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帕尔默;微观共同体教学;自身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58-02
好些天来,我都在为高三毕业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踊跃表现和测验中的惨淡成绩之反差而不断反思。
对于复习课的教学,我有自己的课堂体系,并且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的。学生也在逐渐建立知识点和知识点、自身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围绕着知识点,在不断地呈现中,努力让学生开口说话,然后共同寻找差异或者疏漏,并积极改进。这看起来是无可挑剔的,虽然接受的过程是适切的,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并不乐观。
上述这种境况我想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遇到。
面对结果的评判,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而不是掉头走开。我们有责任和学生一起,更新我们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时刻,我们需要认识到,把师生共同的成长过程主要理解为教学方法和知识技能的传递,是不完整的。当学生的学习水平到了一定层次,真正的提高可能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层的思想互动,得益于生命的启迪和心灵的激励。
我把这种在校园里实现的师生深度学习过程,称为“微观共同体教学”。
我的痛苦,在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更是改进了我对教学的认识。
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其实,更确切的,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认同。这让我想起我经历过的一个班级。
二十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高三,分快慢班,但教师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文科班就两个;历史教师是快班班主任,对快班认同度很高,把班级、自身和学科融合在一起而感到自豪,于是经常公然鄙视慢班;慢班学生不甘被“华丽丽”地鄙视,于是“同仇敌忾”而另辟蹊径——既然无法各门学科都赶上甚至超过快班(快班当然不是徒有虚名的),那么就实现历史学科超过快班!很快,慢班全体学生树立了这一共同目标,并在期末一举成功。
现在想来,历史老师的激将法是非常成功的,他的特质在于:他没有仅仅把教学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情感层面!也许他是无心插柳,但显然成功地激发了慢班学生强烈的自身认同,最后导致了一个不寻常结果的实现。教学仅仅靠技巧果然是不够的。
微观共同体教学,则与其有所区别。帕尔默认为“自我具有无限的伸缩性”。师生的课堂,在技术、技巧之外,进一步铸造我们的学科成绩的,永远是师生的心灵、勇气和责任感。微观共同体教学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知识掌握和理解层面之上,共同探索与课堂更加契合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试想,如果我们忽视了教育的人性化,总是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却不是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有所诉求,那么一旦离开督促,学生的成长是不是会戛然而止?教育的未来,绝不是用技术、技巧解决问题(技术只能是好的教学的一部分),而是必须借助于师生的深刻交往,以及借此赋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微观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为了某一个达成共识的目标全力以赴,他们围绕目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勇气和渴求,互相借力,互相鼓舞,构成了一个异质组合、力量充盈的团队。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高尚的师德风范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具有优质黏合剂、催化剂的作用——当我们回顾往事的时候,能够清晰记起的,大多是这样的教师。
“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微观共同体教学还需要开阔视野,甚至改变眼界。在这个共同体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师生需要不断变革学习方式,扩大学习边界,突出最好内容。
今后的教学,必然是课外和课堂的充分融合,必然是教材充分弱化和师生关系愈加密切这两者的同步实现。这个阶段的学习,所谓“共同体”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共同专注某一个学习目标;二是师生志同道合;三是共享、共建更大范畴的学习过程,形成深层共通的知识。我们要充分强调第三个要素。
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专题学习,超越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它不再纠结于某个坚固的知识点堡垒,而是选择外围渗透——这是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也是浅层次的实现深层共通知识的学习过程。
譬如,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开展专题学习。举个例子,为了更好地掌握古代祭文,我们尝试开展了“欧阳修专题学习”,学生从课本上《朋党论》和读本上《伶官传序》入手,继续学习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进而比较学习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和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一首(颍州)》,进而拓展到中国古代三大祭文的另外两篇:韩愈《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祭妹文》,让学生逐篇学习,综合理解,透彻理解祭文文体特征等,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居然得到了明显进步。
因此,我坚信,当教师更加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借助共同体了解甚至融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能够获得职业幸福,并且同时收获优异成果。
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启发我思考微观共同体教学的可能策略、方向和价值。
当下,课堂变革的风暴正在急剧酝酿,其最重要的推动力必然是课堂内外的教师和学生。微观共同体教学中,教师会在实践中深刻反思,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范式,并且形成新的实践性教学知识甚至理论。在这个方面,笔者有待于展开具体的或者深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58-02
好些天来,我都在为高三毕业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踊跃表现和测验中的惨淡成绩之反差而不断反思。
对于复习课的教学,我有自己的课堂体系,并且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的。学生也在逐渐建立知识点和知识点、自身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围绕着知识点,在不断地呈现中,努力让学生开口说话,然后共同寻找差异或者疏漏,并积极改进。这看起来是无可挑剔的,虽然接受的过程是适切的,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并不乐观。
上述这种境况我想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遇到。
面对结果的评判,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而不是掉头走开。我们有责任和学生一起,更新我们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时刻,我们需要认识到,把师生共同的成长过程主要理解为教学方法和知识技能的传递,是不完整的。当学生的学习水平到了一定层次,真正的提高可能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层的思想互动,得益于生命的启迪和心灵的激励。
我把这种在校园里实现的师生深度学习过程,称为“微观共同体教学”。
我的痛苦,在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更是改进了我对教学的认识。
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其实,更确切的,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认同。这让我想起我经历过的一个班级。
二十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高三,分快慢班,但教师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文科班就两个;历史教师是快班班主任,对快班认同度很高,把班级、自身和学科融合在一起而感到自豪,于是经常公然鄙视慢班;慢班学生不甘被“华丽丽”地鄙视,于是“同仇敌忾”而另辟蹊径——既然无法各门学科都赶上甚至超过快班(快班当然不是徒有虚名的),那么就实现历史学科超过快班!很快,慢班全体学生树立了这一共同目标,并在期末一举成功。
现在想来,历史老师的激将法是非常成功的,他的特质在于:他没有仅仅把教学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情感层面!也许他是无心插柳,但显然成功地激发了慢班学生强烈的自身认同,最后导致了一个不寻常结果的实现。教学仅仅靠技巧果然是不够的。
微观共同体教学,则与其有所区别。帕尔默认为“自我具有无限的伸缩性”。师生的课堂,在技术、技巧之外,进一步铸造我们的学科成绩的,永远是师生的心灵、勇气和责任感。微观共同体教学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知识掌握和理解层面之上,共同探索与课堂更加契合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试想,如果我们忽视了教育的人性化,总是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却不是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有所诉求,那么一旦离开督促,学生的成长是不是会戛然而止?教育的未来,绝不是用技术、技巧解决问题(技术只能是好的教学的一部分),而是必须借助于师生的深刻交往,以及借此赋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微观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为了某一个达成共识的目标全力以赴,他们围绕目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勇气和渴求,互相借力,互相鼓舞,构成了一个异质组合、力量充盈的团队。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高尚的师德风范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具有优质黏合剂、催化剂的作用——当我们回顾往事的时候,能够清晰记起的,大多是这样的教师。
“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微观共同体教学还需要开阔视野,甚至改变眼界。在这个共同体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师生需要不断变革学习方式,扩大学习边界,突出最好内容。
今后的教学,必然是课外和课堂的充分融合,必然是教材充分弱化和师生关系愈加密切这两者的同步实现。这个阶段的学习,所谓“共同体”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共同专注某一个学习目标;二是师生志同道合;三是共享、共建更大范畴的学习过程,形成深层共通的知识。我们要充分强调第三个要素。
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专题学习,超越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它不再纠结于某个坚固的知识点堡垒,而是选择外围渗透——这是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也是浅层次的实现深层共通知识的学习过程。
譬如,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开展专题学习。举个例子,为了更好地掌握古代祭文,我们尝试开展了“欧阳修专题学习”,学生从课本上《朋党论》和读本上《伶官传序》入手,继续学习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进而比较学习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和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一首(颍州)》,进而拓展到中国古代三大祭文的另外两篇:韩愈《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祭妹文》,让学生逐篇学习,综合理解,透彻理解祭文文体特征等,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居然得到了明显进步。
因此,我坚信,当教师更加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借助共同体了解甚至融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能够获得职业幸福,并且同时收获优异成果。
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启发我思考微观共同体教学的可能策略、方向和价值。
当下,课堂变革的风暴正在急剧酝酿,其最重要的推动力必然是课堂内外的教师和学生。微观共同体教学中,教师会在实践中深刻反思,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范式,并且形成新的实践性教学知识甚至理论。在这个方面,笔者有待于展开具体的或者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