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课堂氛围 激活创新思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活教活学方可使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以期和广大同仁商榷。
  一、妙设导语,酝酿情绪。好的导语,能够在上课开始即抓住学生的心。把他们引人教师要求指向的目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上《促织》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一幅对联:“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学生看了精神为之一振,但又不知其意。我接着讲述这一幅对联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一幅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名著,“画人画鬼”是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蒲松龄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来看看他是如何“画人画鬼”、“刺贪刺虐”的。抛出一个悬念,就容易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讲课的神情显得庄重、严肃,讲话的语调显得深情、低沉。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老师的情感所感染。师生共同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定下一个情感基调,往下分析课文时候,师生情感就容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提问存疑,激活思维。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就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而提问题,是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问题问得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活跃,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我上《故乡》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年的闰土变化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说“他老了”,有的说“他太辛苦了”,“他孩子多”,“他穷”,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肯定和鼓舞,因为学生思考了,找到了答案,他们的大脑经过了思维的过程。也有同学这样回答:“因为东西不值钱,卖了又要捐几个钱”,“因为兵匪官绅、苛捐杂税”。他们思考问题很有深度,他们的思想没有停留在表面,而向深层挖掘。这两类答案说明这类问题提的好,它能使不同的学生积极思维,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主动思考,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创设问题存疑,以激活思维,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教具,渐入佳境。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来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之感。没有兴趣上好语文课,这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具渐多的今天,语文老师应学会使用教具为教学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使教具发挥作用。而教具出示的时间也有讲究,出示早了,易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出示晚了有多此一举之感。所以要选好时机,利用教具导入佳境。如我在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整理有关材料,让学生在上课前对王羲之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我又在课外活动时带学生欣赏我收藏的《兰亭集序》的各种书法版本,学生在欣赏书法的时候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很多学生还临摹书法。这样在上课时我又利用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听课文的录音,看课文的书法,临课文的书法,都让学生充满了对课文学习的渴望,试想怎能又上不好课文呢?
  四、大胆设想,鼓励创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权威挑战。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这样认为:课本这样写,教参这样写,老师也这样教,学生也这样认同,容不得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其结果是唯老师唯教参是瞻。观点见解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绝不允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幼苗就被无情地扼杀了,所以必须要提供场景,鼓励创新。课堂教学有着广阔的空间,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迷信教参,不崇拜权威,营造平等民主的气氛,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老师对不同的看法持包容接纳的态度,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感受、理解能力不同,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感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人是一致的。我上《孔乙己》时,要求大家讨论“假如孔乙己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如何对待他?”然后大家积极讨论。因为这问题提得好、提得妙,如果学生的假设千差万别,可以这样说你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我劝他务农”;有的说“我严肃批评他”;有的说“我给他生活费”;也许有的说“我教他学电脑”。这些大胆的设想就显得不落俗套,标新立异,你能说哪一种做法是最好,哪一种做法是错误?这就是大胆设想的产物——与众不同的观点,这种种观点就是创新思维的“果实”。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摘这样的“果实”,品尝这样的“果实”,给自己给别人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大胆设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鼓励有创见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教学的有利因素,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运用创造性教育的思想进行语文课堂教育改革,发现、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其他文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激励读书人勤奋学习的传统对联,其实一直都是被人们错用了的。“径”应该写作“胫”。也许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还不知道应该是这个字。既然如此,那么笔者在此就有说清楚的必要了。   一直以来,出版物中的文字差错,首屈一指的是别字。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和潜性别字。显性别字具有比较明显识别的标志,稍有语文基础的人,一眼便能分辨出来;隐
伍山石窟  王煜昱    异石、幽洞、奇潭、落英……这就是你——伍山石窟。古梯层层爬青藤,清潭波光映石壁。奇异的伍山石窟,你以你自己独特的风姿,吸引了多少游人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  那雄伟的大剑门,屹立在两块巨石的包夹中。恰似一柄尚未出鞘的利剑,任凭电闪雷鸣,依旧稳如泰山。古代的工匠在石壁上刻下的“蝌蚪文”,虽然岁月的风雨消磨了它的痕迹,但那隐约可见的圈圈点点,谱写出古代人民战胜大自然的壮丽诗篇
当今社会,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读和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知识的外在体现,如何才能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    要想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首先是加强阅读教学,它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首先需要大量地阅读。扩大学生地阅读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应当给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使其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对话过程的优劣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教学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话过程的魅力。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对话。精彩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学生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形式,关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源自内心的热爱、迷恋和追求才是作文创新的发动机和动力源。现实中有一些学生很聪明,智商颇高,但他们缺乏作文的兴趣,缺乏激情,因而他们的作文也写得很糟糕。这从反面证明了作文情商的重要性。所以,创新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爆写
田谷华,男,1962年3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本科毕业,教育硕士在读。湖北教育理事会副理事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现任湖北省蕲春县教育局副局长、县一中校长。曾获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论文多篇。    湖北省蕲春一中是一所植根于医圣故里的崇文沃土、沐浴着“教授县”的重教春风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传统重点中学,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是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活动单导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但在探索和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过程中,不少老师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老师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内涵,以为在课堂上把学生一分组,把几张课桌重新一拼凑,放任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自主”讨论,整个堂课上老师在一旁,放任学生自由发挥,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定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误区,特别是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要在教
“体态语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交际手段”,包括人的身体动作、姿势、眼色、表情、神态、手势等。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常会使用一些不当的体态语,具体表现为:  与学生缺乏目光交流。  面无表情。  用食指指着学生,咄咄逼人。  更有甚者,手里拿着烟,脚放在凳子上,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完全没有了一个教师起码的端庄的仪表和姿势。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交际效果20%取决于有声语言,而80%取决于无声语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讲的就是对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进行回顾、反省,检查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就教师成长提出一个公式,即“经验十反思=成长”,强调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如果把教学中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灵感和成败好好思考一下,做个简要的归纳整理,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