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拓展训练引入高职课堂教学将会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让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先行后知”,有利于推进高职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 高职 课堂教学
心理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式训练,它通过学员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一种个人的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自我认识。参加训练的学员经过训练后,大多会感到自信心提高,更加愿意相信别人并与他人合作,也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对此,可尝试把这种室外的拓展训练引进到课堂中,将其当作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一、 寓教于乐
早期的教育学家已注意到学习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充满乐趣的,而且“乐学”也是一种学习的最高境界。俄国心理学家K.柯克契耶夫的试验发现,人在快乐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人的潜能可以得到一定的开发。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和清朝的王筠都认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乐学,展示书中的乐趣,吸引学生去乐学,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比较多,学生主动性不突出。与此同时,当前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其接受的过程是轻松的、愉快的。因此,当面对有些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及有些脱离现实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与疲惫。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如果一味地灌输只能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高职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应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而拓展训练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拓展训练类似于游戏,许多训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并能让其热情地参与其中。但是拓展训练又不仅仅是游戏,每种训练都有预定的结果与目的,教师在设计这些训练时都会考虑到它的教学目的,能让学生既快乐地游戏,又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体会与感悟,最终学到知识。例如在教授信息沟通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入拓展训练中的“信息传递”这一项目。教师可设计一段文字,让一排学生通过口头表述一个接一个地传递这段文字,再让最后一位传递文字的学生向全班说出他所听到的内容。这样的游戏可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并体会到:由于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干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失真。
二、 让学生“先行后知”
传统教育重视理论教育,是先知后行式的教学,是纯言语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纯言语的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较难接受。拓展游戏是一种体验式的训练,其中的“教”并非单纯言语的教,而是通过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并设置预定的结果,让学生(或学员)通过亲身的参与而来感悟与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习者需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精神,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为不真正地去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的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高职的专业以应用性学科为主,课堂更强调的是技能的教学而非理论型、研究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就需要课堂教学运用一些方式和手段,真正让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最终掌握和运用某种技能。特别是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这种拓展游戏就可以很好地辅助专业教学。在游戏中,学生直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运用一种或一些必要的技能来完成某项任务,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对某种社会角色或社会职业的初次“体验”。如“我是记者”这一项目,要求两人一组,彼此之间最好不要太熟悉,其中一人作为记者是对拍挡进行采访,内容形式自己定,时间为3分钟,尽可能获取有深度的消息,要求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做笔记,完成任务后再进行角色交换。采访完成后,每位学生把采访来的信息做一次1分钟的演讲,目的是要用最佳的表达方法把采访的人介绍给大家。这个项目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表达能力。这一训练项目可以引入到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如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少讲授理论,应组织学生多加训练,以此提高他们对语言类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写作、口才这些课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生发出学习的需求,最终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扮演好“教练”角色,不断地鼓励与引导学生的“行”之后,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把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浅层认识上升到深层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解,促成“行”转为“知”,并更好地指导“行”,最终使这种训练过程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经验与体悟。
三、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单一的技能教育虽然教给了学生某种职业要求的技能,但是由于缺少核心技能,难以适应以后的岗位转换、岗位内涵深化的需要。为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考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要求。把拓展训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很好地实践素质教育。
引入课堂的拓展训练虽然是通过设定某个情景,让学生通过训练来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情景式教学。一般的情景式教学的内容是选取真实性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以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与一般的情景式教学方式不同,拓展训练原本就是一种心理训练,其中所设置的一些困难,如“孤岛求生”、“为盲人指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场景,而是一种虚拟的特定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要求学生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扮演好这些社会角色。如盲人指路,“盲人”在另一位学生的指引下到达目的,这种训练既考验两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考验着他们之间的信任度。拓展训练需要队员分成几个小组来参加,突出的不是个人,而是团队精神。小组教学的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注意到了智力因素,而且注意到了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克服一定的困难,挑战自己,完成任务,在体验“成功”中来重新确认“自我概念”。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以说,拓展训练的这一“情感性”特性是一般的教学方式所没有的,把拓展训练引入到课堂中,将使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人的精神建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黄颖(197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秘、教育。
(责编卢海)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 高职 课堂教学
心理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式训练,它通过学员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一种个人的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自我认识。参加训练的学员经过训练后,大多会感到自信心提高,更加愿意相信别人并与他人合作,也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对此,可尝试把这种室外的拓展训练引进到课堂中,将其当作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一、 寓教于乐
早期的教育学家已注意到学习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充满乐趣的,而且“乐学”也是一种学习的最高境界。俄国心理学家K.柯克契耶夫的试验发现,人在快乐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人的潜能可以得到一定的开发。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和清朝的王筠都认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乐学,展示书中的乐趣,吸引学生去乐学,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比较多,学生主动性不突出。与此同时,当前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其接受的过程是轻松的、愉快的。因此,当面对有些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及有些脱离现实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与疲惫。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如果一味地灌输只能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高职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应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而拓展训练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拓展训练类似于游戏,许多训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并能让其热情地参与其中。但是拓展训练又不仅仅是游戏,每种训练都有预定的结果与目的,教师在设计这些训练时都会考虑到它的教学目的,能让学生既快乐地游戏,又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体会与感悟,最终学到知识。例如在教授信息沟通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入拓展训练中的“信息传递”这一项目。教师可设计一段文字,让一排学生通过口头表述一个接一个地传递这段文字,再让最后一位传递文字的学生向全班说出他所听到的内容。这样的游戏可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并体会到:由于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干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失真。
二、 让学生“先行后知”
传统教育重视理论教育,是先知后行式的教学,是纯言语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纯言语的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较难接受。拓展游戏是一种体验式的训练,其中的“教”并非单纯言语的教,而是通过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并设置预定的结果,让学生(或学员)通过亲身的参与而来感悟与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习者需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精神,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为不真正地去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的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高职的专业以应用性学科为主,课堂更强调的是技能的教学而非理论型、研究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就需要课堂教学运用一些方式和手段,真正让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最终掌握和运用某种技能。特别是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这种拓展游戏就可以很好地辅助专业教学。在游戏中,学生直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运用一种或一些必要的技能来完成某项任务,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对某种社会角色或社会职业的初次“体验”。如“我是记者”这一项目,要求两人一组,彼此之间最好不要太熟悉,其中一人作为记者是对拍挡进行采访,内容形式自己定,时间为3分钟,尽可能获取有深度的消息,要求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做笔记,完成任务后再进行角色交换。采访完成后,每位学生把采访来的信息做一次1分钟的演讲,目的是要用最佳的表达方法把采访的人介绍给大家。这个项目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表达能力。这一训练项目可以引入到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如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少讲授理论,应组织学生多加训练,以此提高他们对语言类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写作、口才这些课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生发出学习的需求,最终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扮演好“教练”角色,不断地鼓励与引导学生的“行”之后,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把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浅层认识上升到深层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解,促成“行”转为“知”,并更好地指导“行”,最终使这种训练过程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经验与体悟。
三、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单一的技能教育虽然教给了学生某种职业要求的技能,但是由于缺少核心技能,难以适应以后的岗位转换、岗位内涵深化的需要。为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考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要求。把拓展训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很好地实践素质教育。
引入课堂的拓展训练虽然是通过设定某个情景,让学生通过训练来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情景式教学。一般的情景式教学的内容是选取真实性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以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与一般的情景式教学方式不同,拓展训练原本就是一种心理训练,其中所设置的一些困难,如“孤岛求生”、“为盲人指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场景,而是一种虚拟的特定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要求学生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扮演好这些社会角色。如盲人指路,“盲人”在另一位学生的指引下到达目的,这种训练既考验两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考验着他们之间的信任度。拓展训练需要队员分成几个小组来参加,突出的不是个人,而是团队精神。小组教学的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注意到了智力因素,而且注意到了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克服一定的困难,挑战自己,完成任务,在体验“成功”中来重新确认“自我概念”。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以说,拓展训练的这一“情感性”特性是一般的教学方式所没有的,把拓展训练引入到课堂中,将使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人的精神建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黄颖(197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秘、教育。
(责编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