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数字时代的货币乌托邦

来源 :长三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98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逐渐向人类的各种活动领域渗透,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金融市场开始形成,货币存在的形式更加虚拟化,出现了摆脱任何事物形态,只以电子信号形式存在的虚拟货币。
  众所周知,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虚拟货币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很多人对虚拟货币并不陌生,腾讯的O币、BBS上的积分、网站通过出售可购买的权限点数提供差异服务,这些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虚拟货币。但是,这些虚拟货币只是概念上的,受限于现实法律和实体经济,这些虚拟货币的流通价值只存在于特定的平台和范围之内,和实际意义上的虚拟货币还相距太远。
  然而,比特币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认知。区别于其他虚拟货币,比特币从诞生的目标就是一种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货币功能的虚拟货币。比特币试图用数字的手段来影印现实社会,建造网络时代的数字乌托邦。比特币的诞生
  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人在一个隐蔽的密码学讨论组上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这篇论文描述了他对一种新的数字货币的设计,名叫比特币(hitcoin)。
  虽然事后证明,从来没有人见过所谓的中本聪,中本聪可能只是一个化名,或是某个神秘组织的代号,但是比特币设计解决了几十年来密码破译界的大难题。这种数字货币方便合理而且难以追踪,脱离了政府和银行的掌控,比特币迅速从无数虚拟货币的设想模型中凸显出来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一直以来,设计虚拟货币的核心挑战之一就是二次花费问题。虚拟货币只是处理过的数据,脱离了纸和金属等物质形态,无限制的复制和使用成为虚拟货币实现流通的障碍。
  传统上常规的方法是采用虚拟货币中央结算所,对所有交易保持实时记账,以保证如果有人用完最后一枚虚拟货币后无法再次使用它。记账能防止欺诈,但它需要可信的第三方来进行管理。然而,即使在现实社会中,实体货币的第三方管理机构也往往存在各种滥用职权、黑幕操作的弊端。在当时2008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和传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比特币没有一个中央发行机构。比特币的创新在于通过公开发送账簿的方式绕过了第三方管理的问题,中本聪将其称为“区块链”。愿意在自己电脑上安装使用比特币软件的人被称为“挖矿者”,他们共同组成了维持区块链的网络,同时这些“挖矿者”也能参与制造新币,比特币的交易也公布在区块链网络上。比特币交易得有一个安全通道,制造安全通道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因此最先制造出安全通道的人将被奖励50比特币,换言之,他“挖矿”成功。“挖矿”本质是在P2P网络上制造新区块的过程,如果参与者越多,新区块产生得就越慢。
  在最初的设想中,比特币的公共记账方式能防止欺诈,它的发行方式也能让货币供应以可预见的比率增长,不会像纸币一样受政治界和金融业的影响,还能将通货膨胀设定在可控水平之上。
  比特币基于加密算法的生成办法,一方面取代了央行,另一方面解决了信任问题。中本聪认为,自1990年代以来电子货币尝试的失败,也是其中央控制的本质所造成的。
  比特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去中心化、不再基于对中央发行机构信任的货币系统,这种设计无疑满足了当时人们对无能的各大央行不满的心态,征受到众多的追捧,被誉为是货币的未来。争议缠身的比特币
  2010年4月,比特币开始用于交易,6个月之后,1比特币的价值依然低于14美分。2010年夏天开始,随着比特币吸引力的增加,比特币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它的增值。到2011年2月,1比特币的价值增至87美分。
  2011年春,比特币的价值猛增,从4月初至5月末,1比特币的价值增至8.89美元。随着6月1日一篇关于比特币在网络毒品交易中流行的文章发表,比特币的价值在一周内猛增至27美元,流通中所有比特币的总价值接近13亿美元。但是比特币涉及毒品交易的问题也让人开始对比特币的未来产生怀疑。
  处于争议中的比特币并没有停止发展,比特币在网络上的用途已经越来越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丝绸之路网站。在比特币支持者的圈子里,比特币可以用来支付工资,购买实物和现实服务,甚至还可以兑换成现实货币来使用。
  作为新生事物,比特币尚未纳入任何法律规范范畴,不少人对此很高兴,但这同时也使很多怀有非法目的者有利可图。事实证明,即便是最纯粹的技术也需要在不纯的世界里生存,比特币没有好坏,而现实社会却充满了贪婪和欺骗。
  导致比特币充满麻烦的,是其依赖于无监管的集中交易和网上钱包。
  比特币本身是分散的信息,需要被储存起来。通常,比特币是在用户桌面的数字钱包里储存,并且当比特币价格很低,容易挖到,而且只有一些技术工程师使用时,是完全足够的。但是一旦他们开始变得有价值,一个电脑就不够了。一些用户想尽各种办法来储存他们的比特币。大多数人会把现金存进银行,但是对于这种新货币,一种原始的,没有调节的金融服务行业开始兴起。一些不可信任的网络“钱包服务”承诺保障客户的数字财产安全。交易所允许任何人把比特币兑换成美元或者其它货币。使用者开始盲目将日益增多的的比特币委托给第三方。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认为这些第
  Tips
  比特币怎样挖掘?
  为了防止诈骗,比特币软件保有包括每笔交易的匿名公共总账。一些比特币使用者通过破解密码难题来验证交易,每个问题的第一个解决者将得到50个新比特币。比特币可以存储在一个虚拟场所里,是来自连在云端的集中服务的台式电脑里的“钱包”中。
  比特币怎样使用?
  一旦用户将比特币程序下载到他们的机器里,使用这种货币就像发邮件一样容易。认可它的商人范围还很小,但是一直在扩大,并在取款机上寻找比特币标志的踪迹。那些使用比特币的企业家正在努力让比特币交易变得更加容易,为从指定服务计划机器到贝宝支付平台选择做好一切。三方比联邦保险机构更加安全,但它们中的大部分甚至不知道是谁开的。
  果然,随着价格提升,一些事件的发生开始让人感到不安。在六月中旬,自称是Allinvain的人称价值超过50万美元的25000个比特币从他的电脑里被盗。一周后,一个黑客人侵入了一个位于东京的交易站点Mt.Gox,这个站点占到所有比特币交易中的90%。黑客攻人Mt.Gox的系统后开始大肆抛售比特币,将兑换率拉低至0,以便能更多地提现其他人的比特币。这件事发生以后,比特币价格直降,并且再也没有超过17美元。这起事故动摇了人们的信心,并且引发一连串负面报道。
  更多的灾难接踵而至。波兰的Bitomat是第三大交易所,它发现自己意外重写了整个钱包。有安全研究人员发现了针对比特币用户的扩散病毒:有些被设计成偷取现有的比特币,另一些控制其他人的电脑来挖矿。   在公众的眼里,比特币在一夜之间从货币的明日之星瞬间沦落成反乌托邦的笑话。电子前沿基金会悄然停止接受比特币捐款。非技术领域的新手以为它易于使用,但失望地发现存储、持有和花费比特币需要付出很多额外的努力。随着媒体从极度关注到怀疑否定的态度转变,这些曾令人兴奋的关注也成为了愤恨的来源。
  在比特币遭遇危机之时,他的创造者中本聪依然保持沉默,其他人则担心比特币就是虚拟货币的庞氏骗局。不过比特币的支持者仍然对比特币的未来充满希望。
  比特币核心成员埃米尔塔吉表示:“可以说,比特币遵循了高德纳的发展规律周期。这指的是一种技术从被采用到成熟的理论曲线。这个周期分为技术萌芽期、过热期、幻觉破灭谷底期、复苏期和生产力成熟期。根据这一理论。比特币正在走出幻觉破灭谷底期。
  比特币的未来
  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得如今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形态阶段。传统的元素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消亡或进化,而新的元素则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来,比特币的出现就建立在了这一基础上。
  比特币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无组织的群体尝试在自己的领域内对万千世界的商品野心勃勃地计价,将禁锢在集成电路电路内的0与1上升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进而在自己熟悉的视野内饕餮天地。必须承认这的确是一种伟大的诠释。
  最重要的是,不管比特币的未来如何,至少在这一阶段,它的设计和运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作为新生事物,比特币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特别是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让人对其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同时也对不可控制的未知产生恐惧。
  在遭遇一系列负面新闻的冲击之后,比特币又开始慢慢回复到了正常的运行轨道。理论上的比特币体系已经被证明了是可以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而比特币未来的挑战更多的来自于融合人这个复杂的社会。
  比特币存在的基本条件在于它需要值得信任的信用保证。在常规条件下,货币的引入必须依靠国家的公信力背书,否则无法确立对货币价值的信任,而一旦政府背弃信任滥发货币,货币体系就面临重大危险。
  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它缺失一个中央铸币局,建立在一个公众的信任基石上。这是比特币的优点,但在某些时候这也将致比特币于死地。
  货币上的数字是固定的,但其具体的使用价值是根据内外部条件相变动的,这是比特币不能控制的所在。作为货币,比特币的理论体系是可行的,但其必将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没有中央铸币局也就意味着没有组织来为比特币负责,无论是货币汇率还是购买力,比特币很容易遭受人为的故意操纵,这将摧毁比特币存在的信用基础。
  比特币的风险还在于它对金融主权的挑战。当前人类社会的货币制度,是与百年来民族国家谱系的确立密不可分的。在国家形态确立之后,货币政策,是与边境管控、海关管理、媒体运行等一样属于最高等级的治理任务。
  比特币超越了任何国家层面金融管制政策所能想象得到的藩篱。对于任何一个统治组织和统治阶级来说,比特币将夺取他们通过货币金融对被统治者的控制权。历史上货币的每一次进化,背后都是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要想让既得利益者放弃手中的权力,这不是比特币充满幻想式的货币乌托邦可以做到的。
其他文献
2010年的夏天,有着41年军龄的老兵朱苏进迈入“文职少将”序列,与他一道晋级的还有他的同事、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创作员蒋晓勤。朱、蒋两人都是近年来大陆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编剧。  在230万的中国军队中,有着为数庞大的文官队伍。由国防军费开支供养的现役军人去担纲军队的文艺宣传、科学教研等岗位任务,是中国军队区别于世界各国军队的独特现象。    军队中的文官序列    其实,确切地说,“文职将军”称呼存
期刊
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及爆炸事故,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直到今天,切尔诺贝利依然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内仍属于禁区。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许多国家停止了发展核电计划,欧洲一些国家甚至关闭了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人们希望远离放射性威胁。但是没有核电站,人们就真的能远离放射性辐射吗?  1922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一道未曾开启的墓门,
期刊
冰岛,还是火岛?    2010年3月20日午夜,位于冰岛南部的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率先喷发,迫使附近约500名居民撤离,冰岛民航局也对国内航班进行了管制。  4月14日,蛰伏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下方、沉寂近200年的火山突然发作,火山灰冲上1.1万米高空,随后向东南方飘移,逐渐笼罩了大半个欧洲。火山灰对飞行安全的威胁导致欧洲机场纷纷关闭,大约10万个航班被取消,全球上千万人滞留
期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拥有强大航母编队的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一直是美国威慑中国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几代中国人对美国航母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毛泽东与美国航母进行了灵活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为了达到分裂和遏制新中国的目的,曾多次将航母编队摆在台湾海峡附近耀武扬威。然而,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战略智慧面前,美国的航母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朝战爆发,计划搁置   
期刊
罗特斯:全球最贵的眼镜供应商,品牌创始于1872年。最贵的一副眼镜上镶有4000颗钻石,售价约50万欧元,合人民币400余万元。在北京一家眼镜店的柜台,该品牌最便宜的一副眼镜标价3.5万元人民币,如果买猪肉,可以买3500千克。  路易威登:简称LV,创始于1854年,以做工精细华美的旅行箱包闻名于世。在中国内地专卖店中,一只路易威登拉杆旅行箱售价超过1.8万元人民币。如果买普通旅行箱,可以买20
期刊
201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备受瞩目的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而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竟然迄今尚未摘下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朵名花。那么,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中国人(指拥有中国国籍,代表中国)曾经无限近地触到过它?  有,而且不止一位,有时近得让人扼腕不已。    鲁迅:他曾拒绝
期刊
2011年11月23号,汇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创下32个月以来的新低,说明中小企业面临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寒潮。  11月PMI初值为48。远低于50的荣枯线,是金融危机(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也是汇丰自2005年9月发布该指数以来的最低值,说明中小企业经济下滑增速加快,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汇丰中国PMI分项数据看,“产出指数”从51.4骤降
期刊
数字技术更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记得的许多东西。  一个移动U盘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十年。  一张电脑光碟的平均使用寿命是三四十年。  一本纸质书可以保存数百年。  一捆竹简可以传承上千年。  当科技越来越先进,存储介质的容量以KB、MB、GB、TB的单位成几何式增长的时候,数据安全已经得到足够保障了吗?  数字技术其实并非
期刊
作为如今的网络潮人,你可以没有博客,但你一定不能没有微博。在全民“微博控”的时代,微博的内容也越来越琐碎,吃喝拉撒、开心抱怨等等在很多人的微博里一应俱全。人人都是“微博控”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有人评价说,其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微博随着无线网络的日渐普及,凭借易读性强、发布迅速、
期刊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数字时代的第三次浪潮席卷人类社会。这意味着什么?在无限的网络空间重新做人。足不出户购物消费,全民跻身“微博控”。将吃喝拉撒睡公之于众,积攒虚拟货币以购买差异服务……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除了增添一些便捷与娱乐,也许还有面对新技术本能的刺激与恐慌。就在2011年最后几天,CSDN大规模用户资料泄露事件敲响警钟:2012末日可能是无稽之谈。但个人信息数据的末日却随时可能降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