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题目还是删除的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a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006年12月第1版)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十三(第66页)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面是在同一时间测得的不同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长。
   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习题编者预想的答案是“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物体高度和对应影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或者说物体影长和对应的物体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细细想来,这道题真的很值得商榷。
  首先,比值的意义无法和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完全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如果学生问教师“这里除得的或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教师该怎么跟学生解释呢?
  我们知道,学过初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以后,学生才能知道上面得到的是太阳光线和地面形成的夹角(锐角)的正切值,是这个夹角的余切值。显然,这些是不可能和小学生说的。学生只能发现这里的比值不变,但不可能理解比值的意义。教师只能说表示物体高度是影长的倍,表示影长是物体高度的几分之几。若学生追问这里的或为什么一直不变时,教师就无言以对了。
  我查阅了这个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题与习题,除了上面这道题以外,其余题目中的比值或乘积都能说出具体的意义,其中大多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常见数量,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及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等等。学生对这些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非常熟悉,所以理解正、反比例比较容易,而像上面这道习题学生很难理解。苏教版教材中只是要求判断物体高度和影长的比例关系,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利用物体高度和影长的比例关系解答实际应用题。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009年7月第3版)第62页第3题,这样的要求就更高了,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这个比例的表述不够严密。
  第一,“同一时间”后面应该加上“同一地点”这个条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009年7月第3版)第45页第4题中是这样表述的:地理常识告诉我们,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是不同的。
  第二,这个表述没有考虑到特殊情况。
  一次我为六年级学生出一份综合训练试卷,根据这道题给学生出了一道判断题: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我本来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学生也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但考试后,任课教师告诉我,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句话正确,只有一个学生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该生其余题目全都对,只有这道判断题打“×”,被扣了1分),理由是当阳光垂直照射时,物体影长为0,影长和物体高度的比值虽然都是0(物体高度和影长的比没有意义),但物体高度变化时影长始终不变,所以这时影长和物体高度不成比例,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师试图劝说他接受其他学生的观点,但他说判断题就是要考虑到所有情况。听到这里,我真的很惭愧,因为我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同时,我为这位学生喝彩,因为他能考虑到这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况,说明他想得很全面、深入、独到。这样看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阳光垂直照射除外)。显然,这样的表述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
  正比例、反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少了这样一个小学生一知半解的例子对正、反比例的教学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我建议教材编者删除这类题目。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精彩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别具匠心的设计,如精彩的语言、精致的课件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巧”字上做文童,让数学课堂产生“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之一,其教育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和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一、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往往由于练习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下面笔者结
以3,5-二(吡啶-4-甲氧基)苯甲酸(H10为配体合成了2个配合物:[BaL2]n(1)和[PbL(Ox)0.5]n(2)(H2(Ox)为草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1由L
在甲醇中三苄基氯化锡与3,4-二甲氧基苯甲酸发生脱烃基反应,合成了梯形四核有机锡氧簇合物[(μ-O)(μ-OMe)(L)Sn2 (CH2Ph)4]2 (HL=(MeO)2 C6H3 CO2H),经UV、IR、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表
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自身的大脑结构、后天的成长环境等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表现为智能类型、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个性特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笔者在教学中探索了如下教学方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预习前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真正读懂教材。因此,预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数与形有机结合?如何把握“数形结合”的时机?这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下面,以几则案例设计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案例1:“除法”  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52÷2,引导学生用小棒操作:(1)先以捆为单位分,拿出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每份20根。(2)再以根为单位分,把剩下的1
高效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课堂,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相辅”,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坚持面向全体,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知识传授向学习方法引导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解决问题策略延伸,三是由知识传授向创新发展智能延伸)。教师应改变满堂灌的陈旧教法,培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的教学结构,使得课堂气氛宽严适度、活泼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