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想象·感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884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
  生:《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在这个曲子的背后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言文,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个故事的名字——《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对伯牙了解多少?
  生:伯牙非常善于弹琴。
  生: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
  师:伯牙不仅能弹琴,还会作曲,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琴仙”。
  师:(手指课题中的“鼓”)“鼓”的意思是——
  生:弹。
  师:“伯牙鼓琴”的意思就是——
  生:伯牙弹琴。
  师: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评析:教师以乐曲《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静静聆听,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为后文伯牙和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做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感知文意
  师:学文言文首先要能读好。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98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大家刚刚读得可真投入,来看看这几个词语能读准吗?(出示词语:善哉、巍巍、汤汤、少选、破琴绝弦。)
  生:……破琴绝弦(xuán)。
  (其他学生纠正读“xián”)
  师:注意“弦”这个字应读“xián”,破琴绝弦(xián)。请你把这个词再读一遍。
  (刚刚读错的学生又正确地读了一遍)
  师:这里还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
  意——(手指“少选”)
  生:少(shǎo)选。
  师:为什么读“shǎo”,不读“shào”。
  生:因为结合注释我们知道“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
  师:(赞许地)对啦,“少选”是形容时间很快,对照注释,不仅可以知道词语的意思,还可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师:(手指“善哉”)“善哉”的意
  思是——
  生:好啊。
  师:“好啊”就是——
  生:善哉。
  师:齐读词语,每词两遍。
  (生齐读词语)
  师:在这篇古文里,有几个句子不太好读,我来考考大家能不能读好。(出示句子: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询问同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停顿。
  师:他在哪个字后面停顿了
  一下?
  生:“乎”字。
  师:“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善哉”和“乎”这个语气词连在一起读,读得轻一点,适当延长读音,再停顿,就会有一咏三叹之美。听老师读。(出示朗读节奏,师范读。)
  师: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句再读一读?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乎”读得有点重)
  师:把“乎”读轻一点。
  (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乎”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读第二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谁能用刚刚的方法把它读出来呢?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最后一句谁来试试?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指名读)
  师:这句中有一个多音字“为”出现了两遍,分别读什么呢?(指名说读音及原因,提示看注释。)
  师:我们要读出这句话的节
  奏,需要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纷纷看注释)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那这句话中哪个词是“不值得”的意思?
  生:无足。
  师:所以“无足”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出示节奏)谁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
  (师指名读)
  师:我说意思,同学们读出这句话。
  (师生配合读)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物?(板书:锺子期。强调“锺”字的写法。)
  师:请大家看这组句子,(出
  示文中带人名的句子)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读好文言文的小秘籍:凡是带有人名的句子,人名的后面要稍作停顿,会更有韵味,你们一起试试。
  (生齐读)
  师:大家词语都读准了,难读的句子也读好了,整篇课文能读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领读第一句,生齐读课文。)
  【评析:这一环节执教教师将朗读指导的内容分为四组:第一组是文中易读错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如“少(shǎo)选”,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辨析读音,明确意思;第二组是文中不太好读的句子,通过自读、评价读,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第三组是文中带有人名的句子,借机让学生了解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凡是带有人名的句子,人名的后面要稍作停顿。至此学生基本能读准音,读通句,水到渠成地进入第四组:朗读全文。四块内容,形成了朗读教学的四个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師:听了大家的朗读,我只想说一句“善哉”!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古文主要讲了伯牙和锺子期的什么故事?
  生: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的故事。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
  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具体吗?
  生:伯牙非常善于弹琴,锺子期非常善于听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想到了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你真会读书,从你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听琴。
  【评析: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大意,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学生第一次概括时就抓住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范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得更具体,为学生后面理解文章意境打好了基础。】
  三、讀中想象,感悟知音
  师:我们能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而锺子期善听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师巡视,指名答,出示相关句子。)
  师:从这两句你是怎么看出伯牙善弹琴、锺子期善听琴的呢?
  生:伯牙心里想着太山,锺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锺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师:你所说的伯牙“想”就是这句话中的——
  生:“志”。
  (师板书:志)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他的琴声会是怎样的?
  生:高昂的。
  生:气势磅礴的。
  生:雄浑的。
  师:听到这雄浑有力的琴声,
  子期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巍峨的高山。
  生:雄伟的高山。
  生:高峻的太山。
  师:巍峨高耸的太山,请你读出这种画面来。
  (师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请最后回答的学生读这句话。学生读得一般。)
  师:这山还不够高大雄伟。(出示图片,指导朗读“巍巍乎”,“乎”读轻一点,重读“巍巍”,师范读。)请你再读。
  (生读得有进步)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琴声由衷的称赞。谁来把这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指名读,相机点评。)
  师:多么巍峨高大的太山呀!
  谁能配上动作把这种顶天立地、耸入云霄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师相机点评。)
  师:我们男生一起心领神会地读一读,读出太山的豪迈。
  师:少选之间,伯牙转筝拨弦,将琴再鼓。(出示句子: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当读到“汤汤乎”的时候,伯牙的琴声又表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惊涛骇浪。
  生:汹涌澎湃。
  生:奔流不息。
  生:浩浩荡荡。
  师:这样浩荡的流水,子期听出来了吗?(出示图片)
  生:听出来了。
  师:于是子期发自内心地赞
  叹道——
  (生读得节奏有点快)
  师:要表现流水的气势磅礴,
  得把每个字音拉长一点。(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
  (生读得很投入,还情不自禁地配了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伯牙的琴声,全班齐读。
  (师生齐读)
  【评析:品读文句、想象画面、领悟知音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一环节中,范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高山、流水的特点,想象乐曲的曲调,进而景声合一,与子期共情,听到琴声,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流水,达到领悟情感的效果。然后再通过指名读、根据画面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巍巍”的高大雄伟,“汤汤”的波涛汹涌。】
  师:无论伯牙弹奏什么曲子,
  子期都能听懂并大加赞赏(板书:善哉),可见子期是个怎样的人?
  生:善于听琴并且懂伯牙的人。
  师: 其实,高明的何止是锺子期一个人啊!伯牙高明在哪里?
  生:伯牙想到高山,就能用琴声表达高山的画面,想到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流水的画面。
  师:是呀,伯牙鼓琴的技艺要是不好,他心里想到高山,却表达不出太山的巍峨,想到流水,却表达不出流水的浩荡,锺子期能一听就明白吗?
  生:不能。
  师:伯牙心里想到什么就表达出什么,这就是——
  生:琴艺高超。
  师:真是不得不让人感慨,好
  一个善听的——
  生:锺子期。
  师:好一个善弹的——
  生:伯牙。
  【评析:以“高明”一词,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的善鼓琴、子期的善听琴。“知音”之意呼之欲出。】
  师:我想问问,锺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
  生:还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志”。
  师:是呀,那巍巍太山还代表着伯牙什么样的志向呢?
  生:远大的志向。
  生:像太山一样巍峨的志向。
  师:“巍峨”形容志向不太合适吧,换个词。
  生:高远的志向。
  师:那汤汤流水还代表着伯牙什么样的胸怀呢?
  生:博大的胸怀。
  生:宽广的胸怀。
  师:原来锺子期不仅是在赞叹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巍巍太山一般的志向,汤汤流水一样的胸怀。
  师:(补充资料)伯牙作为著名的琴师,琴艺绝妙天下,无数人听过,赞叹过,在遇到锺子期之前,他缺少赞美吗?   生:不缺。
  师:但是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只有谁明白?
  生:锺子期。
  师:所以,当他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这样赞叹——
  生:巍巍乎若太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这样赞叹——
  生: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会说什么?你能学着文中的样子表达锺子期的评价吗?(出示句子:伯牙鼓
  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其他文献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责任,学会感恩,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护蛋”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天时间内贴身悉心呵护一颗鸡蛋,做到不破损。  晨会期间,学生拿出前一天晚上精心挑选并做了保护措施的鸡蛋。学生保护鸡蛋的方式真是花样百出。有的先用一层保鲜袋把鸡蛋包好,接着在两块泡沫上挖了一个洞,再把鸡蛋放进去做“泡沫夹蛋”,最后用胶带一层一层密封起来;有的像照顾自己的宝
汤 瑾  特级教师,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语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成果鉴定专家。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新体系习作大赛特等奖,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曾在各地多次执教示  范课。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
薛法根老師在《善待文本》一文中郑重指出:“语文老师的教学功力就体现在文本教学价值的发掘与运用上,即发现文本的教学关键点及其背后的语言知识。”如何能有效发现“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关键点及其背后的语言知识?本文试以《桂花雨》为例,来谈谈“文本教学解读”的思维过程。  一、文本教学解读起点:基于体式与学情  《桂花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以惯用的怀旧笔法,表达对亲人和故乡深切怀念的一篇抒情散文。改编之后,被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源,通过图画和文字共同传达故事信息。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不同,绘本中的“图”和“文”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正如台湾学者郝广才所说:“‘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对于低年级教师而言,绘本作为一种新鲜的课程资源,不仅以丰富画面的形式美以及视觉上的色彩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处于识字初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习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习作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体验、积累。基于此,在开
虽然新课标对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做了清楚的界定,但是,如何把学段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却是语文教师制订教学内容时的难题。为此,我校举办了“同一篇课文不同年段教”的专题研讨活动,探究在不同学段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笔者执教的是四年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受益匪浅。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反而有难度。难就难在如何在简单的文字中找寻它对于四年级学生
古代有一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大师请教写作的诀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一片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了三天,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文章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一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啊!”  那么,怎样指导小
【设计初想】  课标指出,“小学的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玩游戏是一种很好的切入方式。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游戏引入作文课堂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给予学生切身感受的机会,既激发了学生上作文课的兴趣,又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成语接龙游戏是学生平日里熟悉而且经常玩的一种游戏,第一次在课堂上玩,学生
在一次古诗词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中,唐婉老师执教的《春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一结束,笔者调查了52名听课学生对唐老师《春雨》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见表1)  表1 听课学生对唐老师《春雨》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调查表  课后,听课老师无一例外地对这节课表示大加赞赏。  那么,唐老师的这节《春雨》为什么会赢得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呢?笔者结合课堂实录,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分析,发现“人在课中央”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听”通常放在首位,可见听读的重要性。听读也是读,只不过是用耳朵“读”书。听和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听为主,听占45%。从人的语言发展看,也是听在读之先,听是读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