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活化蛋白激酶对氧葡萄糖剥夺复氧PC12细胞HMGB1释放及其介导的BV2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51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调节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对PC12细胞氧葡萄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 OGD/R)后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释放及其介导的BV2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分别培养PC12和BV2细胞,应用PC12细胞建立氧葡萄糖剥夺12 h复氧24 h模型,分别给予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AICAR)5、50和100 μmol/L以及Compound C 0.1、1和10 μmol/L激活或抑制AMPK磷酸化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法检测PC12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12细胞培养基中HMGB1释放水平。将各组OGD/R后PC12培养基分别作用于BV2细胞正常培养24 h。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V2细胞中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 IκB)磷酸化水平和TNF-α释放水平。

结果

OGD/R后,PC12细胞活性显著降低[(68.84±6.60)%对(100.04±8.82)%;P<0.01],AMPK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1.95±0.39对1.00±0.20;P<0.05),细胞外HMGB1释放显著增多[(287.66±26.42)pg/μl对(53.05±9.11)pg/μl;P<0.01]。与OGD/R组比较,AICAR 100 μmol/L能显著增高OGD/R后PC12细胞存活率[(78.60±3.75)%对(68.84±6.60)%;P<0.05]、促进AMPK磷酸化(3.32±0.66对1.95±0.39;P<0.01)和减少细胞外HMGB1的释放[(164.06±12.77)pg/μl对(287.66±26.42)pg/μl;P<0.01]。相比之下,Compound C 10 μmol/L则会显著降低PC12细胞存活率[(40.44±3.79)%对(68.84±6.60)%;P<0.01]、抑制AMPK磷酸化(1.07±0.21对1.95±0.39;P<0.05)和增加HMGB1的释放[(337.97±18.90)pg/μl对(287.66±26.42)pg/μl;P<0.01]。AICAR 100 μmol/L组条件培养基能显著抑制BV2细胞的IκB磷酸化(1.68±0.51对3.09±0.10;P<0.05)和减少TNF-α释放[(669.53±38.58)pg/μl对(841.76±45.82)pg/μl;P<0.05];Compound C 10 μmol/L组条件培养基则能显著促进BV2细胞IκB磷酸化(4.98±1.24对3.09±0.10;P<0.01)和增加TNF-α释放[(1 035.32±128.06)pg/μl对(841.76±45.82)pg/μl;P<0.05]。

结论

促进AMPK磷酸化激活能减少PC12细胞OGD/R后HMGB1的释放、抑制其介导的BV2细胞NF-κB炎症通路激活并且减少TNF-α释放,从而减轻神经炎性损伤;相反,抑制AMPK磷酸化则会促进PC12细胞OGD/R后HMGB1释放和加重其介导的BV2细胞炎性反应。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估床边敏感性肌钙蛋白I(point-of-care testing for 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I,POCT-cTnI)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分析性能。方法检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7例疑诊AMI的急诊胸痛患者在入院3个不同时间点(入院即刻、入院后3 h和6 h)POCT-cT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RP)与白蛋白(ALB)比值(CRP/ALB)在手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进一步分析其住院期间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连续收治的10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本观察排除标准:术前未检测CRP、白蛋白,术前感染,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共83例患者符合入选条件。根据住院期间是否
目的探索亚稀褶红菇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症状及救治措施,为该物种造成的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病患救治提供借鉴。方法结合中毒案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调查分析,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结果2名中毒患者2015年7月26日晚食用了自己采集的"火炭菌",潜伏期2~3 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伴有酱油色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
目的分析云南省元谋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毒蘑菇鉴定的实验结果,对中毒病因进行确证。方法收治中毒患者后,当地医务人员迅速开展中毒救治工作,疾控专业人员对患者携带的可疑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8月1日,元谋县某电厂12名男性工人,一起食用了一种野生菌约100~200 g,进食后10 min到0.5 h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发病并入住太原市3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在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924例患者,年龄19~94岁,男性2 024例(69.2%)。在所有可干预危险因素中
期刊
血管性认知损害是用于描述一组涉及大血管和小血管的散发性和遗传性异质性疾病的诊断术语。皮质下小血管病可导致腔隙性梗死和进行性白质损害。被称为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s disease, BD)的进行性白质损害患者构成了从单纯血管性疾病到合并神经变性病变的疾病谱。BD患者是一个相对同质性的亚组,存在缺氧缺血、腔隙性梗死和炎症,它们协同作用破坏血脑屏障和髓鞘。通过临床、脑脊液、神经心理学和影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