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诗文教学由于时空跨度太大,学生阅历太浅以及教学方式的守旧,使得古诗教学面临着困惑。解决古诗教学困惑需要教师从诵读感悟、情境导学开始,将学生的身心带入诗中,仔细推敲赏析,揣摩意象,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困惑 探索 感悟 揣摩
古诗教学,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艰涩枯燥,使学生望而生畏;如果设计巧妙,方法新颖,学生则可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领略到深层次的思维乐趣,切身涵咏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妙,易于形成学习古诗和运用古诗的朦胧志趣。
一、古诗教学的困惑
古诗教学历来由于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距甚远,加上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今尽管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仍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目前甚至不少老师淡化古诗教学。到底要不要教古诗呢?如何教,怎么教?
二、古诗教学的探索
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浓聚的都是精华,古诗教学应是品味、推敲、比较,而不是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诉学生古诗的意思,让他被动接受,这样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唯有将学生的身心带入诗中,那才是有学生独特体验的诗歌教学的至高境界。
1 诵读感悟,情境导学。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教材中沉睡着的情感唤醒,融入自己的性格、情感,使之成为综合体送到学生的面前。古诗教学中,对文本的领悟与解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层面,才能找到思维激活的支撑点,才能有生机和灵性。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趣”字展开。课始先问:“同学们钓过鱼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畅所欲言,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垂钓之趣溢于言表课中,老师问“蓬头”二字趣在何处时,学生们更是各抒己见,于是笑声充满了课堂:“是头发没有梳好,脸没洗就去钓鱼了。…就是头发像个鸡窝,乱糟糟的。”……此时的环节,老师不需去评价任何一个学生充满童真的回答,老师和同学一起笑。再问“草映身”之趣时,学生的回答更令人忍俊不禁:“怕被路人看见,笑话他脏。”“只有躲在草丛中,才没有人看见来打扰他。”等等,学生的眼前分明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乡村的一条小河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很随意地坐在茂密的草丛中神情专注地钓鱼。试想,这样的课堂,无须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这样的教学,古诗描绘的情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们的心田。
2 紧扣诗眼,推敲赏析。《黄鹤楼送别》,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纵观全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教学时,我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紧扣诗眼“孤”字巧妙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渗透教材内涵,咀嚼、玩味悟出李白的依依惜别;通过想象,让蕴藏诗句中的深情厚谊成为一幅幅具体形象的画面,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 揣摩意象,深入人心。古诗词的教学之难,不在于诗歌意思的理解,也不在于诗歌画面的呈现,而在于意象的体验。通常对诗词的意象要从3个层面来揣摩:①“画面”再现。即把作品内容以完整的形象描述出来。这是突破文字障碍后,由字面向画面的转化,展现得越真实具体就越好。②“画意”揣摩。即探寻画面所蕴含的意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由画面向画意的转化;越是客观本然,越是符合作者本意就越好。③“画源”追溯。追溯作品意象之成因,有利于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培养这方面意识和习惯;追溯作者的心理历程和写作动机、目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写作之本源: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村居》是一首描写恬淡舒适的乡村生活的词,而《破阵子》则是一首豪气万丈的立志抗敌的词,表面看两者之间似乎缺少相似之处,但仔细剖析《村居》的写作背景,不难发现词人内心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破碎,难有净土的无奈,《村居》岂不是词人内心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教学中,如果单单让学生感受词中描写的种种意象,这对于现在的学生,也许有很大的困难。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村居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所以,《破阵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此强烈报国、救国的一个志士,如今却落得有国不能救,有家不能安,怎能不让他百感交集?而面对如此恬淡和谐的乡村生活,怎能不令作者神往之?
三、追寻古诗教学给学生的收获
为古诗教学创设必要的情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古诗词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在古诗词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乐,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断的丰富。当然,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把诗人描写山水、人情美的过程,转化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困惑 探索 感悟 揣摩
古诗教学,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艰涩枯燥,使学生望而生畏;如果设计巧妙,方法新颖,学生则可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领略到深层次的思维乐趣,切身涵咏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妙,易于形成学习古诗和运用古诗的朦胧志趣。
一、古诗教学的困惑
古诗教学历来由于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距甚远,加上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今尽管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仍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目前甚至不少老师淡化古诗教学。到底要不要教古诗呢?如何教,怎么教?
二、古诗教学的探索
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浓聚的都是精华,古诗教学应是品味、推敲、比较,而不是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诉学生古诗的意思,让他被动接受,这样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唯有将学生的身心带入诗中,那才是有学生独特体验的诗歌教学的至高境界。
1 诵读感悟,情境导学。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教材中沉睡着的情感唤醒,融入自己的性格、情感,使之成为综合体送到学生的面前。古诗教学中,对文本的领悟与解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层面,才能找到思维激活的支撑点,才能有生机和灵性。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趣”字展开。课始先问:“同学们钓过鱼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畅所欲言,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垂钓之趣溢于言表课中,老师问“蓬头”二字趣在何处时,学生们更是各抒己见,于是笑声充满了课堂:“是头发没有梳好,脸没洗就去钓鱼了。…就是头发像个鸡窝,乱糟糟的。”……此时的环节,老师不需去评价任何一个学生充满童真的回答,老师和同学一起笑。再问“草映身”之趣时,学生的回答更令人忍俊不禁:“怕被路人看见,笑话他脏。”“只有躲在草丛中,才没有人看见来打扰他。”等等,学生的眼前分明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乡村的一条小河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很随意地坐在茂密的草丛中神情专注地钓鱼。试想,这样的课堂,无须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这样的教学,古诗描绘的情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们的心田。
2 紧扣诗眼,推敲赏析。《黄鹤楼送别》,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纵观全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教学时,我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紧扣诗眼“孤”字巧妙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渗透教材内涵,咀嚼、玩味悟出李白的依依惜别;通过想象,让蕴藏诗句中的深情厚谊成为一幅幅具体形象的画面,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 揣摩意象,深入人心。古诗词的教学之难,不在于诗歌意思的理解,也不在于诗歌画面的呈现,而在于意象的体验。通常对诗词的意象要从3个层面来揣摩:①“画面”再现。即把作品内容以完整的形象描述出来。这是突破文字障碍后,由字面向画面的转化,展现得越真实具体就越好。②“画意”揣摩。即探寻画面所蕴含的意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由画面向画意的转化;越是客观本然,越是符合作者本意就越好。③“画源”追溯。追溯作品意象之成因,有利于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培养这方面意识和习惯;追溯作者的心理历程和写作动机、目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写作之本源: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村居》是一首描写恬淡舒适的乡村生活的词,而《破阵子》则是一首豪气万丈的立志抗敌的词,表面看两者之间似乎缺少相似之处,但仔细剖析《村居》的写作背景,不难发现词人内心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破碎,难有净土的无奈,《村居》岂不是词人内心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教学中,如果单单让学生感受词中描写的种种意象,这对于现在的学生,也许有很大的困难。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村居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所以,《破阵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此强烈报国、救国的一个志士,如今却落得有国不能救,有家不能安,怎能不让他百感交集?而面对如此恬淡和谐的乡村生活,怎能不令作者神往之?
三、追寻古诗教学给学生的收获
为古诗教学创设必要的情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古诗词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在古诗词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乐,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断的丰富。当然,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把诗人描写山水、人情美的过程,转化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