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新一代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教材着眼于未来,在编排、设计上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从数字的角度去看待、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就浅谈我在二年级、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些体会。
1 抓住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我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知识的传授上采用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作为例题,使学生能够在运用生活常识的同时,进一步积累生活经验。
以教学“在找规律中的拼图游戏——用地板砖拼成美丽的图案”为例。现在的生活富裕了,不仅城镇的楼房装修得漂漂亮亮,连我们乡村的许多家庭也铺上美丽的图案地板砖。所以在学生思考图案习作设计时,我先让他们想一想“家里的地板砖是什么样的图案”,再让他们思考“我该画什么”,最后他们才形成特定符号,从而展示出各自的构思和设想。从“生活实际一独立思考一理想表述”这一过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积极动力,并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氛围中,能够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2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意识到,有效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必定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如果单靠机械的、枯燥的、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以教学“克和千克”的知识来说明。虽然“克和千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密切,但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熟悉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的都是以市制的“斤”为单位。怎样打破这个固有经验的局限呢?我在教学中,从创设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情境这一环节人手,让学生回家收集买回来的生活用品的包装袋,比一比。如:一包味精重(50)克;一支中华牙膏重(105)克;一块舒肤佳重(125)克;一扎清水面条重(390)克;一袋面粉重(250克)……由于这些都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关,他们收集起来热情很高,并且都把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资料)与其他同学比较、探讨。最后我让他们深入到生活实际,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秤来称不同的物品。结果,这一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了“克与千克”的概念,并能自如地运用于计算之中。通过收集物品、操作实践等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成他们将美好的愿望转移到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之中去。
2.2 借助图形,帮助学生避免生活经验认知的负干扰。
生活经验本来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常识性条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而浅,往往导致其经验认知的负干扰。为了避免这种干扰,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用线段、图形等符号来表达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力求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
例如:在马路的一边每隔8米有一棵树,小明从第一棵树走到第10棵树,他一共走了多少米?为什么?由于情景本身易为学生产生共鸣,想必他们就容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恰好80米”的错误答案。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指导学生探究这道题目时,要求他们在草稿本上以图形代表树,以便自己在理解题目要求后,再动笔解决问题。有了直观形象的图形演示作基础,学生就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了。
2.3 引导提问得体,给学生提供思维、探究的条件和机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问题的条件和机会,会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动脑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比较容易获取新知识。
1、给学生提供猜想、动手的机会。
借助已有的经验猜测问题的结果,再通过动手把它展示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于活跃其思维,开阔其视野,促进其智力的提高和发展。
由于剪纸是我们的民间传统,很多学生在家也曾看到老人们剪出各种鲜活的小动物。所以在教学“剪一剪”这一内容时,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们,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的手艺最棒,剪出的花样最多。结果,学生们兴致勃勃,团结协作,发挥了想象力,剪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图案。如:各式各样的花朵、双喜字等。其中一组喜欢汽车的学生竟然能剪出了汽车的方向盘。
那一节课,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出来。这么做,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作用的发挥,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真是一举两得。
2、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每个学生都是有理想、有灵性的个体,他们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我在教学时,注重给他们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锐角和钝角”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们用小棒通过动手操作去认识、理解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通过摆棒操作得出结果,使学生加深了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让学生们用2根长小棒和2根短小棒摆一个四边形,并找出其中不同度数的角来说一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说的正确时,给予肯定;当学生说的有误时,不急于表态,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再比较,促使他们继续思考、尝试,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乐于解疑的好习惯。
3、给学生提供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是借助想像来实现的。对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读说”的训练。通过读题目,理解题意,再把各种不同的字眼(条件)挖掘出来进行比较,能使他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例如:1、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献100个书包,其中给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各送了32个,还剩多少个?
2、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献100个书包,其中给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共送了32个,还剩多少个?
“各”和“共”的意思本来不同,而一开始许多学生都把题意理解错了。我让他们重新读题一遍,认真对比一下,并让做得正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过程。通过比一比、说一说这么简单的环节,不仅能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拓展问题解决思路的好机会。
3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知识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第四册的教学内容中,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
3.1 计量单位“克与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2 参与家庭购物,合理选择商品。
3.3 自我房间的布置。
通过对学生家庭作业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兴趣非常浓厚,他们十分乐于想办法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结合教学,对学生的学业做好定期调查
学期结束后,我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购物问题作为调查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点,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作为调查的重点,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 人数 所占的百分数
有能力,灵活性强 8 40%
有能力,灵活性不强 10 50%
解题能力差 2 10%
从调查结果看,新教材要求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尽管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但是,只要他们敢于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善于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生活知识投入到未知知识的学习、探索中,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 抓住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我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知识的传授上采用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作为例题,使学生能够在运用生活常识的同时,进一步积累生活经验。
以教学“在找规律中的拼图游戏——用地板砖拼成美丽的图案”为例。现在的生活富裕了,不仅城镇的楼房装修得漂漂亮亮,连我们乡村的许多家庭也铺上美丽的图案地板砖。所以在学生思考图案习作设计时,我先让他们想一想“家里的地板砖是什么样的图案”,再让他们思考“我该画什么”,最后他们才形成特定符号,从而展示出各自的构思和设想。从“生活实际一独立思考一理想表述”这一过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积极动力,并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氛围中,能够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2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意识到,有效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必定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如果单靠机械的、枯燥的、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以教学“克和千克”的知识来说明。虽然“克和千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密切,但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熟悉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的都是以市制的“斤”为单位。怎样打破这个固有经验的局限呢?我在教学中,从创设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情境这一环节人手,让学生回家收集买回来的生活用品的包装袋,比一比。如:一包味精重(50)克;一支中华牙膏重(105)克;一块舒肤佳重(125)克;一扎清水面条重(390)克;一袋面粉重(250克)……由于这些都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关,他们收集起来热情很高,并且都把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资料)与其他同学比较、探讨。最后我让他们深入到生活实际,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秤来称不同的物品。结果,这一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了“克与千克”的概念,并能自如地运用于计算之中。通过收集物品、操作实践等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成他们将美好的愿望转移到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之中去。
2.2 借助图形,帮助学生避免生活经验认知的负干扰。
生活经验本来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常识性条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而浅,往往导致其经验认知的负干扰。为了避免这种干扰,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用线段、图形等符号来表达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力求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
例如:在马路的一边每隔8米有一棵树,小明从第一棵树走到第10棵树,他一共走了多少米?为什么?由于情景本身易为学生产生共鸣,想必他们就容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恰好80米”的错误答案。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指导学生探究这道题目时,要求他们在草稿本上以图形代表树,以便自己在理解题目要求后,再动笔解决问题。有了直观形象的图形演示作基础,学生就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了。
2.3 引导提问得体,给学生提供思维、探究的条件和机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问题的条件和机会,会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动脑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比较容易获取新知识。
1、给学生提供猜想、动手的机会。
借助已有的经验猜测问题的结果,再通过动手把它展示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于活跃其思维,开阔其视野,促进其智力的提高和发展。
由于剪纸是我们的民间传统,很多学生在家也曾看到老人们剪出各种鲜活的小动物。所以在教学“剪一剪”这一内容时,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们,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的手艺最棒,剪出的花样最多。结果,学生们兴致勃勃,团结协作,发挥了想象力,剪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图案。如:各式各样的花朵、双喜字等。其中一组喜欢汽车的学生竟然能剪出了汽车的方向盘。
那一节课,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出来。这么做,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作用的发挥,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真是一举两得。
2、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每个学生都是有理想、有灵性的个体,他们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我在教学时,注重给他们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锐角和钝角”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们用小棒通过动手操作去认识、理解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通过摆棒操作得出结果,使学生加深了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让学生们用2根长小棒和2根短小棒摆一个四边形,并找出其中不同度数的角来说一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说的正确时,给予肯定;当学生说的有误时,不急于表态,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再比较,促使他们继续思考、尝试,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乐于解疑的好习惯。
3、给学生提供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是借助想像来实现的。对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读说”的训练。通过读题目,理解题意,再把各种不同的字眼(条件)挖掘出来进行比较,能使他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例如:1、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献100个书包,其中给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各送了32个,还剩多少个?
2、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献100个书包,其中给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共送了32个,还剩多少个?
“各”和“共”的意思本来不同,而一开始许多学生都把题意理解错了。我让他们重新读题一遍,认真对比一下,并让做得正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过程。通过比一比、说一说这么简单的环节,不仅能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拓展问题解决思路的好机会。
3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知识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第四册的教学内容中,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
3.1 计量单位“克与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2 参与家庭购物,合理选择商品。
3.3 自我房间的布置。
通过对学生家庭作业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兴趣非常浓厚,他们十分乐于想办法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结合教学,对学生的学业做好定期调查
学期结束后,我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购物问题作为调查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点,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作为调查的重点,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 人数 所占的百分数
有能力,灵活性强 8 40%
有能力,灵活性不强 10 50%
解题能力差 2 10%
从调查结果看,新教材要求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尽管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但是,只要他们敢于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善于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生活知识投入到未知知识的学习、探索中,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