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 是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的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23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内外的千年国史,正是一部百川归海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国历史观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然而实际上,中国北疆,也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辽、金、蒙古、后金等游牧王朝前后延续,就像两条河流,平行发展,同时又相互交织,最终合而为一,融入了现代中华民族。
  如果站在长城以北向南眺望,站在一个游牧领袖的角度去思考长城内外的漫长历史,我们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新想法呢?
  游牧帝国的幼年期 夏至南北朝
  清朝及清以前,中国北疆的地理位置大体上东至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山西北部和河套南部,北至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从北向南,在地貌条件上依次为森林,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农耕平原。
  这是一个非常宽阔且富于变化的北部边疆,气候的变化更使得农牧生产的分界线在历史上南北摆动。
  人类文明诞生以后,羊、牛、马、骆驼等动物相继被驯化,为人类提供肉、奶、皮革等资源,形成了游牧社会的基础。这是和农耕文明几乎同时出现的利用自然的技术手段,两者的都是根据所在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而诞生的求生之法。
  蒙古高原的游牧经济,河套平原的绿洲农业,华北平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和人口承载力都差别巨大。
  春秋时,黄河流域夏戎杂居,但是整体上,农业文明由于更强的经济发展力和组织强度,呈不断北扩趋势。
  山西北部在西周时并不属中原核心区,而西周分封的诸侯在春秋做大并向四方扩张,将山西北部收入囊中的正是“晋”。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救邢存卫、北伐山戎,晋灭赤狄、秦灭西戎十二,犬戎、诸狄、山戎等部族或被融合,或被迫北迁。
  此时中原诸国正在东亚土地上尽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生活方式,北方尚未出现统一草原的帝国,游牧与农耕之间尚未明显对垒。
  战国时赵国逐林胡、楼烦,置云中、雁门、代群。秦朝建立,占领河套,设四十四县,筑长城。至此,以长城为界,农牧分界基本上稳定。
  与此同时,草原上建立了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其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形成“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对峙局面。汉武帝时期,双方爆发激烈战争,但是相互无法彻底打垮对方。
  韩安国曾说,“匈奴负戎马之足,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一语道出汉族王朝在面临游牧政权时,在战争方式和战争收益上的不利,这也成为后世历代强盛中央王朝无法突破的桎梏。但匈奴随后也产生了内部分化,在东汉时被驱逐出了蒙古高原,被迫西迁。
  拿下河西走廊和阴山南北,对中原王朝已经是很好的屏障和保障,再北上大漠深处已经无利可图了。东汉末年,檀石槐一度统一北疆,鲜卑在匈奴故地崛起。此时,匈奴、羌、氐、羯等在前,各部鲜卑在后,纷纷南迁汉地。在八王之乱后,匈奴灭西晋,十六国时期来临。历经千年,游牧民族王者归来,重新回到黄河流域核心区。到4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同时,柔然、突厥先后在草原崛起。
  北方民族南下,西晋崩溃,中国北部陷入持续的战乱,即所谓五胡十六国时代。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游牧民族尽管强悍,但是面对中原王朝依旧弱势。
  一是中原对其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尽管武力强大,但是草原游牧生活方式脆弱,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则草原民族或是南侵,或是归顺。在其故土,复生新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等正是如此。
  二是此时的游牧民族部落气息浓厚,战争失败,则国破族灭,如前赵、后赵、前秦等概莫如此。反观哥特、法兰克、日耳曼等蛮族则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各自王国,并且延续至今。
  三是农耕帝国占据绝对优势。匈奴对抗汉朝被迫远遁,鲜卑无法抗拒被汉化,柔然为汉化北魏重创,东西突厥为唐朝所灭。
  这个阶段农耕世界的重心仍在北方,所以农耕民族一定程度上具有农牧混合的能力,加上可以控制北方诸多优质牧场,民风和战力其实颇为强悍。
  游牧帝国的成长期 隋至宋
  隋朝以及唐中前期,农耕民族依然保持强大战斗力。唐太宗父子虽能消灭东西突厥,设立羁縻地区,却无法在这里建立有效统治。草原无法提供足够的产出维持驻军和汉族移民,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种局限,始终困扰着历代汉族王朝。
  唐朝在初期就取得巨大胜利并进入黄金时代,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倒性优势也并没有持续很久,蒙古高原很快又陷入复杂的失控状态。一度复兴的后突厥汗国灭亡,草原上兴起了回鹘汗国。
  这时,以唐为大中心,形成东北渤海、北疆回鹘、西部吐蕃、西南南诏等若干封建政权小中心。安史乱后,吐蕃两陷长安,西域丢失,河北胡化,河朔三镇横行,启示着新一轮的融合终将到来。
  河北的胡化非常要命,直接在下一个时代埋下了重大隐患,而失去河北意味着北方经济区难以连成一片,过于依赖日益增长的南方经济未必是件好事。
  唐末五代,农耕帝国再次陷入分崩离析。这一次,游牧民族没有南下中原,但是在塞外,划时代地诞生了契丹族的辽朝。辽朝的建立,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唐末已是节度使的天下,唐王朝的覆灭终于令割据势力之间的战斗公开化了,而来自北方的契丹和山西李克用,成为两个掌握部落军事实力的重要玩家。
  政治上,自辽开始,塞外少数民族第一次自称皇帝,与汉族王朝平起平坐。这也是游牧民族第一次学习汉族的治國模式,建立了完备的官制、都城,开科取士,设立学校,修订法律,国家机器逐渐成型。
  经济上,辽摆脱了以畜牧、渔猎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等大大发展,经济结构大为复杂,抗风险能力加强。
  军事上,此前塞外政权的威胁仅限长城一线,入塞多是掳掠。但是自后晋被辽灭亡开始,游牧民族也开始显露窥伺天下之志,北宋、南宋等中原王朝都城陆续被攻克。游牧民族的实力极大提升,也为后世明朝天子守国门提供了历史依据。控制幽云十六州影响巨大,迫使辽建立一套兼备农牧两套体系的政治架构,其优势不再只是军事上的,也是经济上的。   金朝将辽朝的事业推进到更深,迫使汉族王朝第一次向游牧民族称臣(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金册宋高宗赵构为皇帝),并将版图南推到淮河秦岭一线。
  辽金西夏宋大理并立时代,已经证明了农业文明并非中国唯一中心。汉族不能征服草原地区(汉、唐及明深入漠北未能降伏游牧民族),相反草原地区却不止一次显示出征服汉地,并通过汉化建立稳定统治的能力(北魏、辽、金)。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标志,金在北方建造了漫长的金长城,虽然其永久性无法与中原长城相比,但说明金人面对的地缘问题和策略,已经相当汉化,这似乎预示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于一个能混一二者的力量。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元、清诞生的条件。
  大一统大融合时代 元明清
  回鹘汗国灭亡后,大漠南北再次出现真空状态,众多室韦—鞑靼部落扩散到了蒙古高原各个角落,主要有蒙古语族的蒙古、蔑儿乞、塔塔尔等部,以及突厥语族的克烈、乃蛮、汪古等部落。历经艰苦的战斗,1206年,铁木真统一诸部,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
  最优良的牧场其实散布于蒙古高原周边,使得蒙古长期成为四方部落的角斗场,而由某一部落统一整个高原却非常困难。
  成吉思汗统一各部的过程,正是各部落蒙古化的过程。在战争中,被征服各部被打散一并纳入蒙古各千户,原有部落血缘纽带被割断,统一成为蒙古国的百姓,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族属意识的民族共同体。
  在蒙古之前,各游牧帝国一旦失败,就烟消云散,消失不见,或融入到别的部落,或南迁汉地融入汉族。蒙古民族的形成,标志着草原各部从漫散松懈的分立状态,开始凝结成为一个强劲有力的民族。以此为基础,才缔结了包括元朝和四大汗国在内的蒙古帝国,否则,一旦战争失败或者内部争位,很可能被其他部落推翻,或者内部分裂。
  元朝的大一统,也将自唐以来,并立的中原、北疆、东北、西域、青藏高原、云贵等各中心一并纳入到统一的帝国,具有极大的意义。
  游牧帝国的进化在蒙元帝国达到顶峰,第一次跨过长江征服整个华南。尽管元帝国的前身来自草原,但是与历代游牧民族政权一样,都无法拒绝汉化。尽管征服中原之初,蒙古贵族一度想把耕地变为牧场,但是蒙哥死后,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中,正是依靠汉地雄厚富庶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对阿里不哥的草原进行粮食物资封锁,战胜了后者。农耕经济的强大给忽必烈留下了深刻印象。
  汉人许衡也上疏忽必烈:“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汉文明的强大,不在于武力显赫,而在于经济上在东亚的压倒性优势、文化上的先进和人口的广大。游牧民族政权即便再强大,都无可避免地汉化,经济基础薄弱的漠北自然也丧失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地位。
  但是元朝后期,由于未能有效调和蒙古路线和汉化路線的矛盾,加上帝位继承连陷危机,最终被推翻。有明一代,草原各部再次陷入分裂,但是蒙古民族延续了下来,这其实是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明初多次北征漠北,但是都无法彻底打垮蒙古。其后,蒙古出现了也先、俺答汗等,继续威胁明朝北疆,迫使明朝重修长城。中原与草原再次恢复到前朝各代的对峙状态。
  我们最熟悉的,便是明长城了。
  最终,女真人从东北异军突起,利用蒙古诸部的分裂,和明朝的内部危机,再次统一长城内外,建立了比元朝更稳固的多民族帝国。清朝对北疆推行藏传佛教、加强满蒙联姻、创设盟旗制度,让蒙古成为清朝的忠实盟友。一直到晚清,蒙古骑兵依旧在抵抗英法联军,平定捻军、回民起义中起到相当作用。
  纵观这长城内外的千年国史,正是一部百川归海的历史。各地在分散发展演进后走向统一,各民族在自立发展的基础上走向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在曲折发展中的延续。这种内在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华夏文明存续5000年不断的基础,也是我们民族最值得自豪的一点。
其他文献
本研究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跟腱及皮肤同时缺损2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就其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本研究对10例跟骨骨髓炎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植入载抗生素人工骨填充空腔,并采用拇展肌岛状皮瓣与腓动脉穿支逆行皮瓣,以及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覆盖创面效果满
会议
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硬件平台、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参与欲望和满足感、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优化体育
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ies,FSI)是一种罕见但又非常重要的肩胛带损伤。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0.1%。这种损伤多来源于多发伤,如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伤。多由高能量直接
各种复杂性缺损创面临床上多继发于严重创伤致肌腱、骨的损伤及外露,不能急诊修复创面,或由于感染或长期褥疮等疾患,病程迁延久治不愈,造成皮肤及其软组织缺损范围广并伴有感
会议
足趾离断再植临床上报道较少,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足趾离断再植来见报道。作者于1993年10月至2008年6月行足趾离断再植12例,全部成活。其中4例为学龄前儿童,现总结一些体会。
一级预防是在伤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使伤害不发生或少发生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全人群策略 (populationstrategy) ,即降低全人群暴露于伤害的危险水平 (因素、条件和机会 ) ;高危策略 (highriskstrategy) ,即消
目的:探讨组织瓣加万古霉素人工骨一期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可行性。 方法:2006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在彻底清创后应用组织瓣覆盖创面,万古霉素人工骨植骨一期治疗创伤性骨
外伤及病变致伸膝装置粘连及股四头肌挛缩,使膝关节伸直位纤维性僵硬或屈伸活动受限,需行股四头肌成形术,多数病例术后可获得较满意的屈伸活动度,但部分病例术后可造成再粘连
会议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0cm-3.0cm内的骨折,包括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多数骨折可以采取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为固定而取得良好疗效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