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中的老大,以独树一帜的代表作《简·爱》而名闻遐迩。小说中,出身贫苦、长相平凡、无依无靠的女主人公简·爱因对个性独立和爱情平等的追求而征服了无数读者,更被视为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之写照。简·爱与罗彻斯特超凡脱俗的爱情令人震撼,这种爱情更基于作者本人的爱情经历。与简·爱一样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的夏洛蒂,在真正的爱情降临时也展示出与之相似的最为炽热的情感,无奈她爱上的人与罗彻斯特一样非自由之身,因此她痛苦而压抑,自卑而迷茫……她的爱苦涩哀婉而又荡气回肠,明知道不会有结果,仍然满怀期待,其绵密的情感与绵长的痛苦在她写给对方的情书中表露无遗,这些凄美的情书也被视为英语文学中最动人的爱情篇章之一。
夏洛蒂在1839和1841年做家庭女教师期间得到两次求婚,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因为她绝不会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苦于谋生的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计划开办学校,在姨妈的资助下两人于1842年远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同年10月,姨妈突然离世,姐妹俩不得已返回英国处理家庭危机。次年1月,28岁的夏洛蒂孤身一人重返布鲁塞尔,正是在此时间她疯狂地爱上了法语学校的创办人、她的法语老师——康斯坦丁·埃热先生。埃热先生的妻子明察秋毫,冷落夏洛蒂并给予警告。1844年夏洛蒂主动离开并返回故乡霍沃思,但她按捺不住对埃热先生的思念之情,频繁给他写信,有时一周就写两封。冷静的埃热先生很少回信,并最终决定将此事交给妻子处理。埃热夫人去信告诫夏洛蒂,半年至多写一封信。对于夏洛蒂的情书,埃热先生会撕毁,扔进废纸篓,而谨慎的埃热夫人却将信的碎片捡起、粘合并留存,企图将之作为夏洛蒂勾引丈夫的证据。这些情书就这样保存下来,上面至今仍留有被撕毁的痕迹。它们见证了夏洛蒂·勃朗特这位文坛巨匠痛苦的青年时代,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读她的小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894年,在夏洛蒂去世40年后,埃热先生的女儿将这些信拿给父亲以前的一位学生弗雷德里卡·麦克唐纳看。考虑到信中表露的感情比较复杂,麦克唐纳最初建议她保密,因为他担心公众不会明白,这位小说巨匠对自己法语老师的感情不是“普通而不当之爱”,而是“烧毁了自尊与自制的强烈深情”。这些信件最终让麦克唐纳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看法大为改观。之前他认为夏洛蒂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天使,重视家庭责任与女性天职,现在的她身上则多了一种不顾一切的浪漫。后世通过这些信件可以一睹夏洛蒂复杂的个性。1913年,埃热先生的后代将70年前夏洛蒂写的四封幸存信件捐赠给大英图书馆。这四封信最早刊登在1913年7月29日的《泰晤士报》上,后又与奥斯卡·王尔德、查尔斯·狄更斯,以及亨利八世的情书一同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编纂的《情书:2000年的浪漫情史》一书中。
1845年1月初,时年29岁的勃朗特在写给埃热先生的信中表达自己因未能收到对方来信的深深失望:
我对自己说,若是别人有我这样的遭遇,我会这样安慰他:“你必须要接受事实,更重要的是,不要为不该你遭受的不幸而痛苦。”我已经竭尽全力,不去痛哭和抱怨。
可是,当一个人不抱怨,并且想在暴力的统治下掌控自我时——身体就会造反——风平浪静的外表之下,是几乎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挣扎,这就是他要付出的代价。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都难以入睡,也无法得到安宁——就算我睡着了,也会饱尝噩梦煎熬,梦见你总是板着面孔,总是一言不发,总是生我的气。
先生,如果我忍不住再次提笔给您写信,原谅我——如果我不做点事情减轻自己的痛苦,我又该如何生活下去呢?
尽管勃朗特很清楚,埃热先生极有可能会因为这封信而对她“失去耐心”,但她仍然无力自拔。就像被爱情的痴狂冲昏了头脑,她乞求道:
我并不想为自己辩护,我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指责——我只知道——我不能——也不愿失去与您的情谊——我宁愿承受身体上最剧烈的种种痛苦,也不愿自己的心时刻被灼热的悔恨所撕裂。如果我的老师您收回了您的友谊,我的生活将毫无希望——如果您哪怕给我一点友谊——哪怕只有一点点——我将很满足——开心,我就有动力活下去——工作。
勃朗特的信中充满绝望的哀怜,她明知道会遭到拒绝,仍然敞开心扉,吐露心曲,从个人的角度讲,正显示了她非凡的勇气:
先生,穷人不需要很多东西来活命——他们只需富人餐桌上掉落的一点点面包屑——但是如果连这点面包屑都得不到——他们就会饿死——就如同我并不需要从我爱的人那里得到很多爱——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完整而美满的友谊——我不习惯这样的友谊——但是过去我在布鲁塞尔做您的学生时,您曾表现出对我的一点点兴趣——我希望您能保持这一点点兴趣——我依恋它就像依恋生命。
对于不确定的结果,人的反应总是有些病态,这种病态心理让等待医生诊断结果的病人宁愿等来的是坏消息,而不是没有消息。勃朗特在信中恳求道:
或许您会告诉我——“夏洛蒂小姐,我已经对你没有丝毫兴趣了——你已经不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早就忘记你了。”
好吧,先生,您就直率地告诉我吧——我会感到万分震惊——不过没关系——这也比不确定好得多。
在信最后,她恳求对方同情她,不过她把恳求伪装成告诫,也许是告诫最终处理信件的埃热夫人,也许部分是为了告诫后代子孙,告诫我们这些研读她内心世界的读者:
我不想重读这封信——既然已经写了,那就寄出去吧——然而我隐约意识到一些冷漠理智的人读到这封信时会说——“她是在胡说八道”——对于这些人,我想加以报复,让他们品尝一下过去八个月来我遭受的痛苦,只一天就够了——然后我们再看看他们是不是也会说胡话。
只要一个人还有足够力量,那么他就会默默承受苦难;当他不具备这种力量,那么说话时也就不加斟酌了。
次年,勃朗特三姐妹以假名自费出版了她们的诗集,之后一跃成为文坛巨星。夏洛蒂也开始创作《简·爱》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小说以少女简·爱对有妇之夫罗彻斯特的真挚爱情为中心情节。不过与现实中夏洛蒂的遭遇不同,当冷静而理智的简·爱向对方袒露爱情时,罗彻斯特这个拜伦式英雄立刻背弃了自己的婚姻,向简·爱求婚。
(责任编辑:祖朝志)
夏洛蒂在1839和1841年做家庭女教师期间得到两次求婚,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因为她绝不会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苦于谋生的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计划开办学校,在姨妈的资助下两人于1842年远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同年10月,姨妈突然离世,姐妹俩不得已返回英国处理家庭危机。次年1月,28岁的夏洛蒂孤身一人重返布鲁塞尔,正是在此时间她疯狂地爱上了法语学校的创办人、她的法语老师——康斯坦丁·埃热先生。埃热先生的妻子明察秋毫,冷落夏洛蒂并给予警告。1844年夏洛蒂主动离开并返回故乡霍沃思,但她按捺不住对埃热先生的思念之情,频繁给他写信,有时一周就写两封。冷静的埃热先生很少回信,并最终决定将此事交给妻子处理。埃热夫人去信告诫夏洛蒂,半年至多写一封信。对于夏洛蒂的情书,埃热先生会撕毁,扔进废纸篓,而谨慎的埃热夫人却将信的碎片捡起、粘合并留存,企图将之作为夏洛蒂勾引丈夫的证据。这些情书就这样保存下来,上面至今仍留有被撕毁的痕迹。它们见证了夏洛蒂·勃朗特这位文坛巨匠痛苦的青年时代,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读她的小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894年,在夏洛蒂去世40年后,埃热先生的女儿将这些信拿给父亲以前的一位学生弗雷德里卡·麦克唐纳看。考虑到信中表露的感情比较复杂,麦克唐纳最初建议她保密,因为他担心公众不会明白,这位小说巨匠对自己法语老师的感情不是“普通而不当之爱”,而是“烧毁了自尊与自制的强烈深情”。这些信件最终让麦克唐纳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看法大为改观。之前他认为夏洛蒂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天使,重视家庭责任与女性天职,现在的她身上则多了一种不顾一切的浪漫。后世通过这些信件可以一睹夏洛蒂复杂的个性。1913年,埃热先生的后代将70年前夏洛蒂写的四封幸存信件捐赠给大英图书馆。这四封信最早刊登在1913年7月29日的《泰晤士报》上,后又与奥斯卡·王尔德、查尔斯·狄更斯,以及亨利八世的情书一同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编纂的《情书:2000年的浪漫情史》一书中。
1845年1月初,时年29岁的勃朗特在写给埃热先生的信中表达自己因未能收到对方来信的深深失望:
我对自己说,若是别人有我这样的遭遇,我会这样安慰他:“你必须要接受事实,更重要的是,不要为不该你遭受的不幸而痛苦。”我已经竭尽全力,不去痛哭和抱怨。
可是,当一个人不抱怨,并且想在暴力的统治下掌控自我时——身体就会造反——风平浪静的外表之下,是几乎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挣扎,这就是他要付出的代价。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都难以入睡,也无法得到安宁——就算我睡着了,也会饱尝噩梦煎熬,梦见你总是板着面孔,总是一言不发,总是生我的气。
先生,如果我忍不住再次提笔给您写信,原谅我——如果我不做点事情减轻自己的痛苦,我又该如何生活下去呢?
尽管勃朗特很清楚,埃热先生极有可能会因为这封信而对她“失去耐心”,但她仍然无力自拔。就像被爱情的痴狂冲昏了头脑,她乞求道:
我并不想为自己辩护,我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指责——我只知道——我不能——也不愿失去与您的情谊——我宁愿承受身体上最剧烈的种种痛苦,也不愿自己的心时刻被灼热的悔恨所撕裂。如果我的老师您收回了您的友谊,我的生活将毫无希望——如果您哪怕给我一点友谊——哪怕只有一点点——我将很满足——开心,我就有动力活下去——工作。
勃朗特的信中充满绝望的哀怜,她明知道会遭到拒绝,仍然敞开心扉,吐露心曲,从个人的角度讲,正显示了她非凡的勇气:
先生,穷人不需要很多东西来活命——他们只需富人餐桌上掉落的一点点面包屑——但是如果连这点面包屑都得不到——他们就会饿死——就如同我并不需要从我爱的人那里得到很多爱——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完整而美满的友谊——我不习惯这样的友谊——但是过去我在布鲁塞尔做您的学生时,您曾表现出对我的一点点兴趣——我希望您能保持这一点点兴趣——我依恋它就像依恋生命。
对于不确定的结果,人的反应总是有些病态,这种病态心理让等待医生诊断结果的病人宁愿等来的是坏消息,而不是没有消息。勃朗特在信中恳求道:
或许您会告诉我——“夏洛蒂小姐,我已经对你没有丝毫兴趣了——你已经不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早就忘记你了。”
好吧,先生,您就直率地告诉我吧——我会感到万分震惊——不过没关系——这也比不确定好得多。
在信最后,她恳求对方同情她,不过她把恳求伪装成告诫,也许是告诫最终处理信件的埃热夫人,也许部分是为了告诫后代子孙,告诫我们这些研读她内心世界的读者:
我不想重读这封信——既然已经写了,那就寄出去吧——然而我隐约意识到一些冷漠理智的人读到这封信时会说——“她是在胡说八道”——对于这些人,我想加以报复,让他们品尝一下过去八个月来我遭受的痛苦,只一天就够了——然后我们再看看他们是不是也会说胡话。
只要一个人还有足够力量,那么他就会默默承受苦难;当他不具备这种力量,那么说话时也就不加斟酌了。
次年,勃朗特三姐妹以假名自费出版了她们的诗集,之后一跃成为文坛巨星。夏洛蒂也开始创作《简·爱》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小说以少女简·爱对有妇之夫罗彻斯特的真挚爱情为中心情节。不过与现实中夏洛蒂的遭遇不同,当冷静而理智的简·爱向对方袒露爱情时,罗彻斯特这个拜伦式英雄立刻背弃了自己的婚姻,向简·爱求婚。
(责任编辑:祖朝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