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鵩鸟赋》与《乌鸦》中的主题意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le_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这样两只鸟,一只生在中国西汉,飞到长沙王太傅窗前,引发主人无限遐思:仕途、生死,萦绕蔓延;另一只跨越千年,远在美利坚,诞生于一代鬼才爱伦坡笔下失意男子的窗前,诉述永不复焉,忧郁绝望无尽无边。两只鸟虽然相隔千年,相距万里,却也散发出那么几分相似的意味。然而不同国家,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文化的跨度,看似同样意味的形象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从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入手,浅析《鵩鸟赋》与《乌鸦》中的主题意象。
  关键词:《鵩鸟赋》;《乌鸦》;平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
  平行研究是指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1]单从内容上看,两部作品在人物,情节,故事发生过程上都十分相似,但是从两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观念来看又大相径庭。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鵩鸟赋》作于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三年。受庄子寓言影响,以人鸟对话展开,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哥特式小说先驱代表。《乌鸦》是坡诗歌的代表作,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受到公众和评论界一致好评。
  《赋》与《乌鸦》都是以鸟作题。鵩,又名山鸮,形似猫头鹰,因夜鸣声恶,古称之不祥之鸟。据《汉书-贾谊传》中:“谊为长沙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推出此事是有事实考据的。贾谊由于被贬长沙,心情郁卒,加之长沙气候很潮湿,倍感伤怀时,突然一只形似猫头鹰的鵩鸟出现,落在桌角,形容举止泰然自若,贾谊对此十分疑惑,便翻开书进而占卜之,吉凶预兆:“主人即将离去。”于是贾谊便向鵩鸟发问:“我将要到哪里去呢?是好的归宿,还是坏的祸事,请求详述。”鵩鸟昂着头挥动翅膀,无言。谊便用心中所想,自问自答,步步解惑。
  在西方文学中,乌鸦也是顶着不祥之鸟的之名见于各大文学作品中。它往往与预兆、死亡、瘟疫和疾病相关。《乌鸦》这首诗歌沉浸在一个悲伤抑郁的氛围。一个男子,他心爱的妻子丽诺尔逝去,无法发泄的心痛,尝试看书得以解脱,但无论怎么翻书,都无法得救赎之道。万籁俱寂中,突然听到一阵短促的敲门声,他继而开房门寻声,却找不到敲门之人,当他返回屋里,一只乌鸦飞入房里,这只乌鸦并没有得到主人的邀请,也没有丝毫的礼貌问询,直接停在一尊帕拉斯雕像上。这个屋子原本是男子常与故去的妻子丽诺尔相会的地方,男子恍惚间好像是看到妻子回来了,便迫不及待地向乌鸦发问:“请告诉我你是谁?”乌鸦回答“永不复焉”。男子仿佛产生了一种幻想,依稀中看到了美丽的丽诺尔,便不断追问乌鸦:你是上天派来天使吗?给我送的忘忧药的吗?能让我忘却这难以忍受的痛苦吗?无论男子怎么追问,乌鸦只是一根筋地答他:“永不复焉”。像是嘲讽般,既已逝去,妄想复得。
  《鵩鸟赋》与《乌鸦》都是以鸟作为主题意象行文展开。从情节上看,两部作品中的鵩鸟和乌鸦都是在主人公心情郁卒,满腹疑问时不期而至,像是冥冥中上苍派来的使者,与主人公相遇,让主人公豁然,释然,得到解脱。诚然,两篇作品有相似之处;但是,两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深沉含义又不尽相同。
  从时代背景出发:汉文帝六年,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已经超过三年,在他担任太傅期间,长沙国正处于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恢复。此时,贾谊心中事业心和责任感愈渐强烈,满心希望能回到长安,好一展雄心抱负。然而空有一腔热情,却迟迟得不到召唤,贾谊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心情郁卒时分,一只鵩鸟飞入屋内,停在座榻上,按照自古以来的封建迷信思想,此乃不祥之物,预示主人将去。从《鵩鸟赋》中可以明晰贾谊在回首往昔和畅想今后时的思想是有变化的。贾谊初任长沙王太傅时作:“逢时不祥。鸾凤伏蹿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2]贾谊感叹道:生不逢时,鸾鸟凤凰躲避流窜,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却无法立足,端方正派的人而郁郁不得志。“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3]可以看出,贾谊狂妄,目空一切,将自己比喻为能够吞舟的巨鱼,无法在窄窄的小水沟里伸展,即便能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等出水后仍将受制于蝼蚁。贾谊对朝廷势利之徒蔑视,对崇高之士赞美,不屑与蝼蚁之类为伍,游离于朝廷群臣之外,锋芒毕露,遭到排挤,从而被贬长沙,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作了此赋。在长沙担任三年太傅之后,他协助中央政府,稳定了政局,发展经济,心境渐渐平和。如果说初到长沙的贾谊是个愤愤不平的毛头小子,那么在长沙担任三年太傅后便成了平平和和的好好先生。其间的变化不言而喻。首先,不同于富庶的关中平原长安,长沙气候卑湿,社会生产不如京城发达,且南部战事不断,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使贾谊认识到化解矛盾,休生养息,无为而治的重要。再加上长沙人文气息以道家黄老之说为风潮,贾谊深受影响,在不断的社会历练中,吸收经验教训,磨平棱角,收敛锋芒,不断改进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其思想体系中融合了道家的处世哲学。所以当贾谊疑惑于自己的政治前途时,鵩鸟飞至,发书占卜,人生得失,天地无常。相对于初来乍到满腹恼骚和愤懑的《吊屈原赋》来说,《鵩鸟赋》俨然已经一副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常态了。贾谊在《鵩鸟赋》中阐释了他关于人穷极一生的哲学主张:在万物毁灭,复生,毫无尽头的循环反复中,人就如同一颗微粒搬,不足为外人道。人之所以存在,并非必然,他匆匆来到这个世上,又匆匆从这个世上消失,仿佛做了一场梦一般,人,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一种现象罢了。世界之大,万物变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下一切,遵安天命。同时,关于“道”的这个范畴,奥妙深远,无从研究,简单地说:一个人只不过是处在一种循环往复,生死轮回,不断转化之中,在万事万物中看淡云雨,悠然自得,即使死亡真正降临,也便能以平常心来面对。   19世纪初,美国国内民主文化得到独立,同时受到欧洲浪漫主义影响,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诞生。此时正值美国国内原罪说兴起,清除异端的清教传统大行其道,前浪漫主义文学分支之一的哥特式小说风潮便是在此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作为美国哥特式风格先驱的爱伦坡,继承了原有哥特式主义的野蛮,诡异,神秘,黑暗,超自然等内容,且融入了自己的特色:趋于内在化与心理活动描写。在荒凉和虚无的世界中走向终结。到19世纪死亡主题更加趋向于诡异,绝望。坡的诗歌,继承了墓地诗歌的创作特色,经过调整,创作了属于自己诗歌书写的一套哲学。读坡的小说或者诗,可以感受到坡关于场景铺陈的细腻以及所表达的死亡意象的深刻。坡的创作手法在《乌鸦》这首诗时已登峰造极。在《创作的哲学》中坡关于《乌鸦》的创作做了详细说明:首先事先做了关于诗的篇幅的设定,定下长度,范围,情调后,坡开始拟定主题:畅想美到极致的死亡的幻象,即“美女之死”。[4]坡一直钟情于此主题。坡有恋母情结,早年的经历并不顺畅,加上妻子病故给坡身心带来严重的创伤。确实,在美女香消玉殒之后无疑给人带来的悲痛是巨大的,同时也加强了柔弱的感伤之美。在坡的作品中描写的“美女死亡”的意象中,女子都是极美的,这种极美的东西一旦逝去,带给人的便是无尽的绝望。《乌鸦》中男子由于这种逝去伤心欲绝,乌鸦悄然而至,男子在悲痛中俨然是抓住一切可以和心爱的妻子能够妄想到一点点相关联的事物,不停叩问,想要从中感受到一丁点儿心爱的妻子的气息,然而得到的却只是周而复始的“NEVERMORE”,永不复焉!再也不会了!在死亡主题上所表达的哲学中,坡是独居一格的。坡在其宇宙哲学理论中提到一个观点就是整个宇宙原本是不存在的,在这个不存在的维度间产生了一颗微小的粒子,这个粒子不断裂变,越聚越多,最终成为宇宙物质世界的形态。这种裂变一直在进行,导致空间容纳不下,最终只能以毁灭结束,但是毁灭并非意味着终结,当全宇宙毁灭到不复存在时,新的裂变又重新开始,循环往复。所以坡把死亡看做是物质的最终形态、永恒形态,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依循宇宙规律的存在、毁灭的形态。[5]他的作品大都体现了他的死亡观和宇宙观:唯美的死亡、恐怖的死亡、黑暗的死亡等等到最后都以毁灭的终极形态发展并伴有肉体或灵魂的重生。[6]当然不同于《丽姬娅》、《鄂榭府崩溃记》的灵魂重生,死尸复活,《乌鸦》在灵魂已逝之时便已经终结,不断出现的“NEVERMORE”如同咒语般挥之不去,令人倍加绝望。
  经平行研究综述,《鵩鸟赋》与《乌鸦》都是作者借物言情的产物。从《鵩鸟赋》中一系列叩问死生、得失看出贾谊在长沙三年的心境的变化。从他的阶级立场看,作为早期的青年知识分子代表,初出茅庐时满腔热血,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暗自神伤,被现实社会压垮,收敛棱角,平淡度日,即便遇到再大的波澜也只会想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最后被社会同化。与贾谊的写作目的、处世哲学不同,爱伦坡则是借着乌鸦这一不祥之鸟给质疑死亡这一既定形态的男人捎去断言,整个宇宙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走向死亡即顺应规律发展,悲恸、失魂、绝望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爱伦坡在其创作中不遗余力地融入了他的创作哲学,诗歌原理以及死亡观和宇宙观。总之,两部作品所要诠释的深层含义大相径庭,但在主题选取和叙事过程又是如出一辙。相隔千年,相距万里,平行研究,暗藏玄妙。
  参考文献:
  [1]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汉)贾谊.贾谊文选译[M].徐超、王洲明译注.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版.
  [3](汉)贾谊.贾谊文选译[M].徐超、王洲明译注.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1版.
  [4](美)爱伦·坡.爱伦·坡精选集[M].刘象愚编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年版.
  [5]李慧明.爱伦·坡唯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6]李慧明.爱伦·坡唯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其他文献
《天雨花》和《再生缘》是文人弹词创作的顶峰之作,左仪贞和孟丽君成为弹词史上的杰出女性人物形象。孟丽君更多被人所称道的是其自由自主意识,左仪贞则相对保守着旧时代对女
伟大时代需要榜样力量,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rn近年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聚焦国家粮食和
期刊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rn何明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只有国内单循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敌
七等生,原名刘武雄,台湾通宵人,1939年出生, 1962年开始创作.七等生这个名字正如他小说一般独特和另类,由于其作品形式奇特,内容晦涩难懂而成为活跃台湾论坛最具争议的作家之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m ir-198、m ir-744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正
摘 要:曹操本人非常喜爱文学创作,“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词章”(《文心雕龙·时序》)。他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本人深受“忠君”思想影响,这也直接体现在了他的文学创作中。  关键词:曹操;文学创作;忠君思想  作者简介:马义明(1991.9-),男,辽宁沈阳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温斌(1966-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基金资助。  摘 要:李白的诗歌和行为都表现出强烈的布衣意识,这与他自幼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淫不无关系。蜀地容易出现诸如司马相如、赵蕤等的布衣奇才,他们的生平、学说和思想形成了蜀学传统中的布衣意识。李白受蜀地英才的影响,继承了他们以道自任的坚守、绝世独立的品质,他明确地表现了对自己布衣身份的认同,其一生都恪守布衣之道。  关键词:李白;巴蜀文化;布衣
词按其风格,大体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秦观和李清照虽都为婉约派正宗,但在写作手法、创作风格、抒情方式、意象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探讨他们婉约词风的同中之异是文章的重点.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血清激活素A(ACT-A)、胱抑素C(Cys-C)、B型脑钠肽(BNP)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A H F患者(观察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100例住院的AIS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