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轻微违纪问题的处置策略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zhihu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在校轻微违纪现象十分普遍,上课讲话、玩手机、睡觉、吃东西、迟到、抄袭作业……所谓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这些“小恶”,够不上纪律处分,但会时时骚扰着班级的正常秩序。因为对班级有影响,不抓肯定不行,但又没有什么特别给力的抓手。谈话教育,虽然有一定效果,但肯定不能对所有人都有用。用制度处罚,尺度要合适,轻不得重不得,要给予违纪学生一定的教训,又不能什么事都上纲上线。自觉的学生不需要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对不自觉的学生又苍白无力。为一点小事,似乎犯不上大动干戈,但管理力度轻了又根本不起作用……凡此种种,令班主任十分头疼。
  问题的解决要从分析问题开始。我们先探究一下轻微违纪现象的演变。
  一、学生轻微违纪现象的演变
  学生的轻微违纪从偶然变成习惯,从个别行为转变成不良的班级风气,其过程大致如下:
  1.轻微违纪,从偶一为之到形成坏习惯
  (1)关于学习和行为表现,班级总会有一些制度规则。这些规则从颁布之时起就在接受学生的试探和挑战。
  (2)规则对自律的学生来说,几乎不会有什么关系,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个事。规则一开始对他们有一定的震慑力,因为担心违纪将受到处罚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们会怀疑规则是否会被执行,所以他们会观察和试探。
  (3)学生终于因一定的利益诱惑或者其他一些原因,怀着侥幸心理,挑战规则,出现违纪。
  (4)如果在最初的违纪中尝到甜头,又能逃避规则的处罚,学生就会在庆幸之余感受兴奋刺激,甚至产生成就感。
  (5)如果违纪行为始终得不到惩罚和矫正,偶尔的尝试会变成经常性违纪,这种强化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对违纪行为变得毫无愧疚感,道德的力量根本抵制不了违纪带来的利益,也无法约束学生的行为。此时,规则在他们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从偶然行为转化为经常行为,最后形成坏习惯。
  2.轻微违纪,从个别行为到群体行为
  一个人的违纪是个案,一群人的违纪是风气。学生最清楚同学的情况,行为会相互感染。其他人目睹首先违纪的同学获得利益并未受处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有愤愤不平的,有抱怨鄙视的,有羡慕嫉妒的,等等。“羊群效应”让一部分人开始仿效那些违纪行为,原来不违纪的一部分人觉得“吃亏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让跟进者心理负担减轻,违纪情况会由个别扩展到多人,形成一种气场。一些守纪的学生不愉快了,开始抱怨,其中会有一部分人跟随歪风气而行为大胆起来,慢慢地,大家都在适应中变得麻木,没有是非,对不良行为失去了谴责的动力,最后视而不见。不正常的变成了正常的,正当的行为反而会显得另类,被排斥,不良班风形成。
  以上演化过程可以用以下五个阶段简略表述:
  敬畏期→怀疑期→挑战期→蔓延期→麻木期
  在此期间学生心理活动有这样一些变化:
  不能违纪,否则会受到惩罚。
  真的会被惩罚吗?
  试试看,或许不会有事。
  没有人把我怎么样,原来真的可以啊!
  不用怕,老师只是随便说说吓唬人的。
  他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行?
  要罚反正也不只我一个。
  (班干部)他们都这样,我管不了。
  ……
  二、教师对轻微违纪问题的处理策略
  明确了不良风气形成的原因,班主任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阻止它的生成。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策略,行动采取得越早越主动,如果等个别人的“小恶”形成风气,再想治理,难度就很大了。
  行动要点有:
  1.充分利用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期,广做宣传,反复宣讲,让规则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教育分化,将试图违纪的学生比例降到最低。
  操作策略可以包括:
  (1)把规则下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或张贴在醒目的位置;
  (2)详细解读规则,举出实例对违纪的后果予以具体描述;
  (3)把规则告知家长,并收取家长的回执,留存;
  (4)经常就规则提问某些学生,让他们复述规则;
  (5)就规则开展讨论,征集学生对规则的意见,修改后的规则要经过学生的同意;
  (6)利用黑板报或其他媒体进行宣传;
  (7)让学生在规则文本或遵守规则的承诺书上签字;
  (8)对学生公开表达执行规则的决心;
  (9)强调遵守规则的好处,从个人形象、心理状态、班级评价等方面加以说明;
  (10)表扬守纪的学生,等等。
  2.仔细观察学生对规则的反应,找出对规则不屑一顾或想耍小聪明的学生,重点关注。
  3.对任何违纪行为的处理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方案,规则要可以被执行。
  4.每一项规则开始执行的一段时期就是这个阶段班级工作的重点,要明确告知学生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5.大大提高违纪的成本。不痛不痒、绵软无力的处罚其实是对违纪行为的另一种放纵,学生会满不在乎,规则将显得十分可笑。处罚必须是严厉的,要罚得学生心疼,其基本原则是在不侮辱学生人格、不侵害学生利益、不伤害学生身体的前提下,尽可能严厉。要让学生觉得从违纪中获得的利益远抵不上违纪所付出的代价。让违纪的学生承担巨大的麻烦、走繁琐的程序就是一种策略。
  6.要公平地执行规则。
  7.不要让任何试图挑战规则的学生得逞,对任何挑战规则的行为予以坚决回击。学生发现无机可乘,自然会知难而退。
  据此,班主任的心态要沉稳。规则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有规则就要执行。评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先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把执行难度不大的违纪处理放在前面。一段时间重点解决一类问题,注意力不要分散,不要企图将所有的违纪行为一网打尽,要有主次、有先后地逐步解决问题。   由于处罚的力度大,所以面一定要窄。要团结大多数学生,不能树敌过多。例如有五名学生违纪,全部处罚,对立面就是五个人;如果只处罚一个,则另外四个没有被处罚的学生就站到了班主任这一边。这就是“破冰效应”,打击一小点,震动一大片。那么如何选择这“一小点”呢?点的选择必须是有道理的,要具备唯一性特征,要么是第一个,要么是情节最严重的一个。
  由于处罚是双刃剑,所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预防为主,以表扬为主,不轻易处罚学生。如果确实需要处罚,就一定要处罚到位。处理要及时果断,不能拖拉。根据“火炉法则”,一触碰到火炉就立即会被灼伤。每处罚一个学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要以有限的处罚案例教育全班,树立违纪处理的标杆性事件。
  如果坚决执行规则,则会使学生不再抱有幻想,规则的严肃性得以维护,同时教师的威信也可就此树立。
  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来看,学生会从最初的因对规则心存敬畏、害怕处罚而不敢违纪,到养成规则意识而不会违纪,最后形成良好的素质,不仅不违纪,而且还会追求较高的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定是知法守法的正直公民。
  从班级整体来看,通过各种努力,形成一个强大的正义气场,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从不得不服从规则,到不好意思违纪,再到对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良好的班风也逐步形成。
  此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简略表述如下:
  被动服从期→主动适应期→形成习惯期→自觉自律期
  三、典型案例:学生抄作业行为的治理
  学生抄作业是令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最为烦恼的“小恶”之一。学生为了逃避不交作业的处罚,采取抄作业的行为,就完全违背了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是违纪行为。这里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
  如何治理这个顽疾?
  第一,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不以每天交齐作业为“政绩”,而是以“独立完成作业”为价值导向。宁可作业交不上或者留有空白,也不抄袭,能完成多少就是多少。坚决不抄作业的学生将获得好评。不会做可能不是你的错,但抄袭一定是可耻的,将获得差评,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让学生觉得抄作业毫无意义,是解决抄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二,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既不允许抄作业,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交不交作业无所谓。这种帮助可以分指导和辅导两种。
  “指导”主要是指介绍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让班级里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现身说法,汇集别人的或资料上的好经验在全班推广。
  “辅导”是指用教师或团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科任教师答疑;
  (2)班级里学习好的学生组成专家组或难题攻关组,主动学习并给其他同学答疑、辅导;
  (3)导师制,也就是一帮一、结对子。一个学习好的负责带一个成绩差的,两个各有所长的同学可以互为导师,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4)小组合作制。通过组内互助,把疑难问题尽可能地在组内提前消灭掉。
  第三,为最大限度地消灭抄作业现象,鼓励学生在校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作业,当天可以完成的作业当天交,不必等到第二天。让抄袭者没有样本可抄。
  具体措施是根据班级特点和各学科教师的要求制定的,只要愿意动脑筋,总能想到一些办法的。
  第四,就抄袭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无论学生提供的信息真实性有多少,这样的动作依然是有意义的。
  第五,在全班发起“不抄作业行动”或“共同抵制抄作业行动”或“独立思考,远离抄袭”等主题活动,召开相关班会课,请学生自己谈谈抄作业和被人抄作业的感受,展开讨论,发起承诺签名,以板报、海报等宣传为辅助,在全班营造不利于抄袭的氛围,让少数抄袭者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六,班主任努力做好科任教师之间的协调工作,平衡各学科的作业量,最好能布置差异化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要求。但是,做到这点比较困难,所以放在最后,较容易操作的是前面几点。
  班主任可以做的工作主要是了解情况,做学生的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以上工作不能完全解决学生抄作业问题,但尽最大可能做好了辅助工作,为最终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作为最后的保留,还必须在班级为学生设置红线,即如果抄作业,将会受到一定的处罚。只有这样,教育管理才是系统的、立体的。
  学生抄作业,一经发现,会立即受到处罚。这一点必须在全班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清楚之后才开始实施。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违纪成本:
  (1)只要有两本相同的作业同时在一个学生桌上出现,即可认定抄作业;
  (2)一旦确认学生抄作业,则抄作业者和被抄的学生将受到同等程度的处罚;
  (3)两名当事人必须重新完成这门当天的所有作业;
  (4)当事人写出500字思想认识,附家长的签字;
  (5)班主任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谈话。
  当然,这些处理措施只是一种示意,即你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另外找一些方法,但总之,必须让抄作业的学生“吃尽苦头”,被火炉灼伤了才能接受教训,下次他就不敢再那样做了。其他同学目击这些做法,也受到教育,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
  学生自然会在心里计算、比较,如果为了图一时之快,也许就是抄一个题目,就要接受如此多的处罚,他肯定会做出趋利避害的行动。即使偶尔抄袭,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心理压力也非常大。谁都不是傻子,权衡的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在刚开始治理时,班主任一定不能怕麻烦,必须认真严格地执行,要亲自检查,同时在班级里设置若干监督员,提醒同学不要抄作业。如果在采取了多种措施后,还有人敢于“顶风作案”,则应毫不犹豫地落实以上措施。
  经过这样几个回合的教育,加上处理的标杆性事件,可在班级里基本消灭抄袭作业的现象。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爱,是需要一种能力的,是让你所爱的人也爱你。  ——王海  我的故事在2013年8月12日中午拉开帷幕。朋友打电话来说,有人以学生的名义,在网上发帖指名谩骂我。  头一嗡,我懵了,发疯似的登上网站,找到了!帖名很具攻击性——“ 中学的垃圾老师, ”,内容更是火药味十足:污辱家长,因“财”施教……愤怒的火焰在我心头熊熊燃烧:工作19年来,我对学生尽心尽责,所带班级连续16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怎么会
期刊
新学期开始,我把座位编排好没几天,便陆续接到好几个学生对男生刘青的投诉:不讲究个人卫生,大热天不洗澡,几天不换衣服,老远就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强烈希望老师把他的座位调开……  对于刘青的情况,我也有所耳闻:不注意个人卫生,平时不爱说话,对周围同学似乎有些排斥,很多同学也不愿理他。接到投诉,我马上找来刘青到办公室谈话:“刘青,同学们对你不注意个人卫生很有意见,现在老师给你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及时改正
期刊
学生在值日本上偷偷抹掉自己的名字,可谓弄虚作假,班干部帮违纪学生隐瞒“罪行”,可谓徇私舞弊……学生的这些做法,我们往往会视之为严重的违纪行为,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一把尺子衡量,“违纪”也许可以重新定义。  我觉得,要求“改名字”的学生值得宽容。如果是师生眼中的好学生,如案例中提到的课代表、学习委员、班长等,说明他们十分在意形象,“珍惜自己的羽毛”,老师高兴还来不及呢,又何须动怒?基于此类学生
期刊
范老师借“修正带”事件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这当然是对的,然而他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呢?这是我们的希望。范老师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其实就是告诉学生:“你们这么做是错误的,你们必须记住学生行为规范,必须改正。”这太简单了,基本上属于管理行为。  范老师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而且主观地认为自己平日信任的好学生“不应该”如此。这是教师的通病。事实上有些所谓好学生未必比别人诚实,他们只是更善于掩盖。他们
期刊
“我的白日梦”  星期五晚上,我妹妹发高烧,从晚上吵到了早上六点。大家都在旁边陪她,到了六点她终于睡觉了。我们各自回房睡觉了。睡到了下午,在这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梦,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家庭的生活,也是四口之家。  在这个家中有一位任劳任怨、聪明机智、温柔的母亲;有一位工作勤劳、爱家、聪明的父亲;一位可爱活泼的妹妹;还有一个成绩好、乐于助人、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的哥哥。  梦中讲述了他们一天的生活。  
期刊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想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他们就是不做,知行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为什么我们讲的道理他们不接受?长期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告诉式”德育只是浅层的信息“流经”,学生的品德形成只停留在知识性的构建,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而妨碍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构建。  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要真正改变学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
期刊
英语课上,班长送来了两个男生。  我问:“怎么了?”  班长答:“他们两个打起来了,英语老师进班后,他们还是很激动,老师说为了不耽误全班同学上课,先把他们俩送到办公室。”我示意班长先回去上课,不慌不忙地处理好手头的工作后,开始看着这两个学生。从他们的表情看来,似乎还是有很大的情绪,两张脸都拉得长长的,碰到我的目光后,又看向一边,眼神里有被送到我这里的无奈,有由于理直而产生的气壮,也有对身边那个人的
期刊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中职生在完成学校学业进行顶岗实习前,往往表现出兴奋、新奇,他们会向班主任询问相关事项,会打听实习单位的情况和岗位要求。对中职生而言,顶岗实习是一个新的转变,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但他们对困难的预计却显得稍有不足。因此,处于顶岗实习阶段的中职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心理问题:由于角色模糊带来的心理冲突;由于理想与现实差
期刊
他,入学成绩全校第一,日常测试的成绩在班里也是遥遥领先,人长得帅,家里条件也比较好。大家都认为他很优秀,但是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问题学生”,他自傲、冷淡、孤独,从不与同学一起玩,表面看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时间一长,其他同学也都默认了这种情形,认为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基本不再主动与他打交道,而从他的表情来看,他并不介意,或许他已进入“高手从来寂寞”的境界。  “有什么
期刊
儿子的数学成绩一直比较优秀,经常考满分,同学们一直挺佩服他的。上初一第二学期时,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我:“爸,我可不可以把你的手机号码告诉我的同学?”“干什么?”我不解地问。“同学说,好问我一些数学问题。”“这个可以。”我马上答应。但又转念一想,由于工作繁忙,我晚上经常不在家,用家里的座机不是更方便?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儿子时,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您不是不让把家里电话告诉别人吗?”  是的,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