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马影视文化交流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一向重视文化层面的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进一步推动了中马两国的影视作品交流,加深了互通融合,有助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本文梳理了华语电影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状况,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马影视文化交流的新机遇,并就中马影视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影视作品的交流增强公众对两国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进而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
其他文献
轮辐叙事是现代电影叙事学中较为成熟的一种复合叙事模式,擅长以多个视角开掘故事的广度和深度,对故事内涵和叙事主体进行立体的刻画,使得影片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类型特征和风格:不同视角、立场或倾向形成多条独立完整线索;所有线索汇聚到某个共同核心事件后离散走向各自的目标;以核心事件为界,将影片分为两部分,前者为故事拼图,后者为主题深化.国产电影《金刚川》以多视角、多线索完成了前半部的“拼图”,而疏于后半部的“深化”.
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白日焰火》《少年的你》等聚焦非一线城市的现实题材电影动摇了此前同质化的电影都市景观,使得扩散式、多元化的中国城市空间开始在镜像中现身.通过跨越不同电影文本的并置与重叠,非一线城市被构建成为一个具有浓郁当代性色彩的广阔中间地带.这个由市井生活空间、迁移者异托邦、地域特色城市三个侧面铆合而成的影像空间,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纵向下沉发展的产物,也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深入而被不断拓展和丰富.
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重要资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优秀影片.不同时期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其选材倾向性各有侧重,且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样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文学改编电影受到时代风潮、电影演进、媒介变革等多重影响,改编方式由单一过渡到多元,改编对象由文学文本扩展为泛文本,文学和电影的关系也出现双向互动的趋势.细致梳理70年间文学和电影的关系,不仅是对中国电影研究的有益补充,也可为今后的文学改编电影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近年来,网络青春电影不断涌现,深受观众的追捧,究其表层原因无外乎青春题材的电影足够博人眼球,青春年少的故事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虽然网络青春电影良莠不齐,口碑褒贬不一,但其寓悲以喜之美、纪实与虚构之美以及深层次内核之美的独特美学特征,让这类电影足以在电影市场中大放异彩.而网络青春电影美学特征的呈现方式更是独树一帜,独特的转折方式、碎片化叙述以及怀旧的设定,让电影充满了看点与趣味性,这也是网络青春电影在电影市场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的“姐姐形象”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内涵:从人物形象来看,“姐姐”身份认知的形成体现了青少年女性在现实语境中面对的话语规训、拥有的部分不在场权力和对抗式成长.从影视语言来看,“姐姐形象”大多未逃脱被叙述和被凝视的话语体系,但以《我的姐姐》为代表的部分影片对之进行了一定突破.从艺术内涵来看,“姐姐形象”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创作者与文学传统和现实语境的对话、受众与文本的对话等互文语境中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艺术探索.
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男性视角始终处于主流地位,而女性往往是被男性话语所建构的.但伴随女性导演成为可能,尤其当女性演员得以成功转型成为导演,其在电影行业的深刻体悟使其更注重破除传统影片中的被符号化的女性困境.导演身份的转变与女性意识的回归使得女性导演得以把握表达权,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女性角色,反映当今现实中广大女性的意识觉醒与女性主体性回归.
国产影视动漫在近20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一些优秀动画电影在院线获得成功,带动了社会大众对国漫兴起的热情.影视动漫作为数字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处于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前端,带动着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格局.从产业发展的维度来看,推动国产影视动漫产业发展需要厘清动漫与产业、产业与产业政策、动漫产业与周边产业的关系,从全局来看今天动漫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而可以理性分析当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机遇.
2021年“元旦档”,韩延导演的作品《送你一朵小红花》以破10亿元的票房展现了这位新锐导演的商业执行力,作为“生命三部曲”的第二部,该片延续了《滚蛋吧!肿瘤君》对病患群体的关注,也进一步体现了韩延导演的个人风格与审美特征:漫画与卡通元素的融入,类型话语范式的重新建构,等等.韩延导演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呈现影片中强烈的现实观照性,以喜剧、爱情、青春等元素消解病患题材的残酷性,同时塑造了“青春新女性”的人物形象.
“土腔”作为一种电影风格,用同一套话语去解释表征离散、追问身份与归属问题的电影,从而避免了“土腔电影”概念的应用局限.而难民问题作为“土腔”风格电影的现实观照和对离散主题的极致表达,与性别政治、战争暴力的场域发生互动,想象主体跨越边境的欲望.难民在影片中,试图于侨居地以重新构建性别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的方式获得认同,却在“白人凝视”下被视作“他者”,陷入再次流亡或者被驱逐出境的旋涡.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契合主题现代性,插入诗文朗读构建想象共同体;在意象上运用比兴手法隐喻理想生活,探索诗化意象的现实书写.通过三个维度的跨媒介建构,实现了多媒体融合语境下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形成了一次有意义的艺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