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虚化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既是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其归结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规定着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向,统领着整个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上,除了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诸多问题以外,出现了教师不确定课堂究竟要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在语文课堂究竟要学什么的现象。因此,教师如何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明确且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目标;虚化;明确;具体;可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09
  近日,笔者批阅学生随笔时,读到学生的一段文字,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惊心之余,惭愧不已。原文摘录如下:
  自己看来,直到初中毕业我还是不会学语文,为什么这样讲呢?老师整天呐喊着“预习”的口号,却从未指导过我们方法。在我眼中,语文预习无非就是正正音,多读几遍课文罢了。
  上语文课总是无聊的,老师自顾自的讲着,而你却什么也不知道,每天的课总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先读读课文,然后从哪一段中,找了一堆词、句,这些词句怎么怎么好,老师都是一股脑抛给你,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反复记忆!背答案!
  我给这种模式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老师就像奶妈,学生就像婴儿,老师只关心你饱了没有,却从不告诉你需要吃饭和如何吃饭,最终你还是无法成长!
  可悲的是这种生活伴随了我9年之久。在初中有许多老师告诉我该怎样学习语文,但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要上语文课,因为这么多年,上了几千节语文课,总是感觉没什么长进。首先没明确上课的目的,其次不知道上课该学些什么。
  笔者批阅完突然发现,导致问题的根本在于目的。
  学生通篇都是从自省的角度出发,没有任何责怪教师的言语。可是,让学生明确上课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上课该学些什么,这不是我们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吗?这不就是我们上课的教学目标吗?怎么一个高一的学生却刚刚明白这个道理呢?由此反思自身,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上过的每一节课是否都能让学生明确这两点呢?很遗憾,答案令笔者沮丧不已。笔者想这位学生是给笔者自己留了面子,只说“9年之久”,而不是说“直到现在”。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真正有效的呢?这个话题其实很大,已经涉及“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而在现今的语文教学领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王荣生、李海林、步根海、金志浩等语文教育名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笔者不想对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究竟应该是什么多谈。只想说,“万变不应忘其宗”,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自己总要心知肚明,总要让学生明白一节课究竟要学什么,这是教学目标制定的根本意义所在。
  而看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惯性、专业能力不足、生本理念淡薄、职业理想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很多教师根本不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仅把它当做是完成教案的一个步骤,而且,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目标实施的随意性也很大,很多时候与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一致。说得再严重一点,很多教师上课前根本就不确定自己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教学目标被“虚化”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据《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调查研究》一文显示:中学教学课堂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化、缺失化和模糊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或者领导的检查而照搬教参,照抄其他教师;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学生是否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哪些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考虑存在缺失;很多教师受教参等的影响,在陈述教学目标的概念和理论时,常常是含糊抽象的,不能给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的指导,无法让学生明了所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无法测量学生是否真正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所以说,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观念决定行为,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观念,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真正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当然,只是观念上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制定一些让目标不虚化的原则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明确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让教师明确这节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走进教室前一定要明确自己要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确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到什么,不要使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糊涂。所以,要使教学目标不被“虚化”,首先要做到“明确”。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而言,不妨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点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也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学目标制定要具体
  教学目标不被“虚化”,还要考虑目标制定是否做到“具体”。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
  首先,目标制定要简明、直指肯綮。目标繁杂,不符合教学实际情况,一节课内难以达成,而且过多的教学目标也会降低我们对核心目标的关注,课堂容易华而不实。目标设置过于宽泛,学生难以完成,也就不知道该学什么。比如一些教师经常会设置一些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得过于宽泛,某种程度上已经把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课程标准混为一谈了,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中。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学生又怎么会明确这一节课要学什么呢?如同样是《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如果1、2两个目标定义为“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就显得比较笼统、泛化了。“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哪些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掌握?“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哪些个性特征?通过什么途径体会?教师不说具体,怎么能让学生明确该学什么,怎么能够判别学生有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数量要适当,且要避免泛化的模糊、笼统的“万能公式”型目标。   其次,目标陈述时,使用的语言要力求准确、具体。在目标设计时,教师往往习惯使用“理解”、“了解”、“领会”、“把握”、“知道”、“体会”等比较抽象的用语表述教学目标,这样的表述语言过于概括、笼统,更多的是描述学生的心理流动过程,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不利于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如前文中关于《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第3个目标如表述成“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思”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学会用一些能够体现目标达成与否的可检测的行为动词,如“记忆”、“识别”、“背诵”、“复述”、“描述”、“说出”、“写出”、“背诵出”等,目标达成与否,达成度如何,学生容易表现出来,教师也容易检测,便于教师据此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程及时调整。
  另外,目标表述时,主客体要分清。教学目标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描述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获得的知识能力,而不是教师采取的途径或方法。所以,教学目标的编写应以学生为主体,如“学生能够……”这样的表述程式才是合乎规范的。但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却经常把目标对象错误定位,常常将教学目标描述为教师应做什么或是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设计进行描述。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思”、“使学生领悟课文在谋篇构局上的特色”“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很明显,这些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都已由学生变成了教师。很容易使教师成为“课堂主宰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上的创造性。也不符合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被严重虚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教学目标制定应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如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或中心目标不突出或目标条目过多等等,都是不利于操作的。目标的内容更应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应一目了然。
  三、教学目标制定要有可行性
  教学目标不被“虚化”,除了制定得具体、明确外,还要斟酌其可行性。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虚假”的教学目标。曾经听过一名教师的公开课《荷塘月色》,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了分组协作的方式探讨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且一组一段,分工明确。课后与这位教师探讨时问“此处为何要安排分组合作”,他先是一脸茫然,想了想说,是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作精神”的教学目标。很明显,这个教学目标表述既不具体,又很“虚”,这样的合作能有多大质量?且一组一段,那么其中一组的学生只集中精力于本组这一段,对其他段落的文字的感悟又能有多少呢?安排合作,笔者想无非想要沾点新课程的光,给自己的课堂披上一件靓丽的外衣。这样的教学目标根本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不具有太大的可行性。
  有效的教学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学目标是否可行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想每一课的目标不被“虚化”,教师除了恰当选择本课教学内容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尽可能地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所以目标制定的难度不宜大,也不能低,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体会:不上课就没有收获,反之,就会有收获。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听得清楚,学得明白,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这样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可行性,真正切实有效。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备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考虑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科性质、教材文本、学生基础等多个维度。但万变不应忘其宗,无论教学内容怎么变,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且具有可行性,这应是一堂课教学目标制定的最根本的前提。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明确、具体、可行,对于提升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以及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翁乾明.关于教学目标的若干逆向思考[J].福建教育,2012(3).
  [2] 李 佳,李 娜.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1).
  [3] 田爱丽.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J].当代教育科学,2012(14).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中学 315200)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水平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网络电子控制技术以及相关的产品的开发研制日新月异;目前车辆内部电子化程度水平成为现代汽车发展
过去的十多年中,微操作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应用广泛涉及微系统(微机电系统-MEMS、微光机电系统-MOEMS)的制造领域。目前,采用微操作机器人是实现半自动或自动化微系统的直接
期刊
学位
机械可靠性设计也可称作机械概率设计,是可靠性工程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可靠性工程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核心是计算机械零部件在规定工作条件下的可靠度或
(本刊讯蔡静霞)2015年6月27-28日,“邂逅亚平宁”之中国(广东)玛莎拉蒂车主周年大型活动与天誉半岛高端客户风情派对于天誉半岛销售中心盛大举行。来自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抽
摘 要: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迎来新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水利资源的大力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以科学的工作管理为基础,不断提高管理有效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区域环境,避免在建设过程影响到生态质量,以此助力于水利工程有效开展,本文基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深入阐述其主要工作与成效,希望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以此不断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有效助力。  关键
期刊
现代控制与规划方法在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控制与规划方法在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中的应用,并针对实际的机器人视觉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