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英:我的人生就是我的艺术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代人心中的银幕女神,也是妙笔生花的才女作家。她为观众留下了“甜姐儿”“梅表姐”等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也以飘逸、率真的文字感动过无数读者的心灵。她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2020年12月14日,这位风华绝代的老人悄然离世,走完了她优雅的一生。
  艺术之家走出来的“甜姐儿”
  1925年,黄宗英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五。九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为了供兄弟们读书,黄宗英初中时不得不辍学,在家帮母亲料理家务、做针线活儿。没能像哥哥弟弟们那样进大学校园读书,是黄宗英一生的遗憾。直到七十多岁,她到老年大学读书,算是勉强圆了一个儿时的梦。
  1940年,15岁的黄宗英揣着母亲和姐姐给的40块银元,南下上海投靠哥哥黄宗江。她跟大哥挤住在租金最便宜的亭子间,每天步行到剧团打杂。她管过道具、做过场记、当过群演,一有空就坐到灯光台上看戏。当时,剧团正在排一出抗战主题的进步爱国剧《蜕变》,因为有女演员请假结婚,小黄宗英临时顶替上场。
  这是她人生第一个舞台角色——演一个撒泼打滚的伪军官姨太太。一上舞台,她头脑中一片空白,也看不清其他演员的走位,就把背下来的台词往外倒,然后坐在台上“闹”起来。在一片慌乱中,脚上的绣花鞋掉了,她于是拿起绣花鞋拍地板。台底下响起一阵阵掌声。这掌声让这个年轻的女孩非常开心,下了台才安心吃起早已凉透的蛋炒饭。从那以后,她继续接演这个角色,并与电影公司签下了第一份电影合同。
  194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宗英主演了胡道祚执导的轻喜剧《甜姐儿》。她在剧中扮演一位娇滴滴的大小姐,活灵活现的表演,顿时迷倒了一大批青年观众。每场演完,都会有大批粉丝蜂拥到后台给她送花。当时,常有时髦小姐带着自家裁缝去看戏,然后指着银幕里的黄宗英说——“我要做一件她骑马时穿的马裤!”
  左手电影,右手文学
  黄宗英一炮而红后,又陆续参演了《幸福狂想曲》《丽人行》《乌鸦与麻雀》《家》《聂耳》等故事片和传记电影。特别是在《家》中,台词不多,通过一个个表情、一个个眼神,黄宗英淋漓尽致地演活了“梅表姐”,成为黄宗英演艺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1956年,黄宗英被电影局从剧团调入上海文学研究所,从一个演员走上了职业编剧的路。为了寻找创作素材,她跑到最偏远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常常一下乡就离家几个月。“哪儿远,我去哪儿;哪儿偏僻,我去哪儿;哪儿苦,我去哪儿。就这样子,好像还可以遮一遮我写不好的弱点。”她跑遍了许多农村,和老乡、知青们睡在一个炕上。凭借扎根农村的生活体验,她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知青题材作品。
  文革结束后,她的创作主题转向那些在艰苦地区默默奋斗的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们。她先后写出了《大雁情》《美丽的眼睛》《桔》《小木屋》等作品,连续三次获得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出版散文集《星》《半山半水半书窗》《卖艺黄家》等。2019年,黄宗英获得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翻开黄宗英作品集,灵动的表达溢满字里行间,率真的情感表露一览无遗。正如著名诗人、作家赵丽宏评价的那样:黄宗英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也许不是电影,而是她的文学。
  “一生难为赵丹妻”
  除了创作上全心投入,黄宗英在愛情上也追求至性至真。1947年,在拍摄《幸福狂想曲》时,黄宗英与年长她十岁的赵丹擦出了爱情火花。影片停机,他们即将分手时,赵丹走到她面前,忽然孩子似的对她说:“我不能离开你。我们不可能分开了。”于是《幸福狂想曲》变成“幸福进行曲”,1948年,黄宗英和赵丹结为夫妇。婚后,两人又共同参演了《丽人行》《乌鸦与麻雀》《聂耳》等经典影片。
  作为一名优秀演员,赵丹身上的敏感、激情和近乎天真的执拗,能够帮助他塑造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银幕形象,但由于生性耿直,他在人生、政治舞台上屡遭打击,精神创伤一直折磨着这位天才艺术家。在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里,黄宗英始终陪伴在赵丹左右,抚慰着他的不安和恐惧。“我既然钟情于他永远天真的正义感和勇气,也就无悔于跟着他大起大落、久经折腾了。人家问我,你一生中难演的角色是什么?我说难为赵丹妻。你一生中最成功的角色是什么,我说同样的,也是赵丹妻。”黄宗英说。
  1980年,赵丹因病去世,黄宗英结束了长达32年的陪伴。13年后,68岁的黄宗英和著名翻译家冯亦代走到一起,两人互相照顾、勉励,一起读书、写作。在熟悉黄宗英的人看来,这段婚姻里,她才真正享受到了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动荡,黄宗英始终保持着浪漫的激情。她曾写下一段文字,或许可以作为她一生的缩影:我爱红叶盛期夺人的冶艳和逼人的热烈;我爱凋零期红叶无限的风韵和醉人的诗情;我爱红叶落地坦荡荡的层层枯枝。踩着它们,它们轻轻应答着,飘散着令人销魂的美妙意境。”
  《卖艺黄家》(节选)
  1925年我出生在一个温馨而自在的家庭。父亲是总工程师。我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两个弟弟。我母亲是姐姐们的继母——这关系可是在我九岁丧父之后,两个姐姐帮着撑持家庭并且把我这个丑丫头打扮得花蝴蝶似的,我从亲戚、邻居夸我姐姐的话里才知道的。我总觉得我们家无所谓“家教”。我爸爸活着的时候老没大没小地撺掇着我们上树、爬墙,还拿他当大马骑,并常年在戏园子里订包厢带全家看戏。孩子们在学校里开同乐会演戏、演讲、跳绳……爸爸都是最佳观众“追孩族”。
  父母从没说过一句让我们好好读书的话,却一个书库一个书库地给我们买书:《万有文库》《中学生文库》《小朋友文库》……连描金漆绿题字的玻璃橱门的书架子一起买回来。姐妹兄弟办起了“我们的图书馆”,还刻了章。我最喜欢整理书架,把书摊一地,慢悠悠半懂不懂地一本本看过去。
  我从小生活在憧憬、幻想、梦想里。
  当我走向生活,跟着大哥宗江到上海去演话剧,想挣点钱给哥哥弟弟贴补学费;我觉得自己像《小妇人》里三姐佩斯般温存懂事,更觉得投身艺术高尚庄严之至。十五岁的我,老想将来像法国女演员萨拉·伯尔娜一样,演戏演到七十多岁,坐着轮椅上台。可我羞涩的行囊里,没有忘记带洋娃娃、碎花布和彩色绒线,至今也时不时地向十一岁的小外孙女募几个可爱的小娃娃、小动物放在床头和窗前。
其他文献
《木兰辞》的美,和别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它美不在文辞,不在意境,而在于动态节奏。就像一组组极富动感、自带音乐的电影片段。  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是声音。想象剧场里一片漆黑,有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传出来。随即整个屏幕徐徐亮起,我们看到了一幅画面:“木兰当户织”。  紧接着,《木兰辞》的作者——或者叫导演更合适——没有急着交代木兰的生平,也没描写她的相貌与性格,反而把织布机的音轨调低,推高了木兰的叹息
期刊
在博物馆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唐美丽”——唐代女俑,这些女俑不仅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连发髻也都不同。这次的骑马出行女俑梳的是双垂髻,就是将头发绾成两个小球垂在脸两边,也称“双髻”,一般是未婚女子或侍女、童仆等才梳的发式。看来,这位骑马的女主人年纪应该并不大。另外,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发髻还有螺髻、堕马髻等。   大家是不是很羡慕这些陶俑发髻的发量?偷偷告诉你们:有许多高大的发髻不全是用自己的头发梳成
期刊
国宝姓名: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收藏地:  日本东京根津美术博物馆   最近,“姐姐”成了一个热词,在综艺节目中,当代的姐姐们乘风破浪、姿态各异;古代的“姐姐”同样毫不逊色、风采翩翩。比如文物中这件英姿飒爽的骑马女俑,虽然时代不同,却展示着一份独有的女性之美。  狩猎者形影不离的伙伴  陶俑在制作时讲究“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就是说要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回顾历史,论对女性包容、开
期刊
凡人凡人,就是平凡的人!其实凡人,一点也不“凡”。  “一会儿,还要做一个核酸检测……去发热门诊……”晴天霹雳,似有千斤顶压在了我身上,令我寸步难移。我面色铁青,浑身似扁过去了一般。核酸核酸,这是个多可怕的东西啊!怎么做啊?抽血?刚抽过了,难道,难道……曾经所见、所闻的魔鬼般检查一一在我眼前陈列,且不听使唤地越积越多,越积越恐怖。哦!不!我不敢再想下去了,畏惧心理迫使我竭力反对。  “我不做!坚决
期刊
诵读篇章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
期刊
最近几天,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高考故事。  我当年就读的是一所还不错的高中,但我成绩平平。上海的高考实行“3+1”政策,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之外,再从文理各三个科目中任选一门作为考试项目。学校会在高三的时候将选择同样科目的学生集中起来重新分班,进行统一教学。  到了高二选科的时候,由于文不成理不就,我再三纠结之下最终选择了最有把握的一门:生物。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样一个选择会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如此纠结
期刊
这个世界有些禁锢,总有人会告诉你“人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干什么事”,告诫你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来动摇你的行动;这个世界也是温柔的,因为成年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童话,像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B612小行星。  《只有一个学生的高考班》在哪里?会不会像B612小行星那样,因为有着美丽的玫瑰花,虽小却显得很温馨?一个学生独享所有老师的关爱?也许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像童话般美好
期刊
九月,农忙既歇,吃过午饭,父亲靠着门坐在一张小矮凳上抽着旱烟,望了一眼日头。时已夏末,阳光悠悠晃晃的,像拉长了的线,温和地洒在大地上。  父亲抽完烟,把旱烟管往凳脚上敲了几下,看我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我说:“去挖百合吧。”我那时读初中,十四五岁,高兴地说:“好。”  父亲与我各拿一把锄头、一个编织袋,戴一顶草帽就出门了。  我们先到东南山,在满眼的青黛苍绿的柴草里,循着那清亮洁白的花寻找百
期刊
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薄着烈焰拔地而起!北斗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这荣耀背后,是一支30万人的中国“天团”级队伍!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下“北斗天团”!   1  时间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国的GPS系统第8颗卫星发射升空的当天,“海湾战争”爆发。  GPS一出手就震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精确打击
期刊
诗歌赏析  这首小诗语言简单明晰,场景曼妙恬静,有着童话的浪漫气质,又饱含梦幻般的意境。  在诗歌开头,营造的是阴暗、脏乱的气氛,星星是灰蒙蒙的,又旧又生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太如意的世界,完全可以去学着八哥、海鸥和老鹰那样去抱怨、去鼓噪。然而,还是有一些更好的选择:那就是自愿的付出、勇敢的担当、负有责任和使命的行动——我们带上水桶和抹布,去擦拭星星,让它焕然一新!  这个星星,或许是我们的地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