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互联模式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未根据地方经济特色进行专业细分、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有效论证、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较差、“双师型”教师紧缺等问题,论述基于“1+X”互联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施: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走专业集群之路;实行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校内外智能物流实训基地;培育“双师型”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1+X”互联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176-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快速兴起,几乎家家户户都需要网购。随着需求的增加,现代物流逐渐发展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企业对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大增。因此,很多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当毕业生真正步入社会时,却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用人单位也表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一方面该专业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就业情况却不理想,使得物流管理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此,采用新的专业建设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校内外一体化的物流实训基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专业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未来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定位和社会的进步。专业建设只有随着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变革,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1+X”互联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1+X”互联模式指的是以“1”方面为主导,“X”方面为辅助,且各个方面互联互通,从而达到整体效果大于“X”的目标。经实践表明,该模式对于培育综合性高端物流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一、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性综合学科,该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研究不足,现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存在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就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未根据地方经济特色进行专业细分。据了解,大部分的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都没有进行专业细分,使得学生所学内容过多、过杂,各个科目都了解一点,但不精通。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其教学内容除了仓储管理、运输等基本知识以外,还包括采购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等内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全部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学校应当考虑当地区域经济的特性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分,从而使之更加适应当地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有效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但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缺乏有效论证,只是看到现阶段招生形势大好,于是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设此专业,过于急功近利,使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导向不清晰,课程设置不科学,甚至有拼凑的嫌疑。
  (三)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较差。目前,很多用人单位表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有的就业期待过高,有的专业水平较差,虽然物流管理属于热门专业,但就业率仍令人担忧。这是由于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没有突出实训环节,由于受师资、硬件设施的限制,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理想,课程设置也是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达到使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四)“双师型”教师紧缺,教师素质有待提升。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刚刚毕业就进入学校当老师,学历一般是研究生或博士,虽然他们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不了解就业形势,实践能力较差。同时,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较缺乏,缺少名师和专家型教师。很多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就业需求适应性不强,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要而被淘汰。
  二、基于“1+X”互联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基于“1+X”互联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走专业集群之路。物流产业通过集群的方式,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学校首先要对地方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对其岗位设置、工作内容、工作强度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针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及邻近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先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走访了40余家物流公司,对这些企业的招聘条件、岗位需求、能力需求等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知,该区域所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物流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国际物流和空港物流的快速发展,满足供应链的操作需要,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学习能力。因此,该校根据调研结果,实施了以“1+X”互联模式为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技能为主,也就是“1”,以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術、电子商务知识为辅,也就是“X”,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物流人才。通过“1+X”互联模式进行专业建设,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实行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改革。以“1+X”互联模式为基础的物流管理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等多方面开展。
  首先,根据现代物流的发展需求,改革教学内容。目前,以大数据、移动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智能物流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适时增加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特色课程,并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学校要积极拓展资源,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媒体、企业等不同资源,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的优势,实现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与创业能力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着力打破学科边界以及课堂边界,积极与社会各个领域展开合作,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接受转型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改革,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其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与合作企业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将物流管理专业的最新职业标准渗透进去;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内容、岗位需求和最新技术融入教学;双方协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办法,对学生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等。   其次,以“1+X”互联为基础,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可以将“1”设为互联网课程,“X”设为教学平台,如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为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就要搭建和运营网络学习平台,推出线上课程。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网络教学课程,建设融在线学习、在线测评、在线交流为一体的模式,并提供行业培训的机会,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
  最后,进行“1+X”互联课程建设。第一,进行核心课程构建。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捷利物流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将仓储管理、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三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第二,双方根据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编写具有现代物流特色的校本教材《运输管理实务》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物流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融入课程,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使课程建设更符合行业标准。第三,坚持互通、共享原则,本着强化应用、持续更新的理念,建设专业资源库以及线上课程,为师生学习提供优越的资源和打破时空局限的移动学习氛围。
  (三)建立校内外智能物流实训基地。一方面,校内要对物流实训中心进行改进与升级,将其分为操作区和展览区两部分,要能够满足运输管理、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技术等多项业务的模拟操作、训练和数据分析。其中,操作区要给学生提供真实岗位的操作环境,例如在国际物流操作区开展外贸单证、货代、报关、报检等项目的操作,在仓储配送操作区开展采购、库存管理、运输等实训项目的操作,在数据处理操作区开展数据采集、信息处理、设备维护等实训项目。另一方面,校外要打造智慧物流实训基地。智慧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企业的配合,特别是与龙头企业合作更能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例如江南理工大学无锡分院与无锡高新物流、无锡五牛物流公司合作,两家公司都具有先进的设备和新颖的管理理念,学校安排物流管理毕业生前往顶岗实习,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四)培育“双师型”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师资建设对于任何专业来说,都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通过多方面途径培育“双师型”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首先,要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因为只有参与一线工作,才能真正接触最新技术和企业对员工的真实需求,深入了解行业动态,熟悉业务流程,从而将最前沿的实践技能渗透到教学中。
  其次,成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小组,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速教师的成长。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专家担任校外指导专员,为学校的学科设置、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便于学校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例如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凯南物流有限公司本着“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谋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了使教师更快了解企业需求,把握市场动态,该校积极推进“产教结合”模式,探索“校中店”教学,以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为切入点,适当完成定量的工作任务,将企业的管理意识、竞争模式和操作技术迁移到课堂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最后,师资建设以双带头人为“1”,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为“X”,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和企业共同培养“双带头人”骨干教师,使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提升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意识。学校应增设兼职教学岗和科研助理岗,从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前来任教,走“引进来,走出去”道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以“1+X”互联模式为基础,加强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劃和定位,使之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谭满益,包晓英,彭蓉,等.基于SPC人才能力模型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讨——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物流技术,2017(6)
  [2]李红卫.基于专业认证视域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实践——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8(5)
  [3]刘晓燕.基于1+N互联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11)
  [4]李超,武立栋,杨龙,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再思考[J].科技风,2017(24)
  【作者简介】覃志成(1980— ),男,壮族,广西武宣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
  (责编 苏 洋)
其他文献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病理学实验教学活动是现阶段医疗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医疗服务体系当中最基本的课程, 是其他医疗科室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参照依据。为了达到培
本文论述玉林市玉州区古定中心小学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义,提出"大成课程‘1+2N’"特色德育课程。"大成课程"是由诗词课程、社团课程、国防课程三大分支课程组成的课程
开展了SFS2标准舰船模型空气艉流场风洞试验及CFD仿真计算工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试验及仿真结果,给出了飞行甲板上流场的基本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气流吹过舰体及机库后在飞行甲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既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同时又影响着城乡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分税制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使得新疆广大的农牧区
根据适航条例FAR21部和FAR29部的要求,直升机使用限制应制定最小和最大无动力转速,并规定必须经结构和飞行试验证实这些限制上下有适当余量。关键件必须按高于批准的最大转速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 ,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 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使其具备一定的科学态度 , 掌握一些科学方 法等。据此 ,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要积极开
动态模拟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以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例,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的思路、模型建构,并对北京山区森林龄林
在一台电控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上,基于高压冷却废气再循环(EGR),对比研究了带废气放气阀式单级固定涡轮截面增压器(WGT)、单级可变涡轮截面增压器(VGT)、二级固定涡轮截面增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注意偏向是指相对于中性刺激,个体对相应威胁或相关刺激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分配。习得性无
国务院《消防工作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46号)首次提出对各级政府消防工作进行考核,这对于推动完善政府、部门和消防机构的消防工作网络,大力开展消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