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狼在行动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支部队的成员没有名字,属于他们的,是诸如东一、东二之类的代号。枪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只要睁着眼睛,枪就成了他们的手指,连着神经,长在胳膊上。
   除了枪,在他们的右臂上,还有个类似“图腾”的标志——一枚威武的“雪狼”臂章。
   这是一支几乎没有曝光过的神秘部队——雪狼突击队。
   与杨胜利从事的非官方安保工作不同,雪狼突击队是公开的中国奥运官方的安保部队,被称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守护神。奥运会期间,一旦发生了大规模的恐怖暴力事件,这支雪狼突击队将负责担任起奥运核心区、中心区的武力突击任务。
   雪狼突击队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2006年4月27日,北京警察学院举行北京奥运安保实战培训启动仪式。此时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两年多时间。
  
  一身装备30万
  
   枪响,百米之外,鸡蛋粉碎。
   24岁陈刚(化名)从来没有失手过。自从进入位于北京郊区大兴的这个神秘大院,他就变成了一个代号。在无数次演练中,他和他的三百个战友被分成若干小组——爆破、狙击、谈判、供应,各司其职。
   据媒体公开报道,雪狼突击队组建于2002年12月,此前从未公开露面。这支队伍隶属于北京武警部队,和公安特警队伍一样,他们将参加执行奥运安保的反恐防暴任务,如反劫持、反爆炸、反袭击等特殊作战任务。
   防弹背心、防弹头盔、护目镜、腿带护膝、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92式9毫米手枪,折算成人民币,他们每个人身上各式的单兵作战装备总值为30万元左右——相比那些仍在伊拉克沙漠苦战的美国大兵人均2.8万美元的装备,他们丝毫不逊色。2004年雅典奥运会,负责安保工作的希腊反恐特种行动部队亮相时,使用的也是同类型的装具和武器。
   不仅如此,突击队还装备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反恐怖武器,从装甲防暴车到特种排爆车、从窥视设备到高技术通讯器材、从微光夜视系统到电子计算机指挥系统、从微型冲锋枪到新式自动步枪,一应俱全。
   演练场上,24名雪狼突击队员在10分钟内进行了持枪、队列、手势信号等战术动作表演。当“后倒射击”口令一发出,所有队员齐刷刷地从立姿迅速向后摔倒,后背狠狠地砸在水泥地上,而他们的眼神和手中95式自动步枪的枪口却始终对准目标。据介绍,这是在面对特殊威胁时的最有效防护和打击的动作,须艰苦训练后才能熟练运用。
  
  “地狱”式淘汰训练
  
   雪狼突击队面临的北京奥运安保任务全球瞩目。因此,要成为雪狼突击队的成员实属不易,就算各项指标合格有幸进入突击队,也要经受各种考验,不断淘汰,不断补充。
  内行都清楚,这种淘汰式训练,强度不亚于“地狱”:
  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100个蛙跳、200次杠铃,负重35千克的10千米越野——这是“雪狼”一天的训练量。
   为练就一双铁拳,4年里打坏了8个沙袋,指头严重变形;为了练就一双飞毛腿,每年穿烂三十多双训练鞋,4年来负重越野跑的距离相当于跑了两个“二万五千里”;为了练就飞檐走壁的攀登功夫,每年磨破五十多双训练手套,入伍至今攀登的高度相当于10座珠穆朗玛峰……
   但,这仅仅是入门的基本功训练!
   还有复杂条件下的汽车、摩托车驾驶,各种轻武器射击,排爆、侦察、越障、格斗等特种技能;还必须经历带有实战背景的对抗训练,生存耐力训练,特殊条件下的行动训练,模拟仿真训练和实战训练等五个步骤。
   其中,直升机滑降是各国反恐特种部队训练科目之一,雪狼突击队的武装特警在离地18米高的直升机上,不设任何防护措施,单凭一根绳索,仅以2秒的时间就速滑着陆。外国特种部队将其称之为“自杀性垂降法”。
  
  歼灭“恐怖分子”
  
   与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不同的是,北京奥运的安保工作启动,甚至早于场馆建设。
   据称,在雪狼突击队面积庞大的训练场上,北京一些重点街区全景被按比例复制下来。而在演习的模拟现场中,甚至出现了“王府井小吃街”的显著标志和标志性建筑。
   2007年9月2日,京郊某反恐训练基地。
   情况设想:2008年8月19日上午8时,数十名武装“恐怖分子”混进某影院,将观众劫为“人质”……突击队在谈判无效的情况下,开始实施武力强攻。
   演习开始,指挥员一声令下,直升机快速飞临影院顶部,一名突击队员打开舱门,甩下一根绳索,1秒、2秒……抓绳、下滑、降落,一气呵成、不差分毫,破窗、瞄准、击发动作干净利落。
   突击队员同时实施破墙攻击、地道攻击和垂降攻击,短短几分钟后,盘踞在影院内的“恐怖分子”就悉数被“歼”,“人质”安然无恙。整个战斗过程干净利索。
  “虽然训练是为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准备的,但我的愿望是没有任何开枪的机会。”陈刚说,在这里,英雄无用武之地,才是他们最大的荣耀。
  (摘自《周末》2008年3月1日)
其他文献
举重台上的“蒙汗药”    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重比赛时,两名苏联选手在90公斤以上级的冠军的争夺战中,出现了一场戏剧性的变化。扎鲍金斯基竟使出了心理“蒙汗药”,把队友弗拉索夫“麻翻”后,稳稳当当地夺走了奥运会金牌。  90公斤以上级的金牌争夺战已经接近尾声了。当弗拉索夫接连打破推举(当时举重比赛中有推举这个项目)、抓举两项世界纪录后,总成绩夺得金牌的形势对他极为有利。在最后一项挺举比赛中,弗
期刊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美国国务院召开了一次研究中国情势的绝密会议。在会上有人提出极左派已经激怒当权派。情势就像斗牛士屠牛那样鲜血淋漓。军方是关键,邓小平能否复出,是关键的转折点。    这是1976年10月29日。由基辛格主持的美国国务院一次内部会议记录。会议重点讨论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垮台后的中国情势。美国政要的一些分析,虽有失偏颇。但对我们了解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观颇有参考价值。
期刊
鼓起勇气面对债主    下面我再给你们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说明:一个人越勤奋,他(或她)就变得越幸运。请格外注意了,因为这个特别的故事包含很多东西:激情、直觉……当然,更有运气!  让我们回到1991年,当时经济状况很糟,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关门大吉的厄运。我陷入了很深很深的麻烦之中——我足足欠了银行几十亿美元。当然,我会告诉你,我是怎样顶住压力的,但是毕竟欠了银行几十亿,这实在不好玩。相信
期刊
很多时候,原本生活很美,只因我们想得太多,顾虑自然就会接踵而来。  别想太多,即使是心情很糟糕,工作不顺心,或是和朋友火药味很浓的争论,也都会成为过眼云烟,一切都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那一刻。别想太多,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增添累赘,人生就会畅快一些。  有时候一首老歌,一段熟悉的旋律,在适当的时候,缓缓地响起,勾起曾经的画面,曾经的人和曾经的故事,原来你已泪流满面。  有时候一条熟悉的街,独自走在那曾经
期刊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哪
期刊
孩子 快  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模样  来生还有一起走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期刊
2008年4月30日上午,艳阳当空,陕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前的广场上,写有“六秩华年写春秋,三秦福星耀日月”等标语的红色空飘迎风招展,来自富平、高陵、渭南、三原等地的近千名热心听众陆续来到这里,共同庆祝《任超夜话》播出四周年暨任超董事长六十华诞。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陕西日报》社《报刊荟萃》杂志社、《现代保健报》社、长安电视台等单位的领导也到场祝贺。十点半,在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张晓斌和西安协
期刊
解密“朱毛之争”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会越来越客观公正。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朱毛之争”,许多人“为尊者讳”而很少言及。然而,追溯这段史实,透过“朱毛之争”却恰恰可以看出他们的伟大之处。当时红四军领导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绝非狭隘的“权力之争”及个人的荣辱进退,在他们心中悬着的,永远是“党的最高利益”。  井冈山会师后诞生的红四军虽然一时间威震四方,但她毕竟是一支由各种成分
期刊
2008年4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了12份冷战期间的文件。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分别是第10号文件《5次国际危机中的美国空军(1958——1965年)》和第11号文件《美国空军在1958年台海危机中的行动》。美国军方准备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大陆的计划,在这两个文件中均有涉及。中国的厦门就曾被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不过,这个疯狂的计划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否决。    战备不足,美军动危
期刊
吴冠中“以奖代养”、“取消美协、画院”等言论激起轩然大波,相关机构纷纷反击。几个月之后,吴冠中又打破了沉默。   “我说的是真话。我这个年纪了,趁我还能说,我要多说真话。”89岁的吴冠中挥舞双手,激动地对记者说。   吴冠中直接切入主题,安静温和的他像是换了一个人,双目放光,话锋直指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谈到大学教育,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