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当前,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残缺的部分已得到认可。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所以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因此,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关键词】德育;品德教育;幼儿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是任何社会或阶段为自身得以继承和发展而培养造就人才的重要内容。当前,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残缺的部分已得到认可。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所以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因此,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了一个“小”字,所谓“小”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年龄而言,即从小抓起;二是指事情而言,即从小事抓起。这一特点,使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方面,使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乎规范,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势力,而被流传下来。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
道德教育(即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在幼儿园可以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例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静孤僻,有的任性固执,有的性情温顺,有的发展了某些良好的行为倾向,有的发展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倾向。当然,这些特点或倾向,还是极不稳定的,还说不上是一些固定的个性特征。但是不能不认为这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个性特征萌芽,因为这些特征或倾向,有可能在以后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变为稳固的个性特征。所以,在德育教育中,人们非常注意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第一次犯了错误,教育得当,能使他们明白道理,吸取教训;如放任不管,就可能发展下去;而教育不当,则容易把孩子推向反面。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护导以免错误”(《家庭教育》)。防止孩子的不良行为难,而纠正孩子已形成的不良行为就更难,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小进行。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行为的时候,大人就要有愉快的表情,并用“真好”、“真棒”、“真能干”等词给予强化;当孩子做出不良的行为时,大人就要有不愉快的表情,并用“不好”、“不对”、“不能干”等词给予抑制。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就能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从而养成各种道德习惯。随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人们也就更加注意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然而,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都是从小奠定基础的,不仅体育、智育、美育是这样,德育更是这样。幼儿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幼儿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习惯、道德情感、性格特征,基本上都要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比如,为人是否热情、诚恳、宽容、谦让,是否懂礼貌、讲道理、爱学习、爱劳动等等,都将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
德育教育要从小事情抓起,这也是符合道德规律的。所谓小事,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生活琐事,然而,成功的德育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人们的品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当一个人不只是一次,而是反复完成一些行为和行动,并根据他的经验和实际感受从而深信他所了解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就会变成他的品德特征。可见,德育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践问题,而从小事抓起,容易做到德育教育同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且是促进德育教育中道德训练(实践)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寓德育教育于生活中,使德育教育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既能根据孩子的德育认识水平,像传授知识那样,不超越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相应的教育,也能根据迁移的原理,不断提高孩子的德育水平,实现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
目前,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就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结合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即: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非常有必要。
(一)通过健康领域活动,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增强体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稳定的情绪情感以及安全感和乐观态度,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二)通过语言领域活动,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利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儿歌,通过游戏、情景表演等方式激发幼儿分清是非,分辨对错;利用谈话的方式讨论:“当你在外面跟大人走散了怎么办?”(回答:“我找警察叔叔”、“找熟人”、“打电话”、“站在大人看得见的地方”、“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等,加强防范意识。 (三)通过社会领域活动,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向幼儿介绍我国、省、市、县及当地的各种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家乡特产、人文风光,让幼儿了解中国,更了解家乡,知道家乡美。
(四)通过科学领域活动,培养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五)通过艺术领域活动,充分穿凿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知道我们的祖国山美、水美、人更美,通过图片、挂图展示以及影像播放,让幼儿去欣赏美,从而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六)通过《幼儿礼仪》的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各种生活礼仪。例如:好朋友见面相互打招呼:“你好”;打电话时要主动跟对方问“好”,挂电话时要说“再见”;当你不小心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别人向你道歉时要说:“没关系”;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当别人帮助了你或送给你礼物时,要说“谢谢”等等。这些看似很简单的话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七)通过“三生”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珍爱生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他。要珍惜生命就要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利用图片、挂图、故事、儿歌以及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激励语对幼儿进行启发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人建立高尚情操,高尚品质的基础,那些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热爱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就是在这里萌发的。所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德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
参考文献
[1] 《幼儿品德教育》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收稿日期:2013-10-23
【关键词】德育;品德教育;幼儿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是任何社会或阶段为自身得以继承和发展而培养造就人才的重要内容。当前,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残缺的部分已得到认可。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所以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因此,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了一个“小”字,所谓“小”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年龄而言,即从小抓起;二是指事情而言,即从小事抓起。这一特点,使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方面,使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乎规范,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势力,而被流传下来。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
道德教育(即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在幼儿园可以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例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静孤僻,有的任性固执,有的性情温顺,有的发展了某些良好的行为倾向,有的发展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倾向。当然,这些特点或倾向,还是极不稳定的,还说不上是一些固定的个性特征。但是不能不认为这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个性特征萌芽,因为这些特征或倾向,有可能在以后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变为稳固的个性特征。所以,在德育教育中,人们非常注意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第一次犯了错误,教育得当,能使他们明白道理,吸取教训;如放任不管,就可能发展下去;而教育不当,则容易把孩子推向反面。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护导以免错误”(《家庭教育》)。防止孩子的不良行为难,而纠正孩子已形成的不良行为就更难,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小进行。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行为的时候,大人就要有愉快的表情,并用“真好”、“真棒”、“真能干”等词给予强化;当孩子做出不良的行为时,大人就要有不愉快的表情,并用“不好”、“不对”、“不能干”等词给予抑制。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就能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从而养成各种道德习惯。随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人们也就更加注意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然而,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都是从小奠定基础的,不仅体育、智育、美育是这样,德育更是这样。幼儿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幼儿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习惯、道德情感、性格特征,基本上都要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比如,为人是否热情、诚恳、宽容、谦让,是否懂礼貌、讲道理、爱学习、爱劳动等等,都将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
德育教育要从小事情抓起,这也是符合道德规律的。所谓小事,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生活琐事,然而,成功的德育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人们的品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当一个人不只是一次,而是反复完成一些行为和行动,并根据他的经验和实际感受从而深信他所了解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就会变成他的品德特征。可见,德育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践问题,而从小事抓起,容易做到德育教育同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且是促进德育教育中道德训练(实践)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寓德育教育于生活中,使德育教育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既能根据孩子的德育认识水平,像传授知识那样,不超越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相应的教育,也能根据迁移的原理,不断提高孩子的德育水平,实现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
目前,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就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结合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即: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非常有必要。
(一)通过健康领域活动,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增强体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稳定的情绪情感以及安全感和乐观态度,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二)通过语言领域活动,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利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儿歌,通过游戏、情景表演等方式激发幼儿分清是非,分辨对错;利用谈话的方式讨论:“当你在外面跟大人走散了怎么办?”(回答:“我找警察叔叔”、“找熟人”、“打电话”、“站在大人看得见的地方”、“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等,加强防范意识。 (三)通过社会领域活动,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向幼儿介绍我国、省、市、县及当地的各种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家乡特产、人文风光,让幼儿了解中国,更了解家乡,知道家乡美。
(四)通过科学领域活动,培养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五)通过艺术领域活动,充分穿凿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知道我们的祖国山美、水美、人更美,通过图片、挂图展示以及影像播放,让幼儿去欣赏美,从而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六)通过《幼儿礼仪》的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各种生活礼仪。例如:好朋友见面相互打招呼:“你好”;打电话时要主动跟对方问“好”,挂电话时要说“再见”;当你不小心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别人向你道歉时要说:“没关系”;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当别人帮助了你或送给你礼物时,要说“谢谢”等等。这些看似很简单的话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七)通过“三生”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珍爱生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他。要珍惜生命就要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利用图片、挂图、故事、儿歌以及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激励语对幼儿进行启发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人建立高尚情操,高尚品质的基础,那些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热爱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就是在这里萌发的。所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德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
参考文献
[1] 《幼儿品德教育》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收稿日期: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