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子女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但如何关爱子女呢?这是当今社会摆在每位家长面前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做父母的必须明白爱小孩子的方法。”他认为: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爱的方法很容易错,常常容易走极端,或者爱过了头,变成溺爱;或者目标高得过了头,从而挫伤了孩子积极性,这都有悖于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宗旨。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眼下不少家长关爱孩子已进入以下两个误区:
一、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的权利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年轻的父母和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若掌上明珠、怀中太宝,托着怕掉了,含着怕化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们对孩子一百个不放心,常常忧心忡忡,如履薄冰。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过度保护的措施。我们从有关资料中看到以下种种令人心忧的情景:
(1)一位母亲每次带孩子出门,除了给孩子装备新衣美食外,还随身带着风速仪、温度计,以防不测。
(2)某校组织学生在校园拔草,家长们见状心疼地蜂拥而上,热心代替孩子们劳动,而孩子们在树荫下吃雪糕乘凉。
(3)一所不足500名学生的小学,早晨上课前半小时,竟有250多人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送子女上学,几乎堵塞了学校门前的交通。
(4)某小学组织学生负重10斤野营,到目的地后,竟发现近80%的学生背包被家长做了手脚,行李包内装的是海绵,校方哭笑不得。
此外,普遍的情况是,在家中劳碌的父母就像蜜蜂一样,供着小小的“蜂王”——孩子,他们甘愿自己做牛马,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动手。他们替孩子洗脸、穿衣,为他们削铅笔、整理书包,陪他们做作业,有的甚至干脆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上述种种现象中,只要我们作一下理性的分析,不难看出,家长为孩子做太多事情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的权利。从实质上看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就是用看不见的绳索,捆住了孩子的手脚,扼杀了他们内心渴望自主独立的幼芽,在客观世界和子女之间人为地设下一道可怕的厚墙,大大缩小了孩子的世界。一旦他们脱离了父母的羽翼来到了大千世界,就会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很快萎缩、凋谢,他们怎么去经受世间的风雨呢?
二、过度要求,给孩子头上套“紧箍咒”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费大大超过了成人,孩子成为家庭的主要消费者。家长一般都省吃俭用,为了孩子的前途,却不惜一掷千金,钢琴、电子琴、计算机等贵重物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家长们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禀赋、兴趣、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一味地要求孩子达到目标:上学必须是好学校,考试必须全班第一,科科98分以上。同时,还必须具有弹琴、绘画等特长,必须年年当上“三好生”……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家长们定下条条“清规戒律”,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如若孩子满足不了家长们的愿望,家长们就火冒三丈,奚落、训斥、威胁、恐吓、甚至体罚。
父母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期望强调得过分,化成种种苛刻的要求,使幼小的孩子承受来自父母过重的压力和过分的要求,无时无刻不处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多数孩子肯定满足不了家长的要求,比如第一名,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挫伤,是一种折磨,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阻碍。一句话,这是人为地过分地给孩子套“紧箍咒”。
综上所述,溺爱是盲目的、不清醒的爱。娇生惯养的孩子其实是最不幸的。他们从小就认为父母给他们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不可能体会到父母的爱,也不能形成任何回报思想,他们既不习惯于付出体力劳动,也不愿付出脑力劳动。久而久之,他们不仅会形成任性、消极依赖、没有耐心、缺乏责任感等性格缺陷,而且在灵魂深处,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将逐步被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体力、脑力的双料懒汉,最终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古人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既然溺爱和过严的要求都不能造就一个健康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那么做家长的就要有意识地避免这两种极端,走出关爱孩子的两个误区,寻找一个恰当的尺度——爱而不溺、严而有度。要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做家长的也存在着自身的学习和提高的问题,否则,引导教育孩子是很困难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为此,我们这一代父母身上无疑压着两副重担:一是自己要学,二是自己要教。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为了孩子,家长必须努力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前石畔九年制学校)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眼下不少家长关爱孩子已进入以下两个误区:
一、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的权利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年轻的父母和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若掌上明珠、怀中太宝,托着怕掉了,含着怕化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们对孩子一百个不放心,常常忧心忡忡,如履薄冰。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过度保护的措施。我们从有关资料中看到以下种种令人心忧的情景:
(1)一位母亲每次带孩子出门,除了给孩子装备新衣美食外,还随身带着风速仪、温度计,以防不测。
(2)某校组织学生在校园拔草,家长们见状心疼地蜂拥而上,热心代替孩子们劳动,而孩子们在树荫下吃雪糕乘凉。
(3)一所不足500名学生的小学,早晨上课前半小时,竟有250多人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送子女上学,几乎堵塞了学校门前的交通。
(4)某小学组织学生负重10斤野营,到目的地后,竟发现近80%的学生背包被家长做了手脚,行李包内装的是海绵,校方哭笑不得。
此外,普遍的情况是,在家中劳碌的父母就像蜜蜂一样,供着小小的“蜂王”——孩子,他们甘愿自己做牛马,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动手。他们替孩子洗脸、穿衣,为他们削铅笔、整理书包,陪他们做作业,有的甚至干脆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上述种种现象中,只要我们作一下理性的分析,不难看出,家长为孩子做太多事情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的权利。从实质上看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就是用看不见的绳索,捆住了孩子的手脚,扼杀了他们内心渴望自主独立的幼芽,在客观世界和子女之间人为地设下一道可怕的厚墙,大大缩小了孩子的世界。一旦他们脱离了父母的羽翼来到了大千世界,就会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很快萎缩、凋谢,他们怎么去经受世间的风雨呢?
二、过度要求,给孩子头上套“紧箍咒”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费大大超过了成人,孩子成为家庭的主要消费者。家长一般都省吃俭用,为了孩子的前途,却不惜一掷千金,钢琴、电子琴、计算机等贵重物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家长们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禀赋、兴趣、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一味地要求孩子达到目标:上学必须是好学校,考试必须全班第一,科科98分以上。同时,还必须具有弹琴、绘画等特长,必须年年当上“三好生”……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家长们定下条条“清规戒律”,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如若孩子满足不了家长们的愿望,家长们就火冒三丈,奚落、训斥、威胁、恐吓、甚至体罚。
父母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期望强调得过分,化成种种苛刻的要求,使幼小的孩子承受来自父母过重的压力和过分的要求,无时无刻不处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多数孩子肯定满足不了家长的要求,比如第一名,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挫伤,是一种折磨,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阻碍。一句话,这是人为地过分地给孩子套“紧箍咒”。
综上所述,溺爱是盲目的、不清醒的爱。娇生惯养的孩子其实是最不幸的。他们从小就认为父母给他们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不可能体会到父母的爱,也不能形成任何回报思想,他们既不习惯于付出体力劳动,也不愿付出脑力劳动。久而久之,他们不仅会形成任性、消极依赖、没有耐心、缺乏责任感等性格缺陷,而且在灵魂深处,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将逐步被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体力、脑力的双料懒汉,最终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古人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既然溺爱和过严的要求都不能造就一个健康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那么做家长的就要有意识地避免这两种极端,走出关爱孩子的两个误区,寻找一个恰当的尺度——爱而不溺、严而有度。要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做家长的也存在着自身的学习和提高的问题,否则,引导教育孩子是很困难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为此,我们这一代父母身上无疑压着两副重担:一是自己要学,二是自己要教。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为了孩子,家长必须努力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前石畔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