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间接测热法和公式预估法计算每日总能量消耗的比较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间接测热法、Harris-Benedict(H-B)公式法和拇指法计算急性胰腺炎(AP)患者每日总能量消耗(TDEE)的一致性,为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6月至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66例AP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31例,平均41.8岁。依据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n=20)和中重症AP组(n=46)。根据间接测热法、H-B公式法和拇指法计算TDEE,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图分析三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结果

间接测热法、H-B公式法、拇指法计算MAP组的TDE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AP组,根据间接测热法计算的TDEE均高于H-B公式法和拇指法的计算值,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公式法与间接测热法计算的TDEE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P<0.05),应用Bland-Altman绘图分析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拇指法与间接测热法计算的TDEE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P<0.05),应用Bland-Altman绘图分析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

结论

对于MAP患者,可采用H-B公式法和拇指法计算TDEE。而中重度AP患者宜通过间接测热法计算TDEE,作为营养支持方案制定的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5例(72个病灶)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37~68岁,平均56岁。病灶长径21.3~45.6 mm,平均31.2 mm。所有病灶术前均采用SMI技术进行微血流分级(Adler法)和行增强CT检查。术后1个月以2种以上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岁。16例手术后采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纳入联合组,17例采用直接关腹及传统引流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体温、心率、腹内压、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
门静脉积气(PVG)是一种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影像学征象,其出现常伴严重或致命的情况。PVG本身并不是手术适应证,治疗主要取决于潜在的疾病,当伴有严重的潜在腹部疾病时,需要紧急手术干预。引起PVG的潜在疾病主要分为感染性、缺血性、机械性和医源性疾病。这些潜在疾病的预后与PVG是否存在无关,而是受疾病本身影响。尽管近年来有关PVG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却甚少。基于对以往文献的回顾,本文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行腹腔引流管持续内冲洗负压引流法治疗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阐述了该方法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对冲洗效果进行分析及经验总结。11例患者均为B级胰瘘合并腹腔感染,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43~67岁,平均58.5岁,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9例,传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 1例,L
期刊
目的探讨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在治疗持续性胰外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治疗的12例因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外伤或胰腺手术导致持续性胰外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30~65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均行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术后通过门诊复查随访胰瘘复发、新的胰液积聚、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致
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LRRHC),由于手术复杂性和肝门部胆管癌预后不良的现状,使得LRRHC极富挑战并充满争议,相较于腹腔镜技术在肝脏、胰腺和胃肠外科的应用,严重滞后。本文综述了LRRHC的历史沿革、微创性、适应证、技术难点等关键点的新进展。
ERCP是内镜治疗胆道疾病的标准方法,在正常或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导丝难以插入胆道的情况,有文献显示即使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选择性胆管插管失败率也达5%~15%[1]。目前大多数研究根据胆道插管次数(通常为5~15次)或插管时间(>5~30 min)来定义困难胆道插管[2]。除了记录乳头插管时间和(或)次数外,还须考虑非有意胰管插管或胰管造影剂注射的次数,当这两种情况发生超过一次,就会增加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风险。
本文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术中行胰管支架置入者分为观察组,共117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7例,年龄(57.36±10.42)岁;未置入者分为对照组,共72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56.88±10.19)岁。观察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淀粉酶分别为(324.77±174.53)U/L、(177.91±135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胰瘘和未发生胰瘘患者性别、年龄、术中失血量、胰腺残端处理方法、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白蛋白等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确定其与胰瘘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患者,
患者女性,33岁,汉族,因右上腹疼痛2周就诊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肝功能指标轻度升高,肿瘤标志物正常,腹部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诊断:胆总管囊肿。患者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管中段呈孤立性囊性扩张,近端胆囊管走行于胰头后方并以锐角汇入胆总管,遂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鉴于分离易损伤胆总管,决定中转开腹行胆囊管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管囊肿。术后1周,肝脏转氨酶恢复正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