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教育时机的应用模式?鄢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mn2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教育时机的应用模式,通过对硫酸根的检验的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强化对化学教学中教育时机应用模式的设计、实施与运用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时机;应用模式;化学教学;硫酸根的检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0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01
  教育时机可认为是针对特定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可以获得最佳教育效能的一段时间中的一种机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握教育时机,及时施教的重要性。教育时机普遍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对教育时机规律的揭示与把握,可以大大提高具体运用的水平及效果。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激发与强化教育时机的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时机的应用模式是尤为重要的,它能使教与学的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育时机的应用模式
  教育时机论提倡科学地创设、捕捉与利用最佳的教育教学时机,抓住学习的关键、重点、难点,进行省时、快速、高效的学习,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把握最佳教育时机的理论主张,应当建立较为合理的应用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贵在得法”,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教育时机的把握也是如此,但是在此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应遵循的规律和模式。
  如果我们把教育时机的把握看作是一个先后相继的完整过程,那么教育主体的行为起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即:教育时机的创设、教育时机的捕捉、教育时机的利用、教育时机的转换。这四个阶段中的第二、三阶段属于对教育时机的把握必须经过的两个基本过程,为低级阶段;经历一、二、三或二、三、四为中级阶段;而经历完整的四个阶段属于高级过程。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阶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教育时机是一个环节,但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环节。
  1.教育时机的创设
  教育时机的创设就是创造教育时机,设计教育时机,预测教育时机等,是教育时机的谋划、筹备阶段。教育时机不是等来的,等待时机如同守株待兔。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地创造、寻找、设计、预测教育教学时机,才能学的主动,教的主动。教师大量的授课前期工作,如备课、教案设计、实验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准备都是为课堂教学创造一种最佳的教学时机和教学情境。
  2.教育时机的捕捉
  教育时机的捕捉可视为教育时机没出现时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或出现时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迅速作出选择和科学决策。这需要具有教育时机的意识,才会识别时机,并且抓住不放。用科学的方法需找时机,要有准确的判断力,关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捕捉问题,平等地和学生进行讨论。在教育时机明了阶段,才能及时地捕捉,并趁热打铁。
  3.教育时机的利用
  教育时机的利用因教育时机就其存在来说是客观的,而人们对时机的意识和把握是主观的,而只有被使用的时机才有实际意义。苏格拉底这样说过:“最有希望成功的,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次时机,并全力以赴的人”。若几种时机同时可供选择利用,应根据时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在时机有效的时间内择善而从,量力而行,捷足先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4.教育时机的转换
  经过对教育时机的创设、捕捉、利用三个阶段之后,就进入了教育时机把握的第四个阶段即“教育时机的转换”阶段。教育时机的转换是上一个循环的结束和新的循环的开始,这个阶段要进行教育时机的评价、调整——扩大成果——寻找转机目标、迎接新挑战的三个环节的工作。这个阶段也是教育时机捕捉的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和升华阶段。
  二、化学教学实例及分析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包含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创造、寻找、预测教育教学的时机,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立“障”除“疑”,从而创设一种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时机。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中硫酸根(SO42-)的检验为例,介绍化学教学中教育时机运用的一般模式。
  1.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中硫酸根(SO42-)的检验的教学设计
  【提问】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铵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现在思考下SO42-有什么特殊的性质?该怎么检验呢?请同学们大胆假设。
  【回答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该试样中含有SO42-。
  【回答2】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该试样中含有SO42-。
  【实验1】取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实验2】取另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提问】通过刚刚的实验,可以分别说明溶液中含有SO42-吗?
  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
  慢慢拿起试剂瓶,将标签转向学生,第一瓶为AgNO3溶液,第二瓶为Na2SO3溶液。
  【分析】同学们都想到了利用SO42-和Ba2 形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所以有的同学用了BaCl2,有的同学用了Ba(NO3)2,目的是加入Ba2 ,并加入酸检验沉淀是否不溶。那么这些检验方法,通过刚刚的实验,证明是存在漏洞的。同学们思考下,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回答】实验1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 的干扰。因为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 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实验2,硝酸有一种特殊的作用(氧化性),使得硝酸和Ba(NO3)2在检验SO42-的时候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分析】根据同学对漏洞的解释,我们只能使用BaCl2溶液和稀盐酸来完成检验,但是如果有Ag ,则实验结果会受到干扰,在不改变检验试剂的情况下,有没有办法排除Ag 的干扰呢?
  【回答】取样先加稀盐酸,若无白色沉淀,排除银离子存在的可能性,再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了白色不溶沉淀,则样品中一定含有SO42-。
  【分析】对SO42-的检验要考虑的情况比较多,首先同氯离子的检验相似,要加入酸溶液排除碳酸根离子和Ag 的干扰。选取BaCl2溶液和稀盐酸检验,一定要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排除Ag 的干扰。
  2.教育时机应用模式分析
  关于“硫酸根(SO42-)的检验”的教学案例,是遵循一般情况下把握最佳教育时机的规律和模式设计的。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1)教育时机的创设
  学生已经了解铵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检验,初步体验了离子检验的过程,并知道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可以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基于以上认识,让学生大胆假设检验方案。为了能够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反驳,要事先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如硝酸银、亚硫酸钠、氯化钡、硝酸钡、稀盐酸、稀硝酸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各种方案。教师及时将学生的各种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两种典型的实验方案。
  (2)教育时机的捕捉
  分别取两组试液(标签背向学生),按实验1、实验2进行验证,实验现象和预期的一样。在提问学生是否有SO42-,学生不假思索认为肯定有时,将试剂瓶的标签转向学生。正确的答案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了激烈的冲突,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教育时机,应该及时把握,抓住学生方案的漏洞,进一步引导学生。
  (3)教育时机的利用
  通过实验结果与学生预知的强烈冲突,及时加以利用、引导,与学生一同分析实验方案的漏洞。实验1中Ag 的干扰,可与BaCl2含有的Cl-,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实验2,硝酸有一种特殊的作用(氧化性),使得硝酸和Ba(NO3)2在检验SO42-的时候会产生错误的结论。确定只能使用BaCl2溶液和稀盐酸来完成检验,在离子干扰讨论的前提下,讨论在不改变检验试剂的情况下,有没有办法排除Ag 的干扰。
  (4)教育时机的转换
  最后分析,归纳总结出对SO42-的检验要考虑的情况比较多,同氯离子的检验相似,所以选取BaCl2溶液和稀盐酸检验,一定要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排除Ag 的干扰。以问题活动解决为基础,既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记忆和应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科学准确地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积极地创设、捕捉、利用,且恰当地转换教育时机,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用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小的精力,使教与学的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把握最佳教育时机的理念、模式的作用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7-191
  [2] 林文兴,胡志刚.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相机诱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7)
其他文献
出生日期:2006年2月15日  愛好:阅读  座右铭:学无止境。  就读学校班级:河北省衡水市志臻实验中学七(19)班  指导老师:张超  My best friend is Wang Gang. He is 13 years old. We are both in Class 19, Grade 7. He studies very hard. He is never late for sch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69-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上教版的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是第七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这一节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初中化学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因此大多数老师都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作为本章的教学重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一直都是按部就班地从盐酸到硫酸、从氢氧化钠到氢氧化钙这样慢慢地平铺直叙
2017年6月七、八年級参考答案
I think our neighborhood is modern and wonderful. There are supermarkets, restaurants, a school and a hospital. People here are helpful. I love living in a neighborhood like that. But I just think the
Jesse is going to the library with his little sister Anna. Dad and baby Sam are coming, too.  杰西要和妹妹安娜去图书馆。爸爸和小山姆也来了。  “Do you think the library will have a book about fish, Dad?” asks Jesse. He wants
In the tight confines1 of a cement enclosure2, a dolphin swam a repeated pattern of circles. It was twilight and she was alone in the tank.  在水泥围成的狭小空间里,一只海豚游来游去,一圈一圈地重复着。天黑了,只有它一个人在水箱里。  Earlier that
摘要:基于学生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等化学反应原理,以解读苏教版高中化学“乙酸乙酯实验室制备”原理为例,阐述利用高中化学教材现有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反应原理在物质制备以及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原则,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原理指导实践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体验;构建;化学反应原理;乙酸乙酯制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19-03 中图分类号:G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4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21  新课程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其中,体验学习通常被认为是切合人文教育特征的基本学习方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
李東阳  出生日期:2005年11月29日  爱好:跳舞、英语  座右铭: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  就读学校班级: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外国语学校七(16)班  指导老师:陈传光  My Dream Home  My dream home is at the foot of a hill. There’s a clean river in front of my house. I can swim t
摘要:信息技术究竟能为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做些什么?它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怎样的可能性?文章尝试从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出发,阐述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化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9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科学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