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的制度。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个性发展的要求。建立“导师制”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对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展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实践活动,对导师制的实施目标、导师职责、实施方法展开了讨论。通过实践取得的成效,证明建构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教学;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李涵(1978-),女,山东淄博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信息处理、网络安全;包立辉(1981-),男,蒙古族,吉林延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本科导师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09GJY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1]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到17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导师制,实质上也就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最早的现代导师制是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开始的,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则是到了19世纪。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导师制的发展过程。
  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在其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末在全校一、二年级全面推行。北京大学于2002年10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后,于2003年起在全校实行。[2,3]
  随后全国许多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也致力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以期成为改进当前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新的有效管理模式。探索导师制在其制度、管理方式、在不同教学环节(如高职学院的实验、实训环节)的表现形态等方面深层次的理论,为构建适合我国高校本、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本科教育现状和开展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已经进行的实践活动,对导师制的实施目标、导师职责、实施方法展开了讨论。通过实践取得的成效,证明建构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在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正逐渐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得到认可。但是,总体看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仍未脱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这种被动接受的习惯在后天的生活里产生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一个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大脑必然是平庸、无竞争力的。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很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就业缺乏竞争力。事实上,学术氛围不够浓郁这一现象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5]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意识;毕业论文设计欠缺人文思考甚至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参与各类讲座不够积极等。调查显示:个别高年级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本专业的高层次学术期刊。学生专业思想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阅读量少、批判分析能力差等状况必将要求高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探索。
  本科生导师不同于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因为研究生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而本科生导师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进行创新思维、如何做人等问题,從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因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而实行的教育模式。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实施的可行性
  我校长期采用的本科生管理体制是“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生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这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任务主要落在为数较少的专职政工干部和班主任身上。更多的教师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学生无从了解教师的治学经历,更谈不上能受到老师品格上的熏染了。何况“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制”这一看似严密的模式不仅仍然有覆盖面上的“盲区”,而且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分离。
  我们所谓的本科生导师既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是班主任,而是顾问教师,因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而实行的教育模式。[6]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个人的学术成就,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尝试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季羡林曾经说过:“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本科生导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加强对学生人生观的引导,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曾做过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0%的学生希望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导师的指导,这说明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导师的需求,也是我们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基础;81%的学生希望在学习方法和科研方面得到帮助;接近一半的学生希望在为人处事和个人前途方面得到帮助指导;而每年80%以上的计划考研率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而,在我校进行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将有助于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并从根本上解决“任课教师上完课就走人,辅导员管理面过于广泛且力不从心”的问题。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参照其他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提出在我们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办法。
  1.本科生导师制预期目标
  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并不只是指导科学研究活动,而要求在思维方式、思想方面、学习方法、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指导。本科生导师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本科生导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情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2)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的制度。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个性发展的要求。
  (3)实施一流教育的需要。在导师制的前提下,更要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导师是学生的培养者,导师应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研究,学到学习的方法。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导师的职责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的规定以及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和品德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等必修课的学习任务。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是双向选择,导师在大一大二阶段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思想方面上的指导,而到了大三阶段,学生可以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与自身学习研究等相关的导师作为下个阶段的学习指导。
  2.具体实施方法
  (1) 实行“双向选择”与组织安排相结合。首先由导师提出申报计划,包括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爱好及课题内容选择导师。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则由教研室统一协调和安排。
  (2) 倡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随导师参与相应的研究工作,学生除完成计划内的实习任务外,鼓励参与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尤其是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3) 营造学术氛围。导师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师生之间随时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建立导师学术讲座制度、学生读书论文报告会制度、学生学术成果登记和展览制度、社会调查和实踐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发现和培养学生科研尖子,吸引和推动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促进学生课外学术氛围的形成。
  目前,我们已经在本专业2006级学生中实施导师负责制,下阶段将逐步扩展到该专业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的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是比较适宜的,但由于该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人数有限,故每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在10-20名左右。
  四、改革效果
  2009年初,我们在本专业2006级学生中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导师们先后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本科生课外科技研究项目一项、开放实验室课题五项、校科研基金项目两项,课题覆盖该专业50%以上的学生。组织、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竞赛、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活动,有28名学生获奖,其中,1名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2006级学生的考研情况也较之2005级学生有了很大改观,有多名学生被中国科学院录取。
  五、结束语
  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目前高校本科生管理与教育的一种理想形式。本科生导师制在本专业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认识问题、经费、师资问题、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等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今后,应继续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制约导师制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使本科生导师制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与自由教育传统[N].科学时报,2007-07-04,.
  [2]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
  [3]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2006,
  (5).
  [4]田金奎.实施大学生导师制的有效性和必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5]陈达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研究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6]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5,(1).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综合测评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承载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本文从学生综合测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要以职业素质为中心,构建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质;综合测评;体系  作者简介:周月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主任科员,讲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钱群雷(1977-),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信息
期刊
摘要:科学研究型Seminar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Seminar基本模式为:主持人介绍主题、报告人宣讲主题报告、回应人发言、辩论与交流、主持人总结与评点五个环节。它不仅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是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功能发挥依赖于模式的精心组织、有效管理以及严格考核。  关键词:科学研究型;Seminar;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应当关注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心理健康,重视辅导员群体中出现的焦虑常态化与兴趣消退化等心理波动,通过加强专题研究、开展有效培训、完善激励措施以及辅导员自我提升等多种途径构建辅导员的健康心理,从而满足加强辅导员职业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同事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等多方需要。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自我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段利强(1981-),男,河南荥
期刊
摘要:医学物理学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利的发展局面,使基于传统教学手段的医学物理学教学陷入了举步为坚的困境。如何让医学物理学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新的辅助教学模式,使医学物理学走出低谷。本文从医学物理学现状引入,深入探讨了医学物理学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实效分析论点,为医学物理学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医学物理学;网络辅助教学;实效分析
期刊
摘要:“教实一体化”是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基于“教实一体化”的“电机拖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如实践性、学科知识和工作知识的融合点等设计元素。在教学策略上,对教学内容、考核手段、教学艺术进行科学的处理,以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教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设计元素;教学环节  作者简介:张鹰(1954-),男,北京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校区)实验实训
期刊
摘要:目前,大学本科教育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已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火炸药应用技术”课程特点,将传统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结合,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火炸药应用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杨慧群(1961-),女,广东梅县人,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教授,工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火炸药装药技术研究;贺增弟(1970-),男,河北唐山人,中北大学化
期刊
摘要:“楼宇自动化”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的、多学科的面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根据“楼宇自动化”的课程特点和要求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建筑专业人才,楼宇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根据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在“楼宇自动化”的实践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方面等进行了一些具体探讨。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建筑设备;教学改革;自动化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的关键知识点多为变换器工作过程分析,在电路结构复杂、电路具有多个工作状态的条件下,通过传统教学手段讲解的过程冗长、枯燥而且容易漏掉细节。本文对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的SimPowerSystems仿真模型库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搭建串联谐振直流环节DC-DC变换器模型,演示了MATLAB/Simulink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后本文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困惑,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  关键词:创新人才;内涵;途径  作者简介:刘昭明(1966-),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学与管理研究;李瑞贵(1962-),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工学院工会,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政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6)  基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对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计算机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计算功能和教学辅导功能,并初步阐述多媒体教学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现代化教学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工科大学;工程流体力学;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陶汉中(1978-),男,辽宁海城人,南京工业大学能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