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独特性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做出了如下定义:特殊儿童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中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借助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经统计,我市特殊教育学校设有三个专业:聋童班、盲童班和培智班,其中以聋童和盲童占比例最大。这些特殊儿童中只有10%是先天性残障,有90%左右是由于后天生病没有及时就医或者误用药物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后天残障。由于其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这些儿童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自卑、敏感、多疑等。同时,聋童和盲童由于各自不同的生理缺陷,彼此又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多数聋哑儿童在患病初期只是单纯患有听觉障碍,声带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儿童学语言早期是通过听到声音而进行模仿,如果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又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就会失去学习语言的环境。大多数聋儿是由于在0-6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导致语言能力发展退化。如果在6-12岁还没有得到及时的补救,12岁之后语言能力就会完全丧失,成为真正的聋哑儿童。聋童的心理有以下特点:(1)在心理上存在一种对外界的不信任感,一方面他们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2)自我封闭与心理不设防同时存在。例如聋童一般不会对聋哑人产生戒备的心理,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而认为健全人群和他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对其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盲童一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丧失或几乎丧失视觉能力。他们的听觉、触觉、平衡感等都超过一般的健全儿童,具有高度发展的听觉空间定向能力,能精确辨别声源的方位,并可以根据声响的回音来躲避障碍物。他们的皮肤触觉灵敏,能凭手指辨认盲文。他们的嗅觉也较健全人敏感度高,可根据气味来判断熟人和熟地。盲童的心理有以下特点:(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觉得痛苦。他们可以听到任何声音,却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这个世界的样子,有些盲童会因此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他们的心理会比普通儿童更为复杂,达到成人难以理解的境地。(2)他们渴望与普通儿童交流,渴望获得更多关于世界的描述,但同时又十分担心别人对他们的嘲讽和歧视。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的原因
在和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家庭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因素的直接原因。在特殊学校,学生都是寄宿生,老师会尽量给学生以关爱。而回到家里之后,家长的冷漠或者排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
很多家长对自己家里有一个特殊儿童觉得很丢人,认为自己也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却遭到这样的“报应”,进而会产生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有的时候他们会把这种情绪转嫁到特殊儿童身上去,对孩子冷漠、怨恨。而部分家庭会为了“补救”这种情况而选择生第二个孩子,这样家庭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转移到健全的孩子身上去。由于受到亲人的冷落,部分特殊儿童会进一步产生自卑感,有一种“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的悲观情绪。
2.社会的原因
时至今日,社会上歧视、排斥肢体残疾人、聋人、盲人甚至对其恶作剧的现象一直没有消除。究其原因,人们之所以表现出对他们的轻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他们缺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东西,也就是健全的身体,并因此缺乏了社会适应的部分能力。一般人感觉很难与他们交往,自然而然就会排斥他们。此外,许多人还持有反对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理念,有一些特殊儿童被家长安排和健全儿童一起跟班就读,结果往往变得更加敏感、自卑、内向。原因是他们在普通学校里面没有与之平等的伙伴,还可能会遭到歧视和嘲笑,这对特殊儿童的心理会造成巨大的压力。
大部分特殊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自己在学校辛辛苦苦把学生培养出来,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这些教育成果却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对特殊儿童的继续教育没有跟上,社会对特殊人群的认可和接纳程度也有待提高。所以很多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忽然失去了学校里一味对自己关爱的氛围,会觉得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有些特殊儿童就会陷入茫然,甚至有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特殊儿童教育的独特性
特殊儿童的教育具有难度大、进度缓慢、易反复等特点。教育者在长期的努力和付出之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慢慢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枯竭感,导致很多从教者渐渐地放弃了对特殊儿童的耐心教育,干脆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
三、对策研究
1.特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感性走向理性
特殊教育的教师应持有一种“以人为本”的态度,尊重生命。而不应以一种同情怜悯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更不能用一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在一种同情的环境中成长。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依赖,逐渐认为自己是需要被同情、需要被关注的,这就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伦理走向科学。特殊教育不是慈善教育,而是一种育人的教育。
另外,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心理毕竟有所区别。如学生偷东西。在普校里面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品德问题,因为健全学生应当能认识到这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但特殊学校的学生因为受到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单纯觉得好玩,或者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所以处理特殊儿童行为方面的问题时我们要慎之又慎。
2.学校需建设可供特殊儿童心理宣泄的场所
特教学校的校园环境除了满足特殊儿童日常的需求之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特殊儿童建立一个可供宣泄情绪的场所。特殊儿童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正常地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艺术的途径,例如盲童可以通过吹拉弹唱的文艺活动来宣泄心中的不快。聋童则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运动来排解心情。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形成一种郁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在特定场合爆发,形成强烈的反社会人格。所以特殊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设置一些专门的教室,配备相应的设施,来引导学生宣泄不良情绪。
3.特教学校要创设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教学环境
(1)拓宽教学途径,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水平。特殊学校工作量大,学生学习进度缓慢,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一个比较难抓的问题。而特殊儿童难以理解抽象的事物,与人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对他们的心理教育难度也很大。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水平关系密切,影响人心理健康的消极情感正是通过认知活动的“折射”而产生的。聋童听觉丧失,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但我们可以发挥他们视觉能力正常的优势,利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来向他们展示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想象能 力。而盲童的视觉能力丧失,但听觉能力是良好的,我们可以给他们播放音乐,并通过多渠道的讲解来帮助他们认识他们想象中的世界。
(2)特教教师要重视身教在教育中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认识能力发展的局限性,言传在一些时候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曾有一位特校教师在组织学生出去和社区搞活动的时候,发现学生把吃剩的零食果皮扔得到处都是。于是这位老师也像学生一样开始吃东西,然后把果皮扔到地上,学生觉得很奇怪:老师怎么会这样做?这时老师就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学生答:不好看。老师又问:你们觉得这样做合适吗?学生答:不合适。最后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这样做是错误的,还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清扫干净,达到了单一的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
(3)充分发挥特殊儿童的特长。特殊儿童只是在具有部分生理缺陷,在其他方面和普通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能力超出了普通儿童。这就需要特殊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独特能力。例如:有些聋童绘画能力很强,具有很强的色彩感受,也有部分聋童虽然听不见,却具有很好的乐感,《千手观音》的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盲童具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可以根据手机按键的声音判断按键的数字。学校应该在教学和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特殊儿童的各种职业能力。诸如外出调查、参观、参加普通学生开展的“一助一”活动。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不能因为有些人歧视自己而更加自卑,还要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盲人按摩培训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很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开办了自己的按摩室,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4)正确使用评价机制,延长特殊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因为特殊儿童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是相对单一的,如盲童主要是靠声音传递信息,聋童主要是靠视觉传递信息,单一的信息刺激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所以特殊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大约是在15分钟左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成功意识可以使人保持进取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自尊、自信和自我意识。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大胆鼓励。要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点燃他们心中自信的火花,清除内心的“障碍”,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健全人差,增强自信。对一些注意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先要求其能安静地坐着,逐渐过渡到安心学习。哪怕他们只能坚持十来分钟的安静时间,教师也要适当给予鼓励,以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聋哑儿童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4)
[2]邓文,聋哑学校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1997(4)
[3]李祚山,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
[4]张杰,聋儿心理理论发展及其训练[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5]郭本禹,当今。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做出了如下定义:特殊儿童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中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借助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经统计,我市特殊教育学校设有三个专业:聋童班、盲童班和培智班,其中以聋童和盲童占比例最大。这些特殊儿童中只有10%是先天性残障,有90%左右是由于后天生病没有及时就医或者误用药物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后天残障。由于其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这些儿童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自卑、敏感、多疑等。同时,聋童和盲童由于各自不同的生理缺陷,彼此又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多数聋哑儿童在患病初期只是单纯患有听觉障碍,声带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儿童学语言早期是通过听到声音而进行模仿,如果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又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就会失去学习语言的环境。大多数聋儿是由于在0-6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导致语言能力发展退化。如果在6-12岁还没有得到及时的补救,12岁之后语言能力就会完全丧失,成为真正的聋哑儿童。聋童的心理有以下特点:(1)在心理上存在一种对外界的不信任感,一方面他们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2)自我封闭与心理不设防同时存在。例如聋童一般不会对聋哑人产生戒备的心理,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而认为健全人群和他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对其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盲童一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丧失或几乎丧失视觉能力。他们的听觉、触觉、平衡感等都超过一般的健全儿童,具有高度发展的听觉空间定向能力,能精确辨别声源的方位,并可以根据声响的回音来躲避障碍物。他们的皮肤触觉灵敏,能凭手指辨认盲文。他们的嗅觉也较健全人敏感度高,可根据气味来判断熟人和熟地。盲童的心理有以下特点:(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觉得痛苦。他们可以听到任何声音,却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这个世界的样子,有些盲童会因此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他们的心理会比普通儿童更为复杂,达到成人难以理解的境地。(2)他们渴望与普通儿童交流,渴望获得更多关于世界的描述,但同时又十分担心别人对他们的嘲讽和歧视。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的原因
在和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家庭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因素的直接原因。在特殊学校,学生都是寄宿生,老师会尽量给学生以关爱。而回到家里之后,家长的冷漠或者排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
很多家长对自己家里有一个特殊儿童觉得很丢人,认为自己也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却遭到这样的“报应”,进而会产生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有的时候他们会把这种情绪转嫁到特殊儿童身上去,对孩子冷漠、怨恨。而部分家庭会为了“补救”这种情况而选择生第二个孩子,这样家庭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转移到健全的孩子身上去。由于受到亲人的冷落,部分特殊儿童会进一步产生自卑感,有一种“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的悲观情绪。
2.社会的原因
时至今日,社会上歧视、排斥肢体残疾人、聋人、盲人甚至对其恶作剧的现象一直没有消除。究其原因,人们之所以表现出对他们的轻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他们缺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东西,也就是健全的身体,并因此缺乏了社会适应的部分能力。一般人感觉很难与他们交往,自然而然就会排斥他们。此外,许多人还持有反对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理念,有一些特殊儿童被家长安排和健全儿童一起跟班就读,结果往往变得更加敏感、自卑、内向。原因是他们在普通学校里面没有与之平等的伙伴,还可能会遭到歧视和嘲笑,这对特殊儿童的心理会造成巨大的压力。
大部分特殊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自己在学校辛辛苦苦把学生培养出来,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这些教育成果却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对特殊儿童的继续教育没有跟上,社会对特殊人群的认可和接纳程度也有待提高。所以很多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忽然失去了学校里一味对自己关爱的氛围,会觉得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有些特殊儿童就会陷入茫然,甚至有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特殊儿童教育的独特性
特殊儿童的教育具有难度大、进度缓慢、易反复等特点。教育者在长期的努力和付出之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慢慢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枯竭感,导致很多从教者渐渐地放弃了对特殊儿童的耐心教育,干脆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
三、对策研究
1.特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感性走向理性
特殊教育的教师应持有一种“以人为本”的态度,尊重生命。而不应以一种同情怜悯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更不能用一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在一种同情的环境中成长。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依赖,逐渐认为自己是需要被同情、需要被关注的,这就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伦理走向科学。特殊教育不是慈善教育,而是一种育人的教育。
另外,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心理毕竟有所区别。如学生偷东西。在普校里面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品德问题,因为健全学生应当能认识到这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但特殊学校的学生因为受到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单纯觉得好玩,或者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所以处理特殊儿童行为方面的问题时我们要慎之又慎。
2.学校需建设可供特殊儿童心理宣泄的场所
特教学校的校园环境除了满足特殊儿童日常的需求之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特殊儿童建立一个可供宣泄情绪的场所。特殊儿童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正常地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艺术的途径,例如盲童可以通过吹拉弹唱的文艺活动来宣泄心中的不快。聋童则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运动来排解心情。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形成一种郁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在特定场合爆发,形成强烈的反社会人格。所以特殊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设置一些专门的教室,配备相应的设施,来引导学生宣泄不良情绪。
3.特教学校要创设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教学环境
(1)拓宽教学途径,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水平。特殊学校工作量大,学生学习进度缓慢,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一个比较难抓的问题。而特殊儿童难以理解抽象的事物,与人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对他们的心理教育难度也很大。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水平关系密切,影响人心理健康的消极情感正是通过认知活动的“折射”而产生的。聋童听觉丧失,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但我们可以发挥他们视觉能力正常的优势,利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来向他们展示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想象能 力。而盲童的视觉能力丧失,但听觉能力是良好的,我们可以给他们播放音乐,并通过多渠道的讲解来帮助他们认识他们想象中的世界。
(2)特教教师要重视身教在教育中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认识能力发展的局限性,言传在一些时候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曾有一位特校教师在组织学生出去和社区搞活动的时候,发现学生把吃剩的零食果皮扔得到处都是。于是这位老师也像学生一样开始吃东西,然后把果皮扔到地上,学生觉得很奇怪:老师怎么会这样做?这时老师就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学生答:不好看。老师又问:你们觉得这样做合适吗?学生答:不合适。最后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这样做是错误的,还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清扫干净,达到了单一的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
(3)充分发挥特殊儿童的特长。特殊儿童只是在具有部分生理缺陷,在其他方面和普通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能力超出了普通儿童。这就需要特殊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独特能力。例如:有些聋童绘画能力很强,具有很强的色彩感受,也有部分聋童虽然听不见,却具有很好的乐感,《千手观音》的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盲童具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可以根据手机按键的声音判断按键的数字。学校应该在教学和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特殊儿童的各种职业能力。诸如外出调查、参观、参加普通学生开展的“一助一”活动。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不能因为有些人歧视自己而更加自卑,还要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盲人按摩培训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很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开办了自己的按摩室,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4)正确使用评价机制,延长特殊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因为特殊儿童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是相对单一的,如盲童主要是靠声音传递信息,聋童主要是靠视觉传递信息,单一的信息刺激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所以特殊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大约是在15分钟左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成功意识可以使人保持进取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自尊、自信和自我意识。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大胆鼓励。要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点燃他们心中自信的火花,清除内心的“障碍”,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健全人差,增强自信。对一些注意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先要求其能安静地坐着,逐渐过渡到安心学习。哪怕他们只能坚持十来分钟的安静时间,教师也要适当给予鼓励,以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聋哑儿童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4)
[2]邓文,聋哑学校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1997(4)
[3]李祚山,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
[4]张杰,聋儿心理理论发展及其训练[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5]郭本禹,当今。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