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老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意思就是对人的行为和意识要有具体的规范和约束。《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以下简称《守则》)的颁布,为所有曲艺从业者指明了方向,让大家有纪可律,有例可依。
《守则》里的九条,字字珠玑,尤其“德艺兼修,担当使命”我认为更是总结性的一条。艺高为师,德高为范,使命感和责任心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源,所以“德艺兼修,担当使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守则》颁布之初,我就想着写点儿什么表达一下激动的心情。经过思考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相声启蒙老师余文光的几件小事,我觉得他就是“德艺兼修,担当使命”的践行者。
余老师原名余朗,1960年拜杨宝璋先生为师,艺名文光。余老师祖籍浙江台州,幼时的乡音成了他学习相声的最大障碍,为了学习“京”音,他暗下功夫。当时的开封有家北京名药铺的分号,有几个北京总店来的伙计,他就每天跑药铺听这些伙计们说话并跟着学。他还根据自己家乡方言和北京话的不同发音特点创作相声,有一次与侯宝林先生在浙江同台演出,余老师的节目反响特别好。侯先生在后台问其究竟,才知道他祖籍浙江,夸他是“难得的这么有纯正相声味儿的南方演员”,且送了一幅名为“勤奋苦学”的字作为鼓励。
2004年河南省首届曲艺诵说类专业曲艺班成立,赵铮先生认为余老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又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业内有着认可度和好评度,故提议聘请他任教。曲艺班每周有28节专业课,任务繁重,但教师的待遇却很低,每月仅有1000元工资。赵铮先生把情况和余老师讲了,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记得有年冬天,冰雪封路,余老师在骑车上课的途中摔倒了。他忍痛一只手推车来到学校,进门走上讲台的第一件事是向所有同学深鞠一躬,“对不起同学们,我来晚了”。直到中午放学,我们才发现他的手已肿得老高,到医院一检查是骨折。60岁的老人不顾师生劝阻,下午又坚持来上课。骨折之后他每天提前出门走着上班,我们深受感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敬业精神令我们动容。
在艺术上,他细致严格又“苛刻”,从吐字发音到语言美学,逐一讲解。“不能说糊涂相声”“教学作品与实践演出要有不同处理”“要掌握听、看、熏、悟、练、演的学习方法”……,为了印教材,60多岁的他学习电脑练习打字,教相声《报菜名》时竟把每道菜都顺带着讲解了一遍。他说:“知道了菜的制作过程和难易度,说出来的词才是有真情實感的。”教我们《夸住宅》时,也捎带着教我们学了一回传统建筑学,同时还批判性地讲了“封建堪舆风水观”,我们这才晓得他小时候还跟泥瓦匠学过徒。他说“相声肚就得是杂货铺儿”,我觉得这便是他“深入生活”的丰富积累。
由于小时候家庭经济的原因,余老师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却是社会大学的高材生。他崇尚学习,字典不离身。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砍倒大纛旗两杆”的“纛(dào)”字,有些相声演员读成了“dū”音,他给我们条分缕析“纛”的涵义,告诉我们一定要严谨。余老师创作过相声、快板书、山东快书、小品等许多经典曲艺作品并编辑出版,如讽刺假冒伪劣题材的《卖报》,反映新农村建设题材的《二能话今昔》,都赢得了观众和同行的肯定与好评。
余老师的离世非常突然,追悼会上全国各地的徒弟、学生都回来了,最后的告别是我们集体向余老师汇报他给我们开蒙时教过的相声贯口“小孩子”,当洪亮和整齐的声音“在那想当初……”响起来的时候,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和感动。这是他德艺双馨的回报!
余老师,放心吧!您训教的“进单位不能像挤公交车,上了后就不挪窝儿”“要说老百姓爱听的话”“弘扬正气不添乱”“作艺只跟自己争,有花交给别人戴”“传统是创新的母体”“守住阵地”“有余力则传艺”……,这些话我们都没忘!
艺品如人品,曲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的颁布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和继承余老师做人作艺和对曲艺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与信念,我们要对艺术心存敬畏,扎扎实实工作,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促进曲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守则》里的九条,字字珠玑,尤其“德艺兼修,担当使命”我认为更是总结性的一条。艺高为师,德高为范,使命感和责任心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源,所以“德艺兼修,担当使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守则》颁布之初,我就想着写点儿什么表达一下激动的心情。经过思考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相声启蒙老师余文光的几件小事,我觉得他就是“德艺兼修,担当使命”的践行者。
余老师原名余朗,1960年拜杨宝璋先生为师,艺名文光。余老师祖籍浙江台州,幼时的乡音成了他学习相声的最大障碍,为了学习“京”音,他暗下功夫。当时的开封有家北京名药铺的分号,有几个北京总店来的伙计,他就每天跑药铺听这些伙计们说话并跟着学。他还根据自己家乡方言和北京话的不同发音特点创作相声,有一次与侯宝林先生在浙江同台演出,余老师的节目反响特别好。侯先生在后台问其究竟,才知道他祖籍浙江,夸他是“难得的这么有纯正相声味儿的南方演员”,且送了一幅名为“勤奋苦学”的字作为鼓励。
2004年河南省首届曲艺诵说类专业曲艺班成立,赵铮先生认为余老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又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业内有着认可度和好评度,故提议聘请他任教。曲艺班每周有28节专业课,任务繁重,但教师的待遇却很低,每月仅有1000元工资。赵铮先生把情况和余老师讲了,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记得有年冬天,冰雪封路,余老师在骑车上课的途中摔倒了。他忍痛一只手推车来到学校,进门走上讲台的第一件事是向所有同学深鞠一躬,“对不起同学们,我来晚了”。直到中午放学,我们才发现他的手已肿得老高,到医院一检查是骨折。60岁的老人不顾师生劝阻,下午又坚持来上课。骨折之后他每天提前出门走着上班,我们深受感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敬业精神令我们动容。
在艺术上,他细致严格又“苛刻”,从吐字发音到语言美学,逐一讲解。“不能说糊涂相声”“教学作品与实践演出要有不同处理”“要掌握听、看、熏、悟、练、演的学习方法”……,为了印教材,60多岁的他学习电脑练习打字,教相声《报菜名》时竟把每道菜都顺带着讲解了一遍。他说:“知道了菜的制作过程和难易度,说出来的词才是有真情實感的。”教我们《夸住宅》时,也捎带着教我们学了一回传统建筑学,同时还批判性地讲了“封建堪舆风水观”,我们这才晓得他小时候还跟泥瓦匠学过徒。他说“相声肚就得是杂货铺儿”,我觉得这便是他“深入生活”的丰富积累。
由于小时候家庭经济的原因,余老师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却是社会大学的高材生。他崇尚学习,字典不离身。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砍倒大纛旗两杆”的“纛(dào)”字,有些相声演员读成了“dū”音,他给我们条分缕析“纛”的涵义,告诉我们一定要严谨。余老师创作过相声、快板书、山东快书、小品等许多经典曲艺作品并编辑出版,如讽刺假冒伪劣题材的《卖报》,反映新农村建设题材的《二能话今昔》,都赢得了观众和同行的肯定与好评。
余老师的离世非常突然,追悼会上全国各地的徒弟、学生都回来了,最后的告别是我们集体向余老师汇报他给我们开蒙时教过的相声贯口“小孩子”,当洪亮和整齐的声音“在那想当初……”响起来的时候,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和感动。这是他德艺双馨的回报!
余老师,放心吧!您训教的“进单位不能像挤公交车,上了后就不挪窝儿”“要说老百姓爱听的话”“弘扬正气不添乱”“作艺只跟自己争,有花交给别人戴”“传统是创新的母体”“守住阵地”“有余力则传艺”……,这些话我们都没忘!
艺品如人品,曲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的颁布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和继承余老师做人作艺和对曲艺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与信念,我们要对艺术心存敬畏,扎扎实实工作,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促进曲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