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朱永新说:教育之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生命焦虑、情感缺失、行为失范等不良状况。他们漠视亲情、心理脆弱、孤独抑郁;他们不相信崇高、不易被感动、审美趣味低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宽容理解、有暴力倾向……凡此种种,迫使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缺乏相应的关怀。
试想,一个缺乏生命意识、无法体验生命快乐的人还谈什么学习?
如果语文教师连学生的生命存在都不去重视,或者说不把学生当“人”,还谈什么“育人”?
一、语文教师要将尊重学生的生命放在首位。
我们提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很多人觉得“爱”不起来。既然“爱”不起来,那就作到“尊重”吧。明白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只不过,他们的生命意识等待着我们的唤醒、我们的引领。
曾听过李镇西老师讲关于万同的故事,李老师将一个从小学就另人头疼的学生万同,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李镇西的很多爱心故事令无数人感动,那不正是源于一个老师对学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另一个生命的平等对待?
尊重学生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前提。
二、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我们可以将语文教材的生命教育资源分为以下主题:
认识生命:《谈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境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及《鱼我所欲也》、《归去来兮》、《与朱元思书》等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内涵,也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个体生命因自己的选择而散发永恒的魅力。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散发着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与地坛》阐释了生命的意义,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
享受生命:《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在老师爱的感召下,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她用触觉感知着事物,用心灵体验着事物,她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五柳先生传》、《陋室铭》中作者在物质的匮乏中尚能感到生命的乐趣。
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斑羚飞渡》、《华南虎》反映了珍惜动物、敬畏生命的主题。《喂——出来》、《那树》、《珍珠鸟》、《绿》、《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等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应对逆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仕途失意、遭遇挫折时的作品,然而我们读到的却是宽阔的胸襟、旷达的心境、乐观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邂逅霍金》、《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霍金、史铁生和海伦·凯勒都是残疾人,他们经历了痛苦的磨练后,坚强地无畏地乐观地战胜了自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是生命教育的大舞台。
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资源丰富:中学生必读的26部名著中有多少生命教育的资源啊。《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探索和历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名人传》、《简爱》、《哈姆雷特》、《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追求、一种抗争。《飞鸟集》、《繁星·春水》、《爱的教育》、《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关爱和付出。《红楼梦》、《家》、《复活》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尊严和独立。《女神》、《呐喊》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担。
另外,一些适合学生的阅读畅销书籍也可以引进我们的课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由于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喜欢阅读的,所以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活着》、《兄弟》、《品三国》、《论语心得》、《在路上》《追风筝的人》等作品都是我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过的,从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学生和老师的生活和社会见闻也是一种资源。比如我三岁的儿子非常可爱,儿子是我经常和学生们交流的话题。他的成长、他的趣事、我的育儿感受也是学生们很关心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生命教育。
四、语文活动是生命教育的实验地。
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很多活动都是一次多维的、动态的、有体验、有生成的生命教育。
“成长的烦恼”“这就是我”“我也追星”“走上辩论台”“青春随想”“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可以审视自己的成长,展示自我,表现独特的自我。
“献给母亲的歌”“我爱我家”可以让学生解读亲情、感悟亲情。
“雨的诉说”、“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自然”、黄河、母亲河”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漫游语文世界”、“莲文化的魅力”、“说不尽的桥”、“科海泛舟”、“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可以让学生学习民族的文化、了解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对生命的表达。
“追寻人类的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这种语文活动的过程完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过程,他们会享受到合作的愉快、探究的激动、展示的兴奋、表达的自由、收获的喜悦。
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就要唤醒他的生命意识;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就要让他们理解做人的价值;要使学生长大合理地做人,就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尊严。
田娟,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朱永新说:教育之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生命焦虑、情感缺失、行为失范等不良状况。他们漠视亲情、心理脆弱、孤独抑郁;他们不相信崇高、不易被感动、审美趣味低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宽容理解、有暴力倾向……凡此种种,迫使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缺乏相应的关怀。
试想,一个缺乏生命意识、无法体验生命快乐的人还谈什么学习?
如果语文教师连学生的生命存在都不去重视,或者说不把学生当“人”,还谈什么“育人”?
一、语文教师要将尊重学生的生命放在首位。
我们提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很多人觉得“爱”不起来。既然“爱”不起来,那就作到“尊重”吧。明白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只不过,他们的生命意识等待着我们的唤醒、我们的引领。
曾听过李镇西老师讲关于万同的故事,李老师将一个从小学就另人头疼的学生万同,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李镇西的很多爱心故事令无数人感动,那不正是源于一个老师对学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另一个生命的平等对待?
尊重学生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前提。
二、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我们可以将语文教材的生命教育资源分为以下主题:
认识生命:《谈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境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及《鱼我所欲也》、《归去来兮》、《与朱元思书》等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内涵,也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个体生命因自己的选择而散发永恒的魅力。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散发着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与地坛》阐释了生命的意义,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
享受生命:《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在老师爱的感召下,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她用触觉感知着事物,用心灵体验着事物,她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五柳先生传》、《陋室铭》中作者在物质的匮乏中尚能感到生命的乐趣。
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斑羚飞渡》、《华南虎》反映了珍惜动物、敬畏生命的主题。《喂——出来》、《那树》、《珍珠鸟》、《绿》、《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等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应对逆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仕途失意、遭遇挫折时的作品,然而我们读到的却是宽阔的胸襟、旷达的心境、乐观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邂逅霍金》、《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霍金、史铁生和海伦·凯勒都是残疾人,他们经历了痛苦的磨练后,坚强地无畏地乐观地战胜了自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是生命教育的大舞台。
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资源丰富:中学生必读的26部名著中有多少生命教育的资源啊。《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探索和历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名人传》、《简爱》、《哈姆雷特》、《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追求、一种抗争。《飞鸟集》、《繁星·春水》、《爱的教育》、《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关爱和付出。《红楼梦》、《家》、《复活》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尊严和独立。《女神》、《呐喊》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担。
另外,一些适合学生的阅读畅销书籍也可以引进我们的课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由于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喜欢阅读的,所以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活着》、《兄弟》、《品三国》、《论语心得》、《在路上》《追风筝的人》等作品都是我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过的,从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学生和老师的生活和社会见闻也是一种资源。比如我三岁的儿子非常可爱,儿子是我经常和学生们交流的话题。他的成长、他的趣事、我的育儿感受也是学生们很关心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生命教育。
四、语文活动是生命教育的实验地。
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很多活动都是一次多维的、动态的、有体验、有生成的生命教育。
“成长的烦恼”“这就是我”“我也追星”“走上辩论台”“青春随想”“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可以审视自己的成长,展示自我,表现独特的自我。
“献给母亲的歌”“我爱我家”可以让学生解读亲情、感悟亲情。
“雨的诉说”、“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自然”、黄河、母亲河”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漫游语文世界”、“莲文化的魅力”、“说不尽的桥”、“科海泛舟”、“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可以让学生学习民族的文化、了解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对生命的表达。
“追寻人类的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这种语文活动的过程完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过程,他们会享受到合作的愉快、探究的激动、展示的兴奋、表达的自由、收获的喜悦。
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就要唤醒他的生命意识;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就要让他们理解做人的价值;要使学生长大合理地做人,就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尊严。
田娟,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