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幸福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是安定、富裕、健康的年代,却也是活得最忧虑的年代。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幸福的真谛,并告诉我们如何去获得它。
  尼尔·帕斯李察得知妻子莱斯利怀孕之后,脑海中就开始构思写一本书。当时他们的亚洲旅行刚结束,正坐在回加拿大的航班上,一位空乘递给他一块松糕,包装纸上写着“恭喜”二字。在旅行快结束的时候, 莱斯利觉得身体不适,可能是怀孕的征兆,在飞机中转的时候,她测试了一下,果真如此。帕斯李察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要跟别人分享这个喜讯!于是将之告诉了空乘。然后,就有了那块松糕。
  想要实现接下来的想法,就要花一番功夫了。帕斯李察想要写下所有他已经知道的有关快乐的事。“这是我最想为我的孩子做的事情。”两年之后,帕斯李察大功告成,写成了一本名叫《幸福公式:无欲无求 身体力行=美满人生》的书。无论这本书出版了多少次,更换过多少装帧,它首页的致辞都是不变的:“献给我的孩子们。无论我能否有机会亲自教给你们这些,我都希望你们能懂得书中的道理。”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度过快乐的一生,帕斯李察夫妇也一样。他们一直努力地向孩子们解释幸福的真谛,如何去获得幸福。书中的内容多来源于帕斯李察的博客1000awesomethings.com。过去10年担任沃尔玛超市经理时,他一直在写博客。后来,他把博客上的内容整理并出版了一本书《日常美妙事物大全》。这本书记录着日常生活里让人心情愉悦的小事情。后来,这本书被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出版,还衍生出了一期TED演讲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谈话节目,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年36岁的帕斯李察,不仅是职场佼佼者,更是人生赢家:他在多伦多有一个温馨的家,夫妻恩爱,还有一个小儿子。现在,第二个宝宝也要出生了。虽然帕斯李察的人生如此圆满,但是追求幸福对他来说还是任重道远。他说:“幸福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也没有飞升成仙,直到现在,我还很焦虑,权衡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分配时间。把儿子送去幼儿园,晚上再去接他回来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每周要在公司工作70个小时,这样一来我完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吃早饭了。”所以,他最近做了一件每个人都幻想过的事情:辞掉了沃尔玛的工作。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投注更多的精力在追求幸福上。
  帕斯李察完美体现了北美地区新生代所具有的独立性,甚至比他们更独立。这一代人过着高品质的生活,但是仍然在思考,或是说焦虑,怎样能把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与此同时,身体力行地去实现它。从表面看,他们生活得不错:良好的工作,结交好朋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是他们内心里并不感到满足。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塔雅布·拉希德说:“问题在于,他们追求的目标并不能带来幸福。他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但是他们并不享受于此。”
  现在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把帕斯李察这样的人称作“探求者”。过去,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可能是少数,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成为主流了。他们的探求并不是在艺术上或者智力上,而更像是一种日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焦虑;对如何追求幸福,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感到困惑。努力工作,但不过劳,尽心尽责地做父母,但不丢失自己的兴趣生活——这些不幸福的探求者们觉得,40年前,人们可能以社会为中心,但是现在,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在因不满足而产生的担忧和焦虑感的作用下,社会产生了很多文化现象,比如喇叭裤和抗议歌曲。自助书籍产业也因此兴起:在Amazon.ca上面搜索“幸福”会显示出49000个搜索结果。一家书店的横梁上垂下一幅巨大的海报,上面写着“幸福的科学:破解你心中有关幸福的密码”。帕斯李察的《日常美妙事物大全》就在横幅背后的书架上,和其他幸福科学类的图书摆在一起。《幸福公式》马上也要被摆在这里了。
  理论上来说,追求幸福的想法非常值得称道。但是现实中,这种想法可能让人们的处境更糟糕。加拿大人格与健康研究中心主席,约克大学教授戈登·福莱特说:“人们嘴上总是说人无完人,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完美的人,他们一直想要找一个契机,让自己变得完美。”
  帕斯李察塑造了当代人一心向往的目标,然后再写本新书,教大家如何去实现它。他写下这本书,不光是写给世人的,更是写给他的孩子和自己的。帕斯李察说:“我在传播古老的知识,而不是生产新知识。当人们读我的书时,我希望他们的反应是‘这跟我所想所感一模一样’,而不是‘啊!这样模仿他就能获得幸福了啊’。”
  没错,如果说读者很认同帕斯李察的一些观点,但是没有办法实现,那说明读者面临着更深一层的困境: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年代,过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里,人们只想着活下去;而现在,人们希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活得出彩。
  70年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金字塔形的层次需求理论。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就已经被普遍地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萌生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追求爱、归属感、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最后,人们开始向人生的终极追求进发:自我实现。他们想要充分挖掘自己所具有的潜力。
  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有所欠缺。每天,人们都在渴望实现人生最高的追求,但是他们却从没了解过这方面的任何知识。福莱特说:“自我实现既包括人生的幸福体验,也包括一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就算是有人达到过那个高度,也鲜有人能够保持。有些人可能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一旦他们渐渐老去,或者人生计划发生改变,他们就会认为,没必要一直保持那种状态。”
  人类为了进化不停地战斗。这场战斗把成熟精致的现代社会文明掩盖了起来。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发现负面危险的事物,这种特征让我们得以生存。但是,一个人想要不停发展,就必须向上看,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事实证明,向上看还真不轻松。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说:“如果光靠头脑本身,我们的意识很容易毁掉那些可能产生幸福体验的机会。消极情绪、固有成见、不满、健忘、忘恩负义这些东西,都充斥在大脑里。”   换句话说,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头脑思考和内心倾向,从根本上来说是脱节的。现在,人们普遍更加富有,接受过更好的教育,能接收到更多信息,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不过,就像帕斯李察的新书中指出的那样,那些接受调查的个人,相比50年前,并没有感觉到更幸福。幸福究竟需要以什么为代价?帕斯李察说:“我们满脑子都是行动、行动、行动,完成、完成、完成。我们的文化倾向于快节奏生活,跟汽车引擎似的,仿佛你永远都不够好。”
  一旦个人和社会整体变得更优秀,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就更高,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也会更高。职场上更是如此。多伦多大学教授,加拿大社会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席斯科特·希曼说:“一旦一个人的职位提升了,他的压力就会像雪崩一样袭来。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劳工作越来越多,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他以“高职位压力”现象为中心创建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揭示了一个悖论: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提高,健康状况却在随之下降。一旦到达了某一个点,这个人的整体收益就开始递减。
  这就是“外在目标”的负面影响。渥太华大学的教授,心理学家维罗妮卡·胡塔说:“权利、地位、印象、人气和金钱对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其实没什么影响,甚至有害。”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比令人着迷。帕斯李察想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就在谷歌上搜索“如何”,最常见的联想词就是“如何变得幸福”,紧跟在后的是“如何变得富有”和“如何变得漂亮”。
  假设谷歌在50年前就存在,而那个时候的人们就懂得用搜索引擎来搜索达到目的的方法的话,我们很难想象那时的谷歌会给出什么联想搜索内容。但是今天,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强大作用,就像那个年代的宗教一样。在一个更世俗、更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外部动力比内向动力更容易发挥作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心理学家保罗·翰威特说:“我不断看到的是,人们想要抓住幸福,或者自我接受,却一直沉浸在外部世界里。有一个理论能帮你获得幸福,那就是,变得幸福更像是一种权利:我本就应该幸福,如果说这个社会是公平的,我就会变得幸福,我也应该变得幸福。”事实上,人往往比他自己认为的要更幸福一些。
  与当代文化完全看齐,可能有点自恋。日常琐事,比如洗衣做饭、上街买菜、遛狗等等,很多人尽量把这些事程式化,或者干脆请保姆来做。在工作上,随着人们技能的进步,他们变成某一领域的专家,出类拔萃,他们想要成为最有能力,能被别人倚靠的那个人。人们对日常活动充满了激情,但有的时候,执迷和强迫很可能毁了那份本该有的快乐:喜欢跑步的人很多,但他们总是想要去赢得什么比赛;喜欢在家烹饪的人也很多,他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大厨新星,弄得家里险象频生。
  与此同时,仿佛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都变成了在社交网站上不停地炫耀。事实上,人们总是希望外部社会认同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同样地,人们的工作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希望这个社会围着自己转。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不停地相互攀比,这加剧了现代社会里的完美主义倾向。
  “我们一直在关注自己缺少什么,并因此感到不满,所以我们会设定目标。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会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教授福西亚·西罗伊斯如是说。
  这种状态只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人们,西罗伊斯说。她有关“目标”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放在一起进行考虑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更幸福。“如果我们太执着于面向未来,一旦我们遇到阻碍,就会感到沮丧,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自己已经达成过多少成就了。”
  换句话说,对幸福的追求之所以那么复杂,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对现实断章取义,脱离了生活。当人们感觉靠近幸福的时候,人生就一片大好;当人们感到悲伤或者失落的时候,人生就糟透了。这样看来,日常生活不停地在这种幸与不幸的极端情况下来回转换,简直有点可笑。但这是多数人正在经历的。
  在《幸福公式》中,帕斯李察谈道,无论是谁,每周都有168小时。这些时间通常被分为三部分:睡觉、工作、其他。人们如何分配时间能体现出他们真正在乎什么。对于帕斯李察来说,工作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可能对许多人都是这样。但即使是工作之外的事情,也会让人感到焦虑。“今早我的眼镜掉地上摔碎了,我儿子就在旁边,死活不穿外套。”帕斯李察说,“我和每个人一样,为生活烦扰。”
  不过,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可能都不一样。帕斯李察说这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要仔细想清楚,我们主要把时间分配给谁或者用来做什么。事实上,虽然人人都抱怨自己的工作,但工作并不是毁掉幸福的凶手。与此相反,工作给人们方向感。人们通过工作,来为社会贡献力量,从另一个更私人但是同样重要的角度看:工作让人们每天按时起床,养家糊口。
  工作毁掉幸福的原因,多是一个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成果。当人们用年薪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时,他们很容易忽视自己每天的工作价值。帕斯李察在他的书中分别讲了一位教师、一位零售经理和一位哈佛毕业的企业管理者的故事。他们的年收入差别很大,分别是4.5万美元、7万美元和12万美元,但是他们每小时的收入都是28美元。“有些在市中心工作的律师朋友,工作时间非常长,他们经常开玩笑说,认真算起来,我们每小时的工资比最低工资标准还低,”帕斯李察在书中写道,“当你对自己的时间价值估计很高时,你工作时间越短,你每小时的工资就越高。”
  《幸福公式》提出了很多如此激进的见解。并且用公式、表格、图表进行证明。帕斯李察概述了9个获取幸福生活的秘诀;他建议人们做一切自己害怕去做的事情,并且找一些跟他们一样幸福的人成为朋友。书中甚至还计算了一对夫妇,基于各自的性情差别,应该待在一起多少时间是最好的,以及他们各自的脾气秉性如何影响彼此。
  从结果看来,现在许多人追求幸福的方式,实际上正在让他们远离幸福。对帕斯李察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把自己从那些已经被内化了的外部压力、负担和评价中解放出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放松,你想要幸福吗?先放弃幸福这个概念。”
  这是一句妙语,表达出了很科学的观念。“我甚至觉得幸福这个词都不能正确表达我们所追求的东西。研究员们已经开始使用‘美满人生(good life)’来代替它。因为幸福这个词有点狭隘,它单单表示感觉良好,而不是综合的良好的人生状态。所以,大家要明智地选择。”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观念转变。
  当一个人跟你打招呼问“最近怎么样”的时候,你总要回应点什么。答案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不错”。无论是不是真的不错。几乎没人会回答“我很幸福”。对这个问题,有一种很愤世嫉俗的解读:人们只是出于礼貌地跟你寒暄,并没有真心关注你的状况。另一种解读认为:可能在潜意识里,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过得不错,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无论自己正面临着什么困境,别人可能也有难处。就算大家都一帆风顺,你回人家一句“我很幸福”都会显得特别奇怪。从这个角度看,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就是简简单单的“不错”两个字。
  [译自加拿大《麦考林》]
其他文献
目前,日本有6000万人患有食物过敏症,也就是说每两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人对某些食品过敏,这已然成了日本的“国民病”。儿童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某些过度应对举措剥夺了孩子们享用美食的乐趣。  像动物园里的牢笼  在西日本的一所公立小学,一名一年级的男生孤单地坐在教室角落。入学以来,末排窗边的位置就是他的专属坐席,因为他患有严重的食物过敏症,只能吃鱼。在学校套餐不含鱼的日子,他就离开同学们聚集的餐桌
走近近藤麻理惠,这个女人以其对整理工作的倾心投入,激发了一种看似不太可能的全球性现象,也让她自己赚得钵满盆满。  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可能是继味噌汤之后日本最大宗的“输出品”了,如今她的名字“近藤”(Kondo)被当作动词来用,意为“整理”(to kondo)。她的书在2015年出人意料地大卖。但她时下在国际上受到的狂热追捧让人捉摸不透,没有人——甚至是这位家政女神本人,能够做出令
参演过8部好莱坞大片,千万富翁,世界最著名的面孔之一——但为何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对自己如此苛求?他同《泰晤士报》记者贾尼丝·特纳谈起了年少成名的危险。  近日, YouTube上出现了丹尼尔·拉德克利夫面试《哈利·波特》的原始视频。“当时我的反应是,‘哦该死!’”他一脸苦相。很多演员都会回顾自己的表演,但丹尼尔讨厌这样,这是他年少时看了太多次样片造成的。“那是一个无论怎么看都会憎恨自己的脸的阶段。
很多人认为如果刚沏好的茶上面漂着一层浑浊的浮膜,一定是劣质茶,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是优质茶的典型特征。专业品茶师一天要品鉴上百种茶,通过极其细微的差别来判定优劣。约尔格·瑟库洛夫斯基于1959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在不莱梅读完了大学,主修国际贸易专业。自1985年起至1989年,在不莱梅W. B. Michaelsen产茶公司采购部工作。1989年成为了杜尔塞多夫的缇喀纳(Teekanne)工厂的品茶
没有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大概也无法理解世界各地各个年龄段的毕业生疯狂的庆祝活动、怪癖的纪念品和隆重的仪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各地毕业生是怎样纪念自己的青春的吧。“裸”奔在一些美国大学,毕业生会趁大学生节的机会欢庆毕业,“放纵”自己,尽情胡闹一次。在当地大学生节当晚,毕业生们只穿着靴子和少量内衣,涂着刮胡须膏,沿着大学城“裸”奔。平时当地大学生也喜欢以这种方式庆祝各种活动,但参与者为数不多,通常只在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高科技中心,新加坡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现在它又是如何在不丢弃工业社会成就的同时,迈向绿色发展的?“从城市花园到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引领着这个数百万人口的面积狭小的岛国迅速发展为朝气蓬勃的生态之城。  滨海湾花园  从火星上的地球观测站一定能看到:一个由可以反射多余温度的玻璃制作而成的巨大半球形穹顶,内部由人工控温,设有空气调节器,铺有地下水管。这里除了栽种玫瑰、仙人掌和洋
风情的意大利人在街头看到美女时通常会说“Ciao bella!(再见美人!)”,然后唱起意大利歌。而英国建筑工人在街头看到美女时会说“Oi, love!(哦,宝贝儿!)”,然后开始向她们吹口哨。  在英国街头有一种奇怪的社会风气——城市建筑工地的工人都会向路过的女性吹口哨。在英国这个绅士的国度,会以吹口哨的方式在街头向女性“示好”的只可能是建筑工人——那些不羞于展示自己浓密腋毛的小伙子们,他们还会
外交是一种智慧的较量。智慧来自何方?智慧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长出来的。从什么地方长出来?答案是文化沃土。遇到问题,跟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我看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邓小平在1975年谈到中法关系时曾说:把中法两国联系在一起的因素比人们想象到的要多得多。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我接触的法国人中,大多数对自己国家及欧洲的历史很熟悉,对巴黎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他们不仅重视自己的历史,对
17世纪中叶,一个德国人在游俄日记中,对“古怪的”俄罗斯浴进行过生动的描述,这成了世人“接触”这一“奇特之浴”的“经典”之作:在热气腾腾的房间里,一个个赤条条,平躺在三层沐床上熏蒸,实在热得受不了时,才出浴往身上泼冰水。遇冬日,则跑出室外,在雪地上打滚,滚足后再返回续蒸,一连数回,感到爽尽才罢浴。从这部日记还可以看出,人人都喜欢这种浴法,不分男女老幼,也不论平民贵族。而且,这既是爽身之道,也是人际
每到年初或是某个人生节点(例如生日),就少不了做计划、表决心的事儿。“啊啊啊,今年我一定要……”边说边暗自希望自己富有野心的计划能够完美实施:马上就去做,最晚明天,肯定有一天会去做……你是不是其中一员呢?所有时代最天才的拖延者追求卓越的人应该看到,就连天才也不总是按时完成他们的杰作。著名画家达·芬奇就是一个拖延大王,《最后的晚餐》超出约定期限4年才交,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是拖了14年。如今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