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隐名愈显 淡泊品更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描述了一位渔父在鹭白桃红的江南水乡垂钓,恬静淡泊,清逸闲适,飘潇自如。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由于厌弃功名利禄,隐居江湖,沉浸于山光水色中,超脱于利欲熏心的官场纷争,返璞归真,追求豁达与飘逸。诗人借渔父的形象表达其与世无争、安于淡泊的处世态度。由于渔翁的特定环境和隐士们的心境相吻合,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以渔隐题材表达隐士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计其数。
  渔隐题材,作为一种出世情结的表征,不断地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引用,而渔父形象则被赋予一种参透人生、超世旷达的隐士象征。因此,在传世的美术作品中以塑造渔翁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绘画作品很多。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史,早期的渔隐题材作品,着重于营造一种远离尘俗的超然意境与对自然情境的关怀。明代以前,“渔父”大都作为文人墨客隐逸形象的化身,常常以点景形式表现,其主要表达的内容包括四种类型:“钓名”的以隐求仕的文人心态,“孤傲”的愤世嫉俗的文人心态,“潇洒”的淡泊世事的文人心态和“偷闲”的仕中求隐的文人心态。而明代以后的渔隐情结在部分继承了以上四种类型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超越。随着世俗情怀的发展,“市隐”观念的形成,渔隐观念也逐步融入到世俗环境当中,画家们开始抛弃了对自然事物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渔隐题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亦有所变化,更多时候成为以笔墨为目的的形式载体。本文酌选部分渔隐题材的传世古画与读者共赏。
  
  吴镇《渔父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76.1厘米横95.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本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可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岫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笔法圆润,意境幽深。画风师法巨然而又有变化。此图是吴镇63岁时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性的风格,是一帧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作。
  吴镇(1280-1354年),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浙江杭州)人。隐居乡里,曾在村塾中教书。去钱塘(今浙江杭州)等地卖卜,一生清贫。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镇之门阒然,妻颇鄙之,吴说“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至明代声誉鹊起。为人抗简孤洁,虽有势者不能夺。擅画水墨山水。师法巨然,间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刮铁皴,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传世作品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墨梅图》等。
  
  吴镇《秋江渔隐图》立轴绢本墨笔
  纵189.1厘米 横88.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起手处画清石水草于水中,后有一渔父坐船垂钓,当中一洲,上植二树,对岸是连绵山丘,远处高峰。图中用略浓而有变化的墨勾山石轮廓,略淡的线条作披麻状皴之,复加湿墨衬染,湿墨略分浓淡,罩在线条上面,使线半隐半显,使面透明而光亮。最后再以焦墨浓墨点苔,远山用淡墨没骨抹出,两棵树,以浓淡来区分,所以数百年之后,仍有“幛犹湿”之感。
  
  吴镇《洞庭渔隐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46.4厘米
  横58.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松树坡石,平溪远岫,渔翁垂钓。图中山峦先勾出轮廓,后用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松针用细笔勾画,圆浑不板,树干画得苍劲有力。构图采取一河两岸的形式,疏密、远近相间,静中求动,是吴镇山水画的优秀之作。
  
  赵雍《松溪钓艇图》 卷 纸本墨笔纵30厘米 横5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近处画苍松两株,参天而立,枯疏的荆棘和阔叶的杂树穿插其间。对岸环山起伏连绵,远接天际。一渔父舟中垂钓,意境清幽旷远。图中笔墨清润厚重,得家传韵致,为赵雍山水画杰作。图左上自识“至正廿年二月既望仲穆画”,时年72岁。
  赵雍(1291-1361年),元代书画家。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次子,书画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
  
  朱德润《松溪钓艇图》卷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5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坡石间一株古松傍岸,老干盘屈势若虬龙,松旁杂树、小草相衬,松前湖面空旷浩渺,远山一抹,遥接天际,一叶轻舟载三人缓行于湖中,打破了画面的沉寂。图中松树用笔尖劲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温润,浓淡有致。人物用白描法,笔简神完。画风学李成和郭熙又有己意。图中自题诗曰:“丑石坐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知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朱泽民。”
  朱德润(1294-1365年),元代画家、诗人。字泽民,号睢阳散人。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后居苏州。工书法,师法赵孟、王羲之,笔致遒健。擅山水,师承许道宁、郭熙传统,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颇具真实感。有《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传世。
  
  唐棣《霜浦归渔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4厘米横89.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画坡石间乔松、枯木及杂树丛立,暮色已起,林边小径上渔人负罾罩等渔具罢渔而归。丛树占据画幅的主要部分,远处的丛林树梢在云霭中隐现,令人遐想。树石法自郭熙。并立的乔松,虬曲多节疤的枯树,杂树树叶或用夹叶法,或用渍点法。人物线描熟练准确,形神俱得。作者虽为文人画家,仍具相当写实功力。坡石的勾皴时见松动的飞白干笔,是时代使然。
  
  王蒙《花溪渔隐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24.1厘米
  横56.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境界幽深,气势雄浑,景物丰茂,两岸桃花盛开,洋溢着盎然春意,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王蒙画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层层皴染,墨法苍老中含秀润,浑厚中显劲峭,骨力充足,使观者弥觉满幅生气,散发不尽。
  王蒙,字叔明,号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外孙。生年约为1308年,卒于公元1385年。元末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牵累,死于狱中。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师法董、巨,独具一格。画重山复水的繁景,喜用解索皴和渴墨点苔,画风苍茂秀润,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为“元四家”。
  
  吴伟《渔乐图》立轴纸本淡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70厘米横174.4厘米
  此图为吴伟传世的巨幅山水画杰作,描绘湖山联结艇停泊于港湾树丛下。水面渔舟往来,山湾盘曲蜿蜒,江边坡石高树,远处峰峦层叠,江面无涯,水天一色。粗壮劲健的线条,挥洒淋漓的墨色,迅疾纵逸的笔锋,表现了画面的磅礴气势。人物描写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全幅境界开阔,气象雄壮。
  吴伟(1459-1508年),明代画家。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幼岁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20多岁时游京师,应召入宫,因个性倔强,不事权贵,不久即放归南都,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30余岁孝宗登位时,两次征召入宫,待遇更高,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居金陵秦淮上”,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武宗继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年仅50岁。
  
  蒋嵩《渔舟读书图》立轴绢本纵17l厘米横10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蒋嵩的粗笔水墨山水画。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法,兼泼墨写意法,用笔劲健粗放,墨气淋漓,但境界幽远,表现远近溪山、轻舟横渡的旷野之景。在画法风格上,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传统而有变化,运用粗犷方阔的大斧劈皴,展示了作者个人的独特风格。
  蒋嵩,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三松,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山水,宗吴伟,为浙派名家之一,善用焦墨枯笔,是浙派晚期名手。
  
  姚绶《秋江渔隐图》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62.2厘米横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近岸画坡石、水草、古木,远景画沙渚远岫,层次向后伸展,显得悠远无尽。画的中部则是大片湖水,静寂无波,近处湖中,一人坐卧舟头,凝神垂钓,怡然自乐。此图师吴镇派而有所变,山石皴染苍老浑厚,墨色醇润,点苔剔草,皆用浓墨,潇洒磊落,很见功力。
  姚绶(1423-1495年),明代画家。字公绶,号谷庵、云东逸史,嘉善(今属浙江)人。英宗天顺中,赐进士,宪宗成化初,为江西永宁知府,后辞职归,筑室曰丹东,人称“丹东先生”。工诗,善书画。擅画山水,宗吴镇,也取法赵孟、王蒙,小景好作沙坳水曲,孤钓独吟,其阔幅则重林远汀,着四五渔船而已,墨色苍润,皴染皆妙,亦写竹石,有潇洒之致。
  
  谢缙《溪隐图》立轴纸本纵98.3厘米横72.5厘米香港虚白斋藏
  此图画远山层叠延绵,湖面空阔平静,洲渚岸边,杂树葱郁,渔人泊船后向家中走去,围栏内,茅棚下,一女子席地而坐。用笔遒劲秀逸,画面空灵而苍郁。
  谢缙,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缙,一作晋,字孔昭,号叠山、兰庭生、深翠道人,晚年称葵丘翁,吴(今江苏苏州)人,寓居金陵二十余年。山水师王蒙、赵原,造诣精妙,得其渺远深意,为永乐、宣德(1403-1435年)间吴门画派名家之一。(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清人彭翰孙、沈秉成、周作、朱镜清四家书跋墨迹,笔者于1988年见于他人的藏箧(小箱子)中,因主人嫌此四人比诸书跋墨迹的作者“名头”冷僻,愿以廉价(人民币20元)出让。其实,在此墨迹作者中,除彭翰孙的书跋因墨迹上的落款仅署“翰孙”,钤“南屏”一印,而一时难以查考其姓氏及生平事略外,沈秉成、周作、朱镜清三家,在吴昌硕的《石交集》中就均有他们三人的《传略》和为他们刻的印章或作的诗。再则,笔者细审四人书跋
期刊
与当代画坛流行的那些大写意画家相比,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精雕细琢,是一种很不讨巧的做法。我记得苏东坡论画,曾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由此可见,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的功夫是一种笨功夫,也是一种真功夫。  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绘画创作越来越边缘化,前卫化,甚至绘画方式
期刊
画画如做人,看画就知道一个画家现在是处于怎样的状态。  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举行的“岭南风范·杨天颐水墨作品展”上再见杨天颐君新作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位岭南画派少帅的绘画风格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大气、厚重,笔墨技法的创新更加老到和游刃有余。  美是简单的  对于时下艺术圈对抽象艺术的追捧,杨天颐君一直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他执着甚至“顽固”地坚守着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不少人不太了解岭南画派
期刊
在清代末期,有四位封疆大吏格外显眼,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时至今日,他们的书法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价格屡有上佳的表现。这四位封疆大吏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持之以恒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他是中国清代最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
期刊
致力于高古陶瓷收藏或研究的人士几乎都知道,古代川窑(包括邛窑系及黑白各瓷窑系)陶瓷的杰作之一就是著名的省油灯。一提起四川的省油灯,就不能不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对省油灯的研究和文字记载,他写道:“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见《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并在《老学庵笔记》卷十中说:“宋文
期刊
张杨  男,汉族。1957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从事过教师、记者、广告人、古玩鉴定师等职业。涉足古代艺术品收藏、经营、研究三十多年。收藏有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窑口的各类陶瓷及标本上万件,其中单就完整的宋金红绿彩瓷俑就有五百多件,在国内乃至世界宋金红绿彩收藏界其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品种之全、独一无二。2009年4月,张杨收藏的战国黄金面具和宋金红绿彩俑通过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成为
期刊
编者按:  由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办、中国《收藏界》杂志社承办的“上海收藏大家许四海藏品北京鉴赏会”,于2月19日在北京“收藏界艺术馆”举行,约40位专家学者出席,品鉴了许四海先生带来的书画、陶瓷、紫砂壶等精品50余件。许四海收藏的历代陶瓷、紫砂精品以及吴昌硕、李可染、傅抱石、黄胄等大师的8幅书画作品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本刊现将鉴赏会中专家学者们的品鉴精华摘录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根据录音
期刊
一、被“误读”的一座里程碑    2007年是中国当代油画市场最火的一年。12月,陈丹青1980年作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在北京匡时从700万元起拍,以高出估价5倍的3584万元成交,创个人价格新纪录,位列年度油画单价第五名。该画2003年曾在中国嘉德以187万元成交,短短四年内涨幅近20倍,让人瞠目结舌,而业内人士称:“此价格是实至名归”。  《西藏组画》为什么如此被市场热捧?  该组画是中国当
期刊
老年画 新风情    随着新年的到来,各类色彩丰富、风格各异的年画开始势不可挡地走进收藏市场,来到我们的眼前。  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是民间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
期刊
我国从美国成功追回国家一级文物唐代石椁    事件回顾:2010年6月17日下午,陕西省公安机关将从美国追回的唐贞顺皇后陵墓(敬陵)被盗石椁正式移交给陕西省文物部门,专家们对石椁进行修复和复原后,将长期存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免费供人参观。至此,流失美国长达6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唐贞顺皇后陵墓(敬陵)石椁终于回到了中国。这是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从境外成功追回的重量体积最大、文物级别最高、件数较多的唐代文物
期刊