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在实践中进行着不断创新。载体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互联网载体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之外,也增强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辨别能力,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念,并使政治素质得以提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载体
一、互联网载体的概念
互联网,又可将其称为网络,它不仅是上世纪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最终产物,同时也是在报纸、广播与电视之外的第四大新兴媒体。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介,拥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第一,传播方式具有双向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传播人员与受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以及贴吧等形式及时沟通,使得信息等反馈得以及时实现,从而实现受众者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
第二,传播手段对多媒体性。互联网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具有文字、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多媒体传播等优势,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性都在互联网上得以突破,互联网传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优势,使传播效果最优化。
第三,传播的高校性。互联网上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可以实时进行更新和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般,信息的传输需要经过出版、发行等复杂环节,而是在网页上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且能实现信息等随时更新,方便高效,极大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实效性。
互联网的这些优势特点,就深受青年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喜爱。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网民仍以青年人为主,其中三十岁以下的网民居多,大学生网民人数也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互联网最为固定与拥护的接受人群。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媒载体,深深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楷模、价值观念、政治态度以及道德观念。
二、互联网载体的意义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它所传播的信息对于青年大学生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意义。
首先,是互联网传播的正面意义。互联网给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捷性,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智能寻找出自己所需的内容,还可以实现线上学习、网上购物等,而且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在线交流方式使大学生等社会互动得到极大的扩展,为大学生交流知识与互助提供了极大便捷。其次,是互联网的载体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正面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变得更广阔,渠道更加多样化。第一,互联网中丰富的共享资源与信息,为教师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互联网开放、交互、公平等特点,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提供了方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当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第一,互联网范围广、扩展快、影响大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扩大覆盖面与提高影响力、时效性的难度有所增加。第二,互联网虚拟与匿名等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要求不断增强专业素养与业务知识之外,还应该学习一定的互联网知识,跟上时代的需求,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为互联网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与负面的意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互联网载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的正面意义,最大化避免负面意义,从而使互联网载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更好体现。
三、互联网载体的利用
首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站,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化进程。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问题,对不正确或是消极言论给予批评指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好网站有效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净化互联网环境。完善高校规章制度,规范互联网运作。加强对互联网上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网上各种消极、负面信息进行及时清理屏蔽,减少学生受其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应该增强学生互联网法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互联网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互联网垃圾信息的侵蚀,自觉维护互联网秩序。最后,利用高校局域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学校互联网硬件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金与专业人员方面給予支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便利的互联网环境。此外,应鼓励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增强教师们利用互联网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载体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载体的改造和创新上,从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合理运用高等院校的互联网载体,加强传播有益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信息,使互联网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 卢玥,任念文. “互 联 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141-144+17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8-69.
[3] 林秀芬.“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08)55-56.
[4] 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0):70-72.
[5] 骆剑琴.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山西青年,2016(20):133.
[6] 仝少坤.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策略探究[J].长江丛刊,2016(27):210.
作者简介:陈慧萍(1993.2—),女,汉族,江西省吉安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高校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载体
一、互联网载体的概念
互联网,又可将其称为网络,它不仅是上世纪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最终产物,同时也是在报纸、广播与电视之外的第四大新兴媒体。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介,拥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第一,传播方式具有双向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传播人员与受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以及贴吧等形式及时沟通,使得信息等反馈得以及时实现,从而实现受众者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
第二,传播手段对多媒体性。互联网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具有文字、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多媒体传播等优势,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性都在互联网上得以突破,互联网传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优势,使传播效果最优化。
第三,传播的高校性。互联网上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可以实时进行更新和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般,信息的传输需要经过出版、发行等复杂环节,而是在网页上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且能实现信息等随时更新,方便高效,极大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实效性。
互联网的这些优势特点,就深受青年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喜爱。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网民仍以青年人为主,其中三十岁以下的网民居多,大学生网民人数也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互联网最为固定与拥护的接受人群。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媒载体,深深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楷模、价值观念、政治态度以及道德观念。
二、互联网载体的意义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它所传播的信息对于青年大学生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意义。
首先,是互联网传播的正面意义。互联网给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捷性,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智能寻找出自己所需的内容,还可以实现线上学习、网上购物等,而且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在线交流方式使大学生等社会互动得到极大的扩展,为大学生交流知识与互助提供了极大便捷。其次,是互联网的载体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正面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变得更广阔,渠道更加多样化。第一,互联网中丰富的共享资源与信息,为教师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互联网开放、交互、公平等特点,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提供了方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当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第一,互联网范围广、扩展快、影响大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扩大覆盖面与提高影响力、时效性的难度有所增加。第二,互联网虚拟与匿名等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要求不断增强专业素养与业务知识之外,还应该学习一定的互联网知识,跟上时代的需求,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为互联网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与负面的意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互联网载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的正面意义,最大化避免负面意义,从而使互联网载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更好体现。
三、互联网载体的利用
首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站,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化进程。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问题,对不正确或是消极言论给予批评指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好网站有效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净化互联网环境。完善高校规章制度,规范互联网运作。加强对互联网上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网上各种消极、负面信息进行及时清理屏蔽,减少学生受其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应该增强学生互联网法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互联网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互联网垃圾信息的侵蚀,自觉维护互联网秩序。最后,利用高校局域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学校互联网硬件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金与专业人员方面給予支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便利的互联网环境。此外,应鼓励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增强教师们利用互联网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载体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载体的改造和创新上,从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合理运用高等院校的互联网载体,加强传播有益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信息,使互联网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 卢玥,任念文. “互 联 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141-144+17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8-69.
[3] 林秀芬.“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08)55-56.
[4] 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0):70-72.
[5] 骆剑琴.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山西青年,2016(20):133.
[6] 仝少坤.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策略探究[J].长江丛刊,2016(27):210.
作者简介:陈慧萍(1993.2—),女,汉族,江西省吉安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高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