和被鲜血染红了的山坡时,惨烈的一幕让他们撕心裂肺。他们不约而同地跪了下来,放声痛哭。不,他们的哭不能称其为哭,而应该称为哀号。凄厉的哀号声从空旷的山上逆风而下,似乎是
期刊
人物小传  夏德辉,先后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高研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教授。现任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美术创作员,黑龙江省画院特聘画家,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2003年作品《人民军队——神圣职责》获全军战斗精神宣传画展优秀奖;2009年作品《一尘不染》获全军廉政建设美术大展优秀奖;2010年5月作品《幼君》《虎啸图》在北京荣宝斋中韩艺术馆展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