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课程改革的实质是人的改革,关注教师这一群体应当成为课改的重中之重。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发生角色的转变:从以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到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创造者,同时他们将继续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迈进,成为专业发展的自主者。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师角色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人说:课改课改,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引领这次课改的专家再三强调:“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些话中足以看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它一改以往“政府定课程,学校管教学,教师用教材”的局面,实行三级课程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伴而行。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程。这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是教师与课程整合的直接体现”,“它表征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消极的课程实施者到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从两个纬度来理解:
1 教师对既有的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国家课程是以国家为主体,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直接执行者。每位教师对同样的教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安排及诠释;每个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经过他们二次开发了的。
2 教师作为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旨在增强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由教师开发课程,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享有校本课程的决策权,参与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这样,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更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运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本身完全立足于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其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某些学校开发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手工课、结合乡土风情的地理课、满足社会和家长需求的职业指导课等等。无疑,这样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因而课程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创造者
“三级课程体制的建立,不仅改变了课程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教师的新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显然,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这无疑是在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创新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国家主义”性格,课程大一统。教师拿到手的是教材、教学大纲,其中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因而对教师来说,他们无需考虑要教些什么,只需按照大纲的顺序,把教材内容按照既定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的仅有的自由度在于把握如何教,或者说如何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听懂、学会,以便在考试中获得分数、取得高分。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很难成为创造性的思考者,却越来越像按部就班传递已有知识的“传话筒”。
其实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有创造激情者。只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制度化了的课程教学体制束缚了教师的发展。许多青年教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制度下,迫于传统的压力,逐渐放弃了革新的念头,沦为循规蹈矩的照本宣科者。
新课程改革重新唤起教师的创造激情;教师要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自己首先要敢于打破常规,向自我挑战,同时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与新观念的提倡相呼应,三级课程体制更是凸现了教师是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要求教师既要有总体规划、进行框架设计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细节、应对课堂多变情况的能力。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沉默是金”的理念,意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讲的过多、过细,而要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审时度势者,是宏观的掌控者。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过程的驾驭,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是整个课堂课程实施的总导演,其中每一个环节无不闪耀他们的创造光芒。
三、教师是专业发展的自主者
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正如英国课程专家斯坦豪斯所言:“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好的变革过程可以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带来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学校革新的核心。”
以往我国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下,“教育沦为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和既有文化的维护者”。相应地,教师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一方面这种体制给予教师反思和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较少。教师们只能游走在怎样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区间内。另一方面教师在这种体制下的主要工作是执行上级命令,把知识从书本上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如此,它无形中助长了教师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教学于教师成了一种负担而非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日常讲课不致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把每一位教师引上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成为教育的能手。”赋权于教师已经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新课改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使教师获得了应有的权利。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教师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师范教育、在职进修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体系。就在职进修而言,它一般是让教师重新回到大学校园接受一定时期的理论培训。许多教师反映理论固然好,但终归与实践有一段距离。教师工作具有专业个人主义特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面对和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教师们的课堂活动往往是相互隔离、各具特点,需要教师“自给自足”,而不具有相互依赖性。理论落实到实践最终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此外,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对于新教师或业务水平尚且不高的教师来说,其所任职学校师徒式的培训往往比教育学院培训的成效更为显著;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开展合作研究,尤其是有大学教师、专家参与的合作研究的培训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建立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和职后培训相连贯的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国家、地方以及学校都应当从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最终推动力量。他们应当拥有专业自主权,成为专业发展的自我掌控者。
四、结语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此次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初发起的内容最全面、覆盖最广泛、进行最彻底的改革。借用毛泽东诗句“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看课程改革,教师无疑是改革的“主沉浮者”。只有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让其领会课程改革的宗旨,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赶超课程改革潮流,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政策转化为现实,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孩子心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充分保障教师的应有权利,尊重教师的言语权,推动他们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专业发展的自主者。这样,我们的课改将走得更稳妥、更深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师角色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人说:课改课改,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引领这次课改的专家再三强调:“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些话中足以看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它一改以往“政府定课程,学校管教学,教师用教材”的局面,实行三级课程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伴而行。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程。这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是教师与课程整合的直接体现”,“它表征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消极的课程实施者到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从两个纬度来理解:
1 教师对既有的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国家课程是以国家为主体,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直接执行者。每位教师对同样的教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安排及诠释;每个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经过他们二次开发了的。
2 教师作为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旨在增强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由教师开发课程,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享有校本课程的决策权,参与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这样,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更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运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本身完全立足于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其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某些学校开发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手工课、结合乡土风情的地理课、满足社会和家长需求的职业指导课等等。无疑,这样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因而课程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创造者
“三级课程体制的建立,不仅改变了课程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教师的新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显然,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这无疑是在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创新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国家主义”性格,课程大一统。教师拿到手的是教材、教学大纲,其中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因而对教师来说,他们无需考虑要教些什么,只需按照大纲的顺序,把教材内容按照既定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的仅有的自由度在于把握如何教,或者说如何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听懂、学会,以便在考试中获得分数、取得高分。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很难成为创造性的思考者,却越来越像按部就班传递已有知识的“传话筒”。
其实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有创造激情者。只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制度化了的课程教学体制束缚了教师的发展。许多青年教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制度下,迫于传统的压力,逐渐放弃了革新的念头,沦为循规蹈矩的照本宣科者。
新课程改革重新唤起教师的创造激情;教师要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自己首先要敢于打破常规,向自我挑战,同时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与新观念的提倡相呼应,三级课程体制更是凸现了教师是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要求教师既要有总体规划、进行框架设计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细节、应对课堂多变情况的能力。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沉默是金”的理念,意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讲的过多、过细,而要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审时度势者,是宏观的掌控者。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过程的驾驭,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是整个课堂课程实施的总导演,其中每一个环节无不闪耀他们的创造光芒。
三、教师是专业发展的自主者
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正如英国课程专家斯坦豪斯所言:“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好的变革过程可以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带来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学校革新的核心。”
以往我国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下,“教育沦为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和既有文化的维护者”。相应地,教师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一方面这种体制给予教师反思和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较少。教师们只能游走在怎样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区间内。另一方面教师在这种体制下的主要工作是执行上级命令,把知识从书本上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如此,它无形中助长了教师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教学于教师成了一种负担而非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日常讲课不致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把每一位教师引上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成为教育的能手。”赋权于教师已经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新课改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使教师获得了应有的权利。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教师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师范教育、在职进修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体系。就在职进修而言,它一般是让教师重新回到大学校园接受一定时期的理论培训。许多教师反映理论固然好,但终归与实践有一段距离。教师工作具有专业个人主义特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面对和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教师们的课堂活动往往是相互隔离、各具特点,需要教师“自给自足”,而不具有相互依赖性。理论落实到实践最终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此外,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对于新教师或业务水平尚且不高的教师来说,其所任职学校师徒式的培训往往比教育学院培训的成效更为显著;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开展合作研究,尤其是有大学教师、专家参与的合作研究的培训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建立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和职后培训相连贯的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国家、地方以及学校都应当从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最终推动力量。他们应当拥有专业自主权,成为专业发展的自我掌控者。
四、结语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此次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初发起的内容最全面、覆盖最广泛、进行最彻底的改革。借用毛泽东诗句“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看课程改革,教师无疑是改革的“主沉浮者”。只有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让其领会课程改革的宗旨,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赶超课程改革潮流,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政策转化为现实,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孩子心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充分保障教师的应有权利,尊重教师的言语权,推动他们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专业发展的自主者。这样,我们的课改将走得更稳妥、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